給精障者家屬的課程——「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課程簡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般人對精神疾病相關的症狀及治療均不甚了解,以致家有精神疾病患者對家屬來說,除了極度的害怕外也往往不知所措,加上面對社會大眾對疾病的無知和污名的烙印,常會讓疲累的家屬失去支持的力量。因此推展精障者家屬教育課程是刻不容緩。

「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Family Link)正是貼近精障者家屬需求的課程,其發想源自美國NAMI的家屬課程「family to family」;經由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趙雨龍老師根據香港之文化與地方特質,另行與當地的家屬及精神康復者合力編纂而成。並於民國92年無償授權予臺北大學社工系魏芳婉老師,在臺灣各地區正式推廣。

「家連家」,意指各個不幸的精神障礙家庭之間有所聯結,相信家屬經由不斷的學習,並與其他精障家庭相互交流、分享,擴大正面的影響力,協助每個家庭早日走出精神疾病的陰霾,進而展現自助助人的力量。藉由「家連家」深入淺出、淺顯易懂的八堂課程,讓家屬們認識嚴重精神病、了解如何與生病的家人相處、認識精神科用藥、當危機來臨時如何因應、教導家屬學習如何善待自己、了解現階段精神醫療資源,進而推廣精神障礙者反歧視運動。

也因為多年和家屬及精障者接觸的經驗,「臺灣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認為無論精神醫療有多麼進步、無論社區服務有多麼精緻、多麼體貼,如果身為精障族群的我們,心底那塊沉重的陰暗,那塊順從社會眼光而來的羞恥感沒有去除,則那些醫療福利或服務只不過是種片面的麻醉和消極的治標而已。治本之道在於我們如何以健康的心態看待家人(或者自己)生病這件事情,我們的心態愈健康,家人康復的機會就愈大!因此期望藉由大家共同協助,一起推廣「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課程,以幫助更多受苦的精神障礙家庭,促使其放下羞恥與恐懼,勇敢面對,走出精神疾病帶來的陰霾與困苦。

底下是「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的課程簡介:

第1課:認識精神病

*認識精神病是腦部疾病的一種,不是精障者或家屬做過甚麼壞事而招來報應。

*認識精神病是可以治療的疾病。

*介紹「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躁鬱症」3種嚴重精神病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第2課:誰能明白我

*透過模擬精障者的處境,讓家屬親身感受腦部失調的苦境﹝感同身受練習﹞

*教導精障者家屬運用「我-語句」和「反映式回應」兩個技巧,以達至更佳的溝通效果。

*鼓勵家屬多向精障者表達個人感受,並學習引導精障者說出所思所想,務求做到「雙向溝通」,增加彼此瞭解,減少誤會。

第3課:認識精神科藥物

*認識腦部神經系統的運作和神經傳導素與精神病的關係。

*認識治療思覺失調症、憂鬱症和躁鬱症藥物的藥理、主要種類、療效和副作用的問題。

第4課:危機處理

*認識精神病患者攻擊、自傷問題的真實面。

*明白「危機」是可以預防和化解的。

*學習辨識、處理危機,減低其發生的可能。

*當發生不幸事件時,家屬該如何善後。

第5課:善待自己重整生活

*給予精神病患者家屬一個喘息和宣洩負面情緒的機會。

*幫助家屬指認情緒和認清壓力來源,針對幾個常見問題提出建議。

*提醒家屬要學習欣賞和善待自己,保持生活平衡,因為前面還要走更長的路。

第6課:康復的疑惑與希望

*探討國人對康復和醫藥等的觀念,使學員不再固守「不用吃藥才算康復」的想法。

*了解學員對患病家屬康復的期望,讓學員明白每個患者的康復都是因人而異。

*找出一個既實際又樂於接受的期望,並主動探討如何可以達到的目標。

*讓學員認識精神醫療服務團隊和有關的專業人士,使他們在求助過程中,清楚自己需要的是甚麼服務,更懂得向精神醫療團隊專業人士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訴求。

第7課:權益與倡導

*提高家屬學員對本身的權利意識,使他們了解到許多的個案問題其實都與政策和周圍大環境息息相關。

*讓家屬學員瞭解精神衛生政策的改善將會對千千萬萬的患者及家屬得益。

*讓家屬學員掌握一些個人層面的倡導技巧,學習理性的溝通協調、爭取權益。

第8課:學以致用

*重溫前七課的重點,藉此鞏固所學。

*分享學習心得和感受。

以上的課程介紹,歡迎轉貼,也歡迎想上課的家屬,去「臺灣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familylink.tw)留言或去電(02)8921-040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精神疾病相關資源入門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6會員
195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從2015年開線以來,走到今年已過了8個年頭。從一開始專線只是條專線,提供全台有精神疾病照顧議題的家屬一個可以來電諮詢、聊聊照顧心情的平台,慢慢的發展出講座、家屬成長團體、入家服務(敲敲話行動入家服務)、不同身份的帶狀家屬聚會,我們期望能長出多元的服務。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從2015年開線以來,走到今年已過了8個年頭。從一開始專線只是條專線,提供全台有精神疾病照顧議題的家屬一個可以來電諮詢、聊聊照顧心情的平台,慢慢的發展出講座、家屬成長團體、入家服務(敲敲話行動入家服務)、不同身份的帶狀家屬聚會,我們期望能長出多元的服務。
Thumbnail
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台灣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的理事長黃莉玲,與我們分享作為精神障礙患者的照顧者,一路走來的經驗與感想,同時談談對於《精神衛生法》修正案的看法。
Thumbnail
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台灣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的理事長黃莉玲,與我們分享作為精神障礙患者的照顧者,一路走來的經驗與感想,同時談談對於《精神衛生法》修正案的看法。
Thumbnail
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和病人做良好的溝通?這些問題的答案,家連家的家屬教育課程都幫我解答了!
Thumbnail
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和病人做良好的溝通?這些問題的答案,家連家的家屬教育課程都幫我解答了!
Thumbnail
每當照顧生病的家人搞得自己心煩氣躁的時候,看看這些內容,會覺得豁然開朗、特別有同理心和應對辦法。
Thumbnail
每當照顧生病的家人搞得自己心煩氣躁的時候,看看這些內容,會覺得豁然開朗、特別有同理心和應對辦法。
Thumbnail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Thumbnail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一般人對精神疾病相關的症狀及治療均不甚了解,以致家有精神疾病患者對家屬來說,除了極度的害怕外也往往不知所措,加上面對社會大眾對疾病的無知和污名的烙印,常會讓疲累的家屬失去支持的力量。因此推展精障者家屬教育課程是刻不容緩。
Thumbnail
一般人對精神疾病相關的症狀及治療均不甚了解,以致家有精神疾病患者對家屬來說,除了極度的害怕外也往往不知所措,加上面對社會大眾對疾病的無知和污名的烙印,常會讓疲累的家屬失去支持的力量。因此推展精障者家屬教育課程是刻不容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