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孩子》背後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文書《我的孩子》封面
文/專線工作者陳建豪
圖文書全文分享https://reurl.cc/o1ZvA3
身為專業工作者,需要一直小心權力的議題。我們因為所擁有的知識,被民眾或家屬賦予了高度的期待,也就容易被給予過多的權力,例如發言權、發言內容被信服的程度等。但認真思考「知識」,除了傳統認為的——由上而下的,由專家學者研究所產出的——這種形式外,還有另一種——由下而上的,從實踐經驗提煉而出的——實踐知識。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我們訪談了一個照顧躁鬱症孩子的媽媽,聽她談這個歷程如何走來。一開始,這位媽媽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對於為何發生這樣的事情在家庭裡、在孩子身上,感到困惑不解,想要尋找答案,或是想要找到「是誰的錯」,能有人可以怪罪;但後來發現,其實找不到答案,而且真的找到了,也不會幫這個家庭更好。所以她轉念,放棄質問「為什麼」,而是問「我們該怎麼做會更好」,就這樣,家庭因此開始轉為包容合作,關係比孩子生病前更好。
此外,生病當事人常常沒有「病識感」,這讓大多數家屬感到為難。這位媽媽在孩子生病住院期間,天天去陪伴,陪孩子談話,聊聊現在的狀況、聊聊過去的狀況,然後協助孩子比較現在與過去的差異,從中慢慢的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變化,一步一步的建立「病識感」。
以上兩點,只是一小部分這位媽媽的實踐知識,這和由上而下的知識(原則性的、概念性的、抽象性的)相比,多了些骨肉,具體而感人。剩下的寶藏,就留給讀者自己細細體會。
最後,想要呈顯這本小書也是要鼓勵家屬,你們辛辛苦苦實踐出來的經驗,是耀眼的,不會輸給所謂的專家。然後,訪談的逐字稿,經由李學人的協助下,成為了可讀性更高、更貼近讀者的第一人稱故事,再加上插畫家朱勵雯的詩意創作,完成了這本小書。歡迎註明出處的轉貼分享,希望這本小書,能鼓勵、激勵到更多的家屬或照顧者。
照顧者們,辛苦了,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與你/妳一起攜手前行。
延伸閱讀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照顧者在憂鬱症的辛酸和生活中的故事和感受,提供了對照顧者的建議和意見。書中涉及到憂鬱症患者和照顧者如何避免負面情緒控制,如何互換角色,以及懂得釋放和收拾情緒等。這本書通過真實的人生故事啟發讀者感受,是照顧者與患者間溝通的避風港。
Thumbnail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Thumbnail
成為身心障礙者的家人,帶來許多額外的壓力與挑戰。愛奇兒家庭照顧者需面對照顧工作的負擔、心理壓力、以及在社交關係中的困難。心理諮商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但費用問題讓許多家庭無法承擔,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提出連署以爭取每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妳真的是一個很奇怪的媽媽!」混雜著不同感受的我,似笑非笑地這樣對女朋友說。 某日,小一的小女兒的聯絡簿上赫然出現「我發現您的孩子有說謊的狀況,需要您到校瞭解。」的紅字;然而,超出我的想像的,反而是女朋友的反應。她沒有帶著怒氣地跑去質問小女兒,而是按兵不動、一派輕鬆地等待隔天與導師對話的時間來到。
Thumbnail
                                       在輔導協談的工作中,透過內在醫治及靈修操練,在個案的原生家庭以及受傷的童年經驗裡看見父母的形象、屬於女性的故事。
Thumbnail
透過敘述治療的方式,作者陪伴朋友克服了女兒憂鬱症的初期症狀,讓朋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智慧,並充滿了信心。文章中主要敍述作者如何陪伴朋友變化,透過敘事溫柔的問句去引導朋友看見他的獨特結果和支線故事。最後提到,研究指出幸福感的得指由自己掌握,並歡迎讀者一同來共學活出幸福。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女孩透過療心卡的引導,深入瞭解了自己內心的情緒與母親間的關係糾葛。文章透過故事敘述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了情感的區域,引人思考自我覺察與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照顧者在憂鬱症的辛酸和生活中的故事和感受,提供了對照顧者的建議和意見。書中涉及到憂鬱症患者和照顧者如何避免負面情緒控制,如何互換角色,以及懂得釋放和收拾情緒等。這本書通過真實的人生故事啟發讀者感受,是照顧者與患者間溝通的避風港。
Thumbnail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Thumbnail
成為身心障礙者的家人,帶來許多額外的壓力與挑戰。愛奇兒家庭照顧者需面對照顧工作的負擔、心理壓力、以及在社交關係中的困難。心理諮商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但費用問題讓許多家庭無法承擔,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提出連署以爭取每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妳真的是一個很奇怪的媽媽!」混雜著不同感受的我,似笑非笑地這樣對女朋友說。 某日,小一的小女兒的聯絡簿上赫然出現「我發現您的孩子有說謊的狀況,需要您到校瞭解。」的紅字;然而,超出我的想像的,反而是女朋友的反應。她沒有帶著怒氣地跑去質問小女兒,而是按兵不動、一派輕鬆地等待隔天與導師對話的時間來到。
Thumbnail
                                       在輔導協談的工作中,透過內在醫治及靈修操練,在個案的原生家庭以及受傷的童年經驗裡看見父母的形象、屬於女性的故事。
Thumbnail
透過敘述治療的方式,作者陪伴朋友克服了女兒憂鬱症的初期症狀,讓朋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智慧,並充滿了信心。文章中主要敍述作者如何陪伴朋友變化,透過敘事溫柔的問句去引導朋友看見他的獨特結果和支線故事。最後提到,研究指出幸福感的得指由自己掌握,並歡迎讀者一同來共學活出幸福。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女孩透過療心卡的引導,深入瞭解了自己內心的情緒與母親間的關係糾葛。文章透過故事敘述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了情感的區域,引人思考自我覺察與親子關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