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孩子》背後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文書《我的孩子》封面

圖文書《我的孩子》封面

文/專線工作者陳建豪

圖文書全文分享https://reurl.cc/o1ZvA3

身為專業工作者,需要一直小心權力的議題。我們因為所擁有的知識,被民眾或家屬賦予了高度的期待,也就容易被給予過多的權力,例如發言權、發言內容被信服的程度等。但認真思考「知識」,除了傳統認為的——由上而下的,由專家學者研究所產出的——這種形式外,還有另一種——由下而上的,從實踐經驗提煉而出的——實踐知識。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我們訪談了一個照顧躁鬱症孩子的媽媽,聽她談這個歷程如何走來。一開始,這位媽媽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對於為何發生這樣的事情在家庭裡、在孩子身上,感到困惑不解,想要尋找答案,或是想要找到「是誰的錯」,能有人可以怪罪;但後來發現,其實找不到答案,而且真的找到了,也不會幫這個家庭更好。所以她轉念,放棄質問「為什麼」,而是問「我們該怎麼做會更好」,就這樣,家庭因此開始轉為包容合作,關係比孩子生病前更好。

此外,生病當事人常常沒有「病識感」,這讓大多數家屬感到為難。這位媽媽在孩子生病住院期間,天天去陪伴,陪孩子談話,聊聊現在的狀況、聊聊過去的狀況,然後協助孩子比較現在與過去的差異,從中慢慢的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變化,一步一步的建立「病識感」。

以上兩點,只是一小部分這位媽媽的實踐知識,這和由上而下的知識(原則性的、概念性的、抽象性的)相比,多了些骨肉,具體而感人。剩下的寶藏,就留給讀者自己細細體會。

最後,想要呈顯這本小書也是要鼓勵家屬,你們辛辛苦苦實踐出來的經驗,是耀眼的,不會輸給所謂的專家。然後,訪談的逐字稿,經由李學人的協助下,成為了可讀性更高、更貼近讀者的第一人稱故事,再加上插畫家朱勵雯的詩意創作,完成了這本小書。歡迎註明出處的轉貼分享,希望這本小書,能鼓勵、激勵到更多的家屬或照顧者。

照顧者們,辛苦了,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與你/妳一起攜手前行。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4會員
195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4/04/11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2024/04/11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2024/03/15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Thumbnail
2024/03/15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Thumbnail
2023/03/16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2023/03/16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好書推薦】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艾曼達‧普若茲、喬希亞‧哈特利著;陳佳伶譯) 【精神衛生法修法通過之新聞重點剪輯】三讀通過!10 大重點:社區支持與合理調整入法、審慎施行強制措施、強化心衛中心(曾玉婷/多多益善)
Thumbnail
【好書推薦】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艾曼達‧普若茲、喬希亞‧哈特利著;陳佳伶譯) 【精神衛生法修法通過之新聞重點剪輯】三讀通過!10 大重點:社區支持與合理調整入法、審慎施行強制措施、強化心衛中心(曾玉婷/多多益善)
Thumbnail
每當照顧生病的家人搞得自己心煩氣躁的時候,看看這些內容,會覺得豁然開朗、特別有同理心和應對辦法。
Thumbnail
每當照顧生病的家人搞得自己心煩氣躁的時候,看看這些內容,會覺得豁然開朗、特別有同理心和應對辦法。
Thumbnail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Thumbnail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Thumbnail
專線從3月開始,每月舉辦一場主題分享會,至今已辦過:危機處理、照顧者(子女身份)經驗分享、照顧者(父母身份)經驗分享、醫院與社區工作者的對話、照顧者(手足身份)經驗分享、當事者減藥經驗分享、當事者(躁鬱症)經驗分享,我幾乎跟著參與了每一場,這每一場分享會都讓我獲益良多。
Thumbnail
專線從3月開始,每月舉辦一場主題分享會,至今已辦過:危機處理、照顧者(子女身份)經驗分享、照顧者(父母身份)經驗分享、醫院與社區工作者的對話、照顧者(手足身份)經驗分享、當事者減藥經驗分享、當事者(躁鬱症)經驗分享,我幾乎跟著參與了每一場,這每一場分享會都讓我獲益良多。
Thumbnail
撰文/蔡湘妤、周承澤 我是一個不可原諒的母親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生命裡面慢慢地有能力去照顧到別人 我卻照顧不到我的小孩 唯有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去照顧生病的家人 ─── 〈Stories of Caring〉照顧者專欄,不定期刊載 ───
Thumbnail
撰文/蔡湘妤、周承澤 我是一個不可原諒的母親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生命裡面慢慢地有能力去照顧到別人 我卻照顧不到我的小孩 唯有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去照顧生病的家人 ─── 〈Stories of Caring〉照顧者專欄,不定期刊載 ───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