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年憂鬱:要提當年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是面對老年憂鬱,卻要讓患者儘可能說說「當年勇」。

在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的最後一階,人的社會心理發展的第八階段,其任務和危機是回顧自己一生,順利發展會達「統整」(integrity),但是不順利則可能演變成「絕望」(despair)的狀態;此階段人的生理年齡大概是65歲到死亡的人生時期,它同時也是一種對自己人生際遇結果的總結,回看自己這一生在人生舞台上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價值?是否不留遺憾?

有資料顯示,老年人的憂鬱佔7%到21%左右,而台灣的調查則介於15%~21%之間,老年憂鬱症患者平均為75歲,而其社會心理因素是重要的一部份。我們合理懐疑,由於老年人會經驗不斷地「失去」,比如朋友、健康狀況⋯等,他的人生活動圈會逐漸縮小以至於零(死亡),所以心理上不斷地失去曾擁有的,加上心理調適能力下降,導致心情不佳而低落到憂鬱狀態,這是可能的推測。

所以,在處遇患有老年憂鬱的人的社會心理方法大致可分為二段,尤其是因為「失去」而導致憂鬱情況的案主。這個社會心理方式,我稱之為處遇「老年憂鬱的兩段心理對策」。

第一階段也就是前段,面對老年憂鬱的案主,引發協助他能談起「當年勇」。我認為不要太常問「最近心情如何?」、「昨晚睡得如何?」、「最近好嗎?」⋯等現況評估,因為憂鬱症的患者給出的答案,通常是令人洩氣的,然後這種洩氣的回答,充斥在彼此交談中,更加令人無力,所以「要提當年勇」,比如一個年老憂鬱的媽媽,你突然問她的拿手好菜如何料理,並且告訴她這道菜多麼讓你念念不忘,想學起來,老媽媽多半傾囊相授;或是詢問一個曾經很會針織毛衣的老奶奶如何編織毛衣?老媽媽或老奶奶很可能描述的口沫橫飛、眉飛色舞地話多起來,在這時間,沒有憂鬱心情;在這時間,腦袋的回憶促發了一些機轉,整體的心像跑到年輕的時間軸,就像進入一個時空膠囊。而且這時的社會心理位置是對方(長者)大而自己小,有別於憂鬱的心理位置:對方(長者)小(失能)而自己大(有能),情況轉變成為是對方(長者)在照顧你的需求,他(長者)在這時間變成一個有能力的「提供給出者」。這樣的時間多了,就自然而然地讓長者感覺到自己是一個仍有價值的人,也和傾聽他的人有所「社會聯結」,也就容易達成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任務「自我統整」的層次,這是面對老年憂鬱患者的初步心理對策。但是如果引發長者太喋喋不休地說他當年勇而導致傾聽者厭煩,那是另一個問題,或許可以分散、定點、定時傾聽,限制傾聽者的「曝露量」。

第二階段,也就是後段,是讓案主有「服老」的態度,那是讓案主達到一種「美好的仗我已打過」的生命態度,以確保第一階段的「提當年勇」不致於反倒過來嘲諷案主現況的失能,讓長者體覺到晚輩的態度是「你會年老,我也會年老,人人都會年老」、「你走在我們前面,是個先行者、是我們的嚮導」,讓長者可以安心變老、安居於老,長者對於現況的自己能同意及接受。這個過程有慢有快,隨著個人的心態發展而定,有的人可以透過心理諮商,哀悼告別他曾經擁有過的年輕歲月。這二階段的心理處遇,比較複雜及專業,原則如上,但建議尋找心理師進行。

透過操作「老年憂鬱的兩段心理對策」,協助長者調適逐漸變老的事實,利於達到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外最後一階段,「自我統整」。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穗波心理師」沙龍
229會員
42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2025/03/20
單親尋找愛情,需要考量年齡、個人條件與子女因素。年輕單親較重視感覺,年長單親較重視條件。公開擁有子女的時間點和對象的接受度,會影響戀情發展,也可能帶來「回春」般的體驗。文章提出三點建議:及早公開有子女事實,平衡個人與父母角色,保持教養子女的主導地位。
Thumbnail
2025/03/20
單親尋找愛情,需要考量年齡、個人條件與子女因素。年輕單親較重視感覺,年長單親較重視條件。公開擁有子女的時間點和對象的接受度,會影響戀情發展,也可能帶來「回春」般的體驗。文章提出三點建議:及早公開有子女事實,平衡個人與父母角色,保持教養子女的主導地位。
Thumbnail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09
維繫愛情關係需要持續的經營與付出,如同灌溉植物般,需要時時關心、體貼伴侶的需求。文章從三個面向探討如何經營愛情關係:情侶、已婚未育及已婚有育。文中強調日常的關懷與用心,勝過情人節的刻意安排,並建議根據不同階段調整相處模式,保持關係新鮮感。
Thumbnail
2025/02/09
維繫愛情關係需要持續的經營與付出,如同灌溉植物般,需要時時關心、體貼伴侶的需求。文章從三個面向探討如何經營愛情關係:情侶、已婚未育及已婚有育。文中強調日常的關懷與用心,勝過情人節的刻意安排,並建議根據不同階段調整相處模式,保持關係新鮮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在醫學的定義上,老年憂鬱包括了兩大族群,分別是年輕時患有憂鬱,邁入老年的個案。另一種則是,在五十五歲之後,才患上的晚年憂鬱個案。 老年憂鬱不可忽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導致他們的身體失能指數升高,進而影響健康上的問題並造成社會負擔。
Thumbnail
在醫學的定義上,老年憂鬱包括了兩大族群,分別是年輕時患有憂鬱,邁入老年的個案。另一種則是,在五十五歲之後,才患上的晚年憂鬱個案。 老年憂鬱不可忽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導致他們的身體失能指數升高,進而影響健康上的問題並造成社會負擔。
Thumbnail
在台灣,老年憂鬱的盛行率約是16%,也就是65歲以上的長輩中,大概每6個人裡面就有1位是老年憂鬱的患者。 但真正被發現、有接受到治療的,卻是遠遠低於這個數量,有太多長輩及家庭都受困其中。
Thumbnail
在台灣,老年憂鬱的盛行率約是16%,也就是65歲以上的長輩中,大概每6個人裡面就有1位是老年憂鬱的患者。 但真正被發現、有接受到治療的,卻是遠遠低於這個數量,有太多長輩及家庭都受困其中。
Thumbnail
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是面對老年憂鬱,卻要讓患者儘可能說說「當年勇」。
Thumbnail
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是面對老年憂鬱,卻要讓患者儘可能說說「當年勇」。
Thumbnail
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WHO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例14%,接著在2026年老年人口將占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開始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的進展推動,就是為了避免許多失能家庭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社會悲歌。 如果您家中有老人,您一定會發現老人族
Thumbnail
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WHO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例14%,接著在2026年老年人口將占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開始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的進展推動,就是為了避免許多失能家庭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社會悲歌。 如果您家中有老人,您一定會發現老人族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漸長,長輩漸漸退下了本來在社會上的身分,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的,只是簡單的傾聽與陪伴,使他們認為自己還是有生存的意義,長輩時常會有的負面情緒,包含認為自己不被需要,跟社會脫節,以及世代之間的鴻溝,諸多因素都會使他們心裡產生被遺棄感,進而產生老年憂鬱症的狀況。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漸長,長輩漸漸退下了本來在社會上的身分,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的,只是簡單的傾聽與陪伴,使他們認為自己還是有生存的意義,長輩時常會有的負面情緒,包含認為自己不被需要,跟社會脫節,以及世代之間的鴻溝,諸多因素都會使他們心裡產生被遺棄感,進而產生老年憂鬱症的狀況。
Thumbnail
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除了照顧自身的需要之外 最讓人擔心的大概就是父母的健康了 假如一位長者常說自己這裡不舒服,哪裡不舒服 長期不斷地就醫,看許多不同科的門診後,也未檢查出任何疾病 經過醫生解釋之後,還是會一直抱怨身體不適,不斷放大自己的身體的病痛 假如關心他們的情緒,他們會否認自己有情緒困擾
Thumbnail
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除了照顧自身的需要之外 最讓人擔心的大概就是父母的健康了 假如一位長者常說自己這裡不舒服,哪裡不舒服 長期不斷地就醫,看許多不同科的門診後,也未檢查出任何疾病 經過醫生解釋之後,還是會一直抱怨身體不適,不斷放大自己的身體的病痛 假如關心他們的情緒,他們會否認自己有情緒困擾
Thumbnail
要讓自己的「自我」茁壯沈穩,除了生活經驗的歷練,另外就是積極學習和自我訓練。 無論是關於生活處事的各種能力和知識,或是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能力和處理經驗,只要「保持學習」都是在增進我們大腦神經元發展,同時也在滋養個體「自我」的獨立精神。
Thumbnail
要讓自己的「自我」茁壯沈穩,除了生活經驗的歷練,另外就是積極學習和自我訓練。 無論是關於生活處事的各種能力和知識,或是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能力和處理經驗,只要「保持學習」都是在增進我們大腦神經元發展,同時也在滋養個體「自我」的獨立精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