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腦學】憂鬱症的年齡與性別差異(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憂鬱症在不同年齡層、性別有不同風貌與特色。(圖:Sven Mieke a on Unsplash)

憂鬱症在不同年齡層、性別有不同風貌與特色。(圖:Sven Mieke a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01/24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對於憂鬱症的理解與看法,公元2022年的熟齡世代和耆老世代,和公元2022年的青少年世代與輕熟世代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在男性與女性身上也有著不同的特色。承接上次第一部份的文章,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閱讀他們不同的憂鬱。


(承接《【憂鬱腦學】憂鬱症的年齡與性別差異(一)》)

熟齡世代:熟齡憂鬱症臨床症狀的性別差異

與前面兩個年齡層不同,熟齡整個族群完全就是不同世代,就像地球人與火星人,距離雖然靠近,卻有著不同思維。這個世代大部分依舊承襲上個世代的傳統觀念,雖然知道自己需要幫助,但在真正踏進身心科大門前,須要花上兩年以上時間來克服心中的障礙。

對於熟齡女性來說,更年期、老化等問題逐漸搬上檯面,身體也慢慢出現問題。對於自己的憂鬱,眼淚流下來的是幾十年的受傷與不甘願,哀悼的是突然而然被迫面對的健康議題。自傷行為早已消失得幾乎不存在,雖然在強烈憂鬱與孤寂感發作時,那種自殺意念的強度,可能比起年輕時,強大到令人驚嘆,也帶著更多對不起家庭成員的自責與自難。在食慾變化部分,如果說青少年女性與輕熟女性的食慾起伏是小浪,熟齡女性幾乎是風平浪靜,但卻三不五時出現海嘯級的體重滑坡。在身體症狀部分,各種大大小小的身體不適,常常成為憂鬱的好朋友。

熟齡男性的憂鬱,可能是慢慢發生的,也可能在一朝卸甲歸田後爆發到不可收拾。原本在工作場所打拼的拚勁,如果無處發洩,會轉化成為攻擊自己、孩子與伴侶的火藥,尤其當另一半快樂地與朋友外出聚會時,自己一個人種在家中,熟齡男性的憂鬱也在慢慢滋長。要說自傷或自殺行為,這個年齡的男性也已經少了很多,但如果出現嫉妒妄想,言語或是肢體攻擊性的風險都會大增。和熟齡女性一樣,少部分熟齡男性也會出現身體症狀,包含各種身體不適,還多了跟自己性功能有關的罣礙。

耆老世代:老年憂鬱症臨床症狀的性別差異

根據統計,老年憂鬱症女性還是比男性多,但男性數據顯著低估。70歲以上,每年發生率會加倍。老年憂鬱症和其他年齡層最大的差別,是認知功能的改變與改變能力的退化,加上面對越來越多死亡的挑戰與人生資本的失落。

在臺灣,老年憂鬱症的族群剛好是最抗拒精神科或身心科的世代。大部分這個族群沒有學習過如何辨認自己的情緒,也不太擅長透過繁複的文字來描述自己的憂鬱情緒,甚至無法覺察自己的憂鬱,只能用身體症狀來描述。

比起男性,老年女性的憂鬱症,更容易哀聲嘆氣、抱怨食慾不佳與孤寂感,有著更多的難治型身體不適症狀(常用自律神經失調淺淺帶過),更容易反覆四處就醫,更容易合併焦慮症狀與睡眠障礙。如果年輕時就開始罹患煩躁型憂鬱症的個案,可能在老年時,出現更多煩躁與憤怒的情緒。

至於老年男性憂鬱症,常見的是令家人難以承擔、更為暴躁的情緒,偶爾還會混雜著食慾減少、營養不良、慢性失眠,甚至是認知功能假性退化、記憶變差的症狀。在社會參與部分,老年男性憂鬱症的社會活動參與度比女性更差,身體移動或活動度也更少。

(延伸閱讀:《【憂鬱腦學】什麼是老年憂鬱症?》)

理解憂鬱症:憂鬱症不等於自殺

以上是我們醫療心空間就公元2022年臺灣的住民年齡族群分布區分的四個世代憂鬱症表現。這些世代族群表現除了與年齡、性別有關,也與臺灣的精神科知識普及時間有關。當時光走過,每個世代歲數漸增,憂鬱症的風貌也有可能漸漸改變。

即便處在公元2022年當下,也有可能有些憂鬱症患者呈現與上述世代族群完全不同的風貌。希望這份憂鬱症世代與性別差異,可以幫助讀者理解,自殺不等於憂鬱症,憂鬱症也不等於自殺,因為臨床上太常遇到大家將此自殺與憂鬱症畫上等號。有太多憂鬱症患者會用自己沒有自殺意念來抗拒治療,甚至因此蹉跎半年、一年甚至二年,就這樣浸泡在不斷探出水面與溺水的迴圈之中。

憂鬱不等於自殺。但注意,自殺可能有憂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124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2024/09/19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懷孕對女性來說,是生命重大的壓力。除了產後憂鬱症,也可能有產前憂鬱症。近年還有結合兩者的周產期憂鬱症。讓我們進一步來瞭解其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法。
Thumbnail
2024/09/19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懷孕對女性來說,是生命重大的壓力。除了產後憂鬱症,也可能有產前憂鬱症。近年還有結合兩者的周產期憂鬱症。讓我們進一步來瞭解其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法。
Thumbnail
2024/09/1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年中秋節前,病患都會拿著網路上的警告文章來門診詢問,像是吃安眠藥的人能不能吃文旦(柚子)?或是平常能不能含葡萄柚果肉的手搖飲。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統整最近5年台灣各種身心科藥物,透過文獻回顧與兩個藥物交互作用資料庫比對。
Thumbnail
2024/09/1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年中秋節前,病患都會拿著網路上的警告文章來門診詢問,像是吃安眠藥的人能不能吃文旦(柚子)?或是平常能不能含葡萄柚果肉的手搖飲。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統整最近5年台灣各種身心科藥物,透過文獻回顧與兩個藥物交互作用資料庫比對。
Thumbnail
2024/09/08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產後憂鬱症就醫比率不高,許多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媽媽,因為不敢就醫而錯失治療機會。產後憂鬱症越早治療,復原的機會就越大,治療不僅能減輕媽媽個人的痛苦,亦能減少對養育孩子與家庭生活的長期影響。
Thumbnail
2024/09/08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產後憂鬱症就醫比率不高,許多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媽媽,因為不敢就醫而錯失治療機會。產後憂鬱症越早治療,復原的機會就越大,治療不僅能減輕媽媽個人的痛苦,亦能減少對養育孩子與家庭生活的長期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醫學的定義上,老年憂鬱包括了兩大族群,分別是年輕時患有憂鬱,邁入老年的個案。另一種則是,在五十五歲之後,才患上的晚年憂鬱個案。 老年憂鬱不可忽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導致他們的身體失能指數升高,進而影響健康上的問題並造成社會負擔。
Thumbnail
在醫學的定義上,老年憂鬱包括了兩大族群,分別是年輕時患有憂鬱,邁入老年的個案。另一種則是,在五十五歲之後,才患上的晚年憂鬱個案。 老年憂鬱不可忽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導致他們的身體失能指數升高,進而影響健康上的問題並造成社會負擔。
Thumbnail
在台灣,老年憂鬱的盛行率約是16%,也就是65歲以上的長輩中,大概每6個人裡面就有1位是老年憂鬱的患者。 但真正被發現、有接受到治療的,卻是遠遠低於這個數量,有太多長輩及家庭都受困其中。
Thumbnail
在台灣,老年憂鬱的盛行率約是16%,也就是65歲以上的長輩中,大概每6個人裡面就有1位是老年憂鬱的患者。 但真正被發現、有接受到治療的,卻是遠遠低於這個數量,有太多長輩及家庭都受困其中。
Thumbnail
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WHO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例14%,接著在2026年老年人口將占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開始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的進展推動,就是為了避免許多失能家庭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社會悲歌。 如果您家中有老人,您一定會發現老人族
Thumbnail
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WHO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例14%,接著在2026年老年人口將占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開始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的進展推動,就是為了避免許多失能家庭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社會悲歌。 如果您家中有老人,您一定會發現老人族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結合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與健保資料庫資料,發現臺灣老年憂鬱症病患的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率大約只有1/4左右。到底老年憂鬱症的就醫率為何如此低呢?讓我們透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結合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與健保資料庫資料,發現臺灣老年憂鬱症病患的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率大約只有1/4左右。到底老年憂鬱症的就醫率為何如此低呢?讓我們透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Thumbnail
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除了照顧自身的需要之外 最讓人擔心的大概就是父母的健康了 假如一位長者常說自己這裡不舒服,哪裡不舒服 長期不斷地就醫,看許多不同科的門診後,也未檢查出任何疾病 經過醫生解釋之後,還是會一直抱怨身體不適,不斷放大自己的身體的病痛 假如關心他們的情緒,他們會否認自己有情緒困擾
Thumbnail
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除了照顧自身的需要之外 最讓人擔心的大概就是父母的健康了 假如一位長者常說自己這裡不舒服,哪裡不舒服 長期不斷地就醫,看許多不同科的門診後,也未檢查出任何疾病 經過醫生解釋之後,還是會一直抱怨身體不適,不斷放大自己的身體的病痛 假如關心他們的情緒,他們會否認自己有情緒困擾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憂鬱情緒,但常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很難被發現與診斷,即便家屬有所覺察,也想帶患者就診,卻常常被拒絕、斥責,因而延誤治療。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憂鬱情緒,但常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很難被發現與診斷,即便家屬有所覺察,也想帶患者就診,卻常常被拒絕、斥責,因而延誤治療。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於憂鬱症的理解與看法,公元2022年的熟齡世代和耆老世代,和公元2022年的青少年世代與輕熟世代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在男性與女性身上也有著不同的特色。承接上次第一部份的文章,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閱讀他們不同的憂鬱。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於憂鬱症的理解與看法,公元2022年的熟齡世代和耆老世代,和公元2022年的青少年世代與輕熟世代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在男性與女性身上也有著不同的特色。承接上次第一部份的文章,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閱讀他們不同的憂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