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腦學】憂鬱症的年齡與性別差異(二)

2022/01/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憂鬱症在不同年齡層、性別有不同風貌與特色。(圖:Sven Mieke a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01/24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對於憂鬱症的理解與看法,公元2022年的熟齡世代和耆老世代,和公元2022年的青少年世代與輕熟世代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在男性與女性身上也有著不同的特色。承接上次第一部份的文章,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閱讀他們不同的憂鬱。

熟齡世代:熟齡憂鬱症臨床症狀的性別差異
與前面兩個年齡層不同,熟齡整個族群完全就是不同世代,就像地球人與火星人,距離雖然靠近,卻有著不同思維。這個世代大部分依舊承襲上個世代的傳統觀念,雖然知道自己需要幫助,但在真正踏進身心科大門前,須要花上兩年以上時間來克服心中的障礙。
對於熟齡女性來說,更年期、老化等問題逐漸搬上檯面,身體也慢慢出現問題。對於自己的憂鬱,眼淚流下來的是幾十年的受傷與不甘願,哀悼的是突然而然被迫面對的健康議題。自傷行為早已消失得幾乎不存在,雖然在強烈憂鬱與孤寂感發作時,那種自殺意念的強度,可能比起年輕時,強大到令人驚嘆,也帶著更多對不起家庭成員的自責與自難。在食慾變化部分,如果說青少年女性與輕熟女性的食慾起伏是小浪,熟齡女性幾乎是風平浪靜,但卻三不五時出現海嘯級的體重滑坡。在身體症狀部分,各種大大小小的身體不適,常常成為憂鬱的好朋友。
熟齡男性的憂鬱,可能是慢慢發生的,也可能在一朝卸甲歸田後爆發到不可收拾。原本在工作場所打拼的拚勁,如果無處發洩,會轉化成為攻擊自己、孩子與伴侶的火藥,尤其當另一半快樂地與朋友外出聚會時,自己一個人種在家中,熟齡男性的憂鬱也在慢慢滋長。要說自傷或自殺行為,這個年齡的男性也已經少了很多,但如果出現嫉妒妄想,言語或是肢體攻擊性的風險都會大增。和熟齡女性一樣,少部分熟齡男性也會出現身體症狀,包含各種身體不適,還多了跟自己性功能有關的罣礙。
耆老世代:老年憂鬱症臨床症狀的性別差異
根據統計,老年憂鬱症女性還是比男性多,但男性數據顯著低估。70歲以上,每年發生率會加倍。老年憂鬱症和其他年齡層最大的差別,是認知功能的改變與改變能力的退化,加上面對越來越多死亡的挑戰與人生資本的失落。
在臺灣,老年憂鬱症的族群剛好是最抗拒精神科或身心科的世代。大部分這個族群沒有學習過如何辨認自己的情緒,也不太擅長透過繁複的文字來描述自己的憂鬱情緒,甚至無法覺察自己的憂鬱,只能用身體症狀來描述。
比起男性,老年女性的憂鬱症,更容易哀聲嘆氣、抱怨食慾不佳與孤寂感,有著更多的難治型身體不適症狀(常用自律神經失調淺淺帶過),更容易反覆四處就醫,更容易合併焦慮症狀與睡眠障礙。如果年輕時就開始罹患煩躁型憂鬱症的個案,可能在老年時,出現更多煩躁與憤怒的情緒。
至於老年男性憂鬱症,常見的是令家人難以承擔、更為暴躁的情緒,偶爾還會混雜著食慾減少、營養不良、慢性失眠,甚至是認知功能假性退化、記憶變差的症狀。在社會參與部分,老年男性憂鬱症的社會活動參與度比女性更差,身體移動或活動度也更少。
理解憂鬱症:憂鬱症不等於自殺
以上是我們醫療心空間就公元2022年臺灣的住民年齡族群分布區分的四個世代憂鬱症表現。這些世代族群表現除了與年齡、性別有關,也與臺灣的精神科知識普及時間有關。當時光走過,每個世代歲數漸增,憂鬱症的風貌也有可能漸漸改變。
即便處在公元2022年當下,也有可能有些憂鬱症患者呈現與上述世代族群完全不同的風貌。希望這份憂鬱症世代與性別差異,可以幫助讀者理解,自殺不等於憂鬱症,憂鬱症也不等於自殺,因為臨床上太常遇到大家將此自殺與憂鬱症畫上等號。有太多憂鬱症患者會用自己沒有自殺意念來抗拒治療,甚至因此蹉跎半年、一年甚至二年,就這樣浸泡在不斷探出水面與溺水的迴圈之中。
憂鬱不等於自殺。但注意,自殺可能有憂鬱。
110會員
6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