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讀的第一本書是《尋找復原力》,意外發現這是一本很棒的療癒之書。每次讀到創傷知情的內容總是讓我在心中不斷認同與讚嘆,在閱讀《尋找復原力》的過程中,常常能被作者的文字療癒到,不同於其他被劃分在「心理勵志」、「自我成長」類的書籍,作者的文字沒有那種心靈雞湯的「說教感」,而是如同在石頭湯蹲坐下來的情境一樣,創造出接納失敗、包容的空間,讓焦慮、挫折、自暴自棄的內心得以在其中喘息。
對我來說,《尋找復原力》是一本關於「失敗教育」的書,以創傷知情的視野來看待自身的成長過程:我們如何學會從挫折中站起、如何面對失敗、如何看待自己。在台灣的父權社會中,我發現不少朋友(包含自己)都以極為嚴格的態度看待自己,一旦失敗或「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時,就容易產生「不健康的羞愧感」攻擊自我,漸漸地失去了「接納自己、善待自己」的能力,甚至最終也失去「接納他人、善待他人」的能力。
我原以為《尋找復原力》是關於創傷知情的知識,然而讀完之後發現,復原力不只是關於從創傷中療癒,更根本地來說,復原力是重新創造的能力,也是無論有無創傷都需要培養的接納自我的能力,是使人得以「成為一個人」的重要元素。因此,我會想推薦這本書給身邊每一個曾經無法好好善待自己、無法與自己和解的人。以下分享心得:
毒性正能量,讓我們不願意看見失敗
作者提到,建立復原的第一步是要去看見與面對挫敗,然而崇尚正能量的社會往往讓失敗淪為一件可恥、避而不談的事。這使得我們容易將挫折歸因於自己並壓抑到內心深處,責怪自己不夠好甚至討厭自己。
「正是當我們失敗、生活不如預期時,我們才能去碰觸內心的脆弱面和赤裸的情緒。而正是藉由和赤裸的痛楚靠近,我們才能粹鍊與成長,才能更和別人的脆弱與痛苦待在一起。……我們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最常做的事情是去逃避,但復原力來自於我們能夠去歡迎那些不被歡迎的—痛苦、脆弱、羞愧、不完美。」P.91
儘管所有人都知道「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幾乎不曾好好談過失敗的價值在哪裡。我們懼於失敗、痛苦、疼痛,希望事情永遠保持在正向的狀態。
痛苦與快樂相對而生
「生命是由快樂與痛苦所共同組成,當我們推開痛楚,也就一併推開了喜悅。每一次經歷挫敗、失去與困境,產生痛楚的情緒都是很正常的。情緒是我們面對內在或外在環境的回應,任何一種情緒都沒有對錯,但是我們不斷逃離痛苦情緒,就失去了學習與痛苦情緒共處的機會。」P.64
在《尋找復原力》當中,作者多次強調:生命是由喜悅與痛苦交織而成,感受痛苦與負面情緒就是身為人的一部份,有這些情緒代表我們真實地活著。換言之,生命中總是存在高低起伏、痛苦與快樂,若為了逃避痛苦而讓內心變得如鋼鐵般堅硬,那麼同時也失去了彈性,無法感受到情緒。
然而,負面情緒仍然會讓人想逃避、壓抑、蒙混過關,究竟該如何看待呢?我很喜歡作者引用的比喻,將情緒視為新聞報導,為我們帶來各種身體反應的訊息,這凸顯了負面情緒的價值,也就是顯示身體有什麼資訊,在「不舒服」的背後藏著什麼需求。
「每一種情緒都是訊息,負面情緒尤其重要。憤怒在跟你說你被侵犯了,或是有不公義的事情發生了;恐懼跟你說有危險;悲傷說你失去了重要的東西;失望告訴你,本來期待的事情沒有發生;羨慕告訴你,你也想擁有那些別人有的東西;忌妒是一種恐懼,你怕失去對你重要的人事物;孤獨告訴你,你需要被看見,與人連結;壓力說你乘載了許多來自外界的期待,以及別人加諸在你身上的需求……」P.90
作者反覆提到的這個觀點指出了「正面與負面都是人的一部份」,唯有兩者都接納時,才能讓自我趨向完整。這也能延伸到《擁抱陰影》。
情緒需要被哀悼、被見證
「哀傷不是問題,不需要『解決』;哀傷需要的是一個空間讓痛苦能夠舒展,能夠被見證。哀悼需要情緒流動,當我們壓抑情緒不去感受時,這些哀傷就卡住了。」P.73
接納了負面情緒的存在後,在學習如何面對時,我認為很重要的步驟就是「哀悼」。哀悼是與負面情緒共處的方法,我們哀悼無法挽回的事情、哀悼過去的自己、哀悼任何形式的死亡。在哀悼的同時,情緒得以被命名、被見證、被好好埋葬。
每一件事情對於自我來說都可以被區分為「有意義/無意義」、「我想要/我不想要」兩部分,而為負面情緒哀悼的意義是,嘗試與「我不想要」的那部分相處,如同鐘穎老師在《擁抱陰影》所說的,從對立走向相對,這麼做的同時,接納自我的空間變大了,接納他人的空間也變大了。
走過橋的勇氣
「她說:『你願不願意走過橋,去拜訪另一個人?』也就是說,你願不願意把自己的想法或觀點放在你所在的橋的這一側,然後抱著開放的心胸,越過橋,進到另一個人的世界,真心真意去認識與理解這個人?」P.195
對我來說,復原力關乎的不只是如何看待失敗,更根本地來說,也是如何看待自我不一樣的部分、抗拒排斥的部分,關乎每個人如何看待「差異」、容忍差異的能力。我很喜歡作者引用「走過橋,與另一個人相會」的比喻,意思是指:我們是否有勇氣真正允許自己去理解對方,帶著勇氣走到彼岸。
這馬上讓我想到Rogers在《成為一個人》提到:「瞭解是很冒險的。如果我讓自己確實地瞭解別人,我可能會因為那種瞭解而發生改變,而我們都害怕改變。」
「走過橋,與另一個人相會」意味著我們必須先放下自己的擔憂與防衛,拿出勇氣向未知的彼岸跨出一步。我覺得「與另一個人相會」不只象徵要瞭解他人,也象徵著要瞭解自我的陰影,因為「差異」不只存在於我們所觀察到的他人身上,自我存在著陰影,能夠走過橋的勇氣也是擁抱陰影的勇氣。
結語:人有重新創造的能力
閱讀《尋找復原力》的過程中,我腦中浮現的關鍵字是:失敗教育。我想到過去在討論貧窮議題時,我發現社會大眾對於無家者的無視和敵意顯示出社會多麼抗拒失敗,將失敗視為可恥的事情。同時,在無家者身上我也發現所謂的「習得無助感」,也就是失去了再一次重新開始的勇氣。
復原力不只關乎社會文化如何教導我們看待失敗,也關乎每個人的容納差異的能力、是否有勇氣擁抱自我的陰影。我很喜歡鐘穎老師在《擁抱陰影》所說的:「對立會使我們生命的立足點越來越小,相對卻允許自我能被兩者同時穿越。」當我們越壓抑負面情緒、無視失敗時,只會讓情緒產生對立,把所有力氣花在對抗。
然而,無論是個體化或是道家哲學的教導,都指向:我們不要對抗情緒,而是穿越其中。在「有意義/無意義」之間存在一條界線,而我所學習到的修行即是:覺察有意義的部分、接納無意義的部分,消融兩者之間的界線。
從對立走向相對,幫助我們能夠創造空間,鬆動原本僵化的情緒能力,讓情緒得以流動,自我能穿越其中,因為任何情緒都是自我的一部分,不需要去對抗它,只需要改變與其之間的關係,仔細傾聽並融為一體。
《尋找復原力》帶來不少療癒,我最喜歡的就是走過橋的比喻,我也想到在《艾格妮撿風景》的撿拾如何扣連到無家者議題。總之,復原力需要的是勇氣,是「成為自己」的勇氣、是擁抱陰影的勇氣,唯有當我們願意面對「真實」時,陰影才有可能被整合,創傷也才有機會被療癒。
最後,我想最重要的事情或許是信念,我們必須相信人有創造的能力,也有重新創造的能力,這樣的信念賦予我們勇氣走過任何一座橋、跨越到任何彼岸。
「『對立』會使我們生命的立足點越來越小,『相對』卻允許自我能被兩者同時穿越。舉情緒為例,正因我們認為身心健康的狀態是我,甚至正向積極的情緒才是我,因此就視難過、悲傷、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為寇仇,急著想要擺脫或『治療』這些並不屬於我的東西。我越執著於我渴望的狀態,就越得迴避所有會丟失這些狀態的情境,從而只留下了狹小的空間給自我。這是人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在相對的狀態中又如何呢?在這個情境中,我們知道無常即是真理,知道每一種情緒狀態都是自我的一部份,自我雖然對情緒複雜,但卻不是情緒的主人。我們允許各種情緒來,也允許各種情緒走,猶如天上的白雲,海面的波濤。」《擁抱陰影》P.18
閱讀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