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力說的,不僅僅是從挫折中復原的能力而已

今天看到遠見雜誌一篇文章在提「復原力」(Reslience)。
其實這不是一個新名詞。我最早看到它,是在近10年前的心理學教科書上,定義近似於「面對逆境挫折時,能有效因應,不被打倒或較快速復原的能力」
而近幾年,心理學名詞除了用於情感、親子關係,更大量的被使用在商業領域當中,連哈佛商業評論、天下雜誌、遠見都紛紛出現相關文章。
在後疫情時代,人的生活、工作型態都產生很大的變化。看個新聞報導,講的無非都是些負面消息:各種病毒變種肆虐、世界產生詭譎的氣候變異,悠閒的海灘突然出現龍捲風把孩子捲上天空、大熱天下冰雹、大湖裡的魚因為太熱,成群的在海面翻滾、青海出現驚天沙塵暴,看起來活脫脫就是拍「神鬼傳奇」的場景,比特效還驚人的特效那種。
青海沙塵暴__圖取自網路
每次看新聞,都會讓我覺得,地球在生氣了,世界末日可能真的會來。好萊塢虛構的科幻片,其實有些劇情已經在發生,不是嗎?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需要面對的逆境,心裡承受的壓力,恐怕是比以前更大了。人在生活中還是有求安穩的傾向,就算是勇於冒險、嘗鮮的人,也不會喜歡時時刻刻面對劇烈的變化。更何況,我們現在面對的,不僅是工作型態產生的個人生存問題,還加上大自然完全不可控的因素。
因此,當意外、不可控的人生變化已成日常時,除了精進自己的能力、學習力,我們更該擁有的,是復原力。我個人覺得,它跟心理素質強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管理學者的角度,認為復原力高的人具備三項特質:
  • 能接受現實
  • 深信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
  • 有自己的價值觀
這讓我很有感。現實千瘡百孔,有時把人戳得很痛,如果是意料外的逆境,造成人生大翻轉,這比黃連苦上千萬倍的現實,說要接受,談何容易呢?
而我發現,心理素質強度-也就是復原力愈強的人,接受現實,並想出因應之道,讓自己好好活下去的機會愈高,人生也比較容易走向幸福。
能接受現實,可以讓自己往前看,好好活下去;而有明確的價值觀,深信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則能讓自己活出有意義、不遺憾的人生。

哈佛商學院教授馬格里斯認為:「真正有復原力的人,是把負面經驗,轉成有意義的教訓」。
這讓我想到:為什麼同樣都是犯錯-比如遇上渣男,有些人就是一錯再錯,不斷遇上同一種類型的人;有些人就是可以從中學到教訓,下一回更具備挑男人的眼光。
所以,光從失敗的戀愛經驗中復原還不夠,還得將狗吃屎的慘痛轉化成有意義的借鏡,讓下一個男人真的更好。這樣,才算是完成了一個具備復原力的循環。
艾氏復原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對「工作」的想法是什麼?想要了解萬惡的職場世界嗎? 想知道身為資深職場工作人,在外商及知名本土企業走跳,看盡職場百態之後,對於業務、行銷、客服領域的解讀,以及職場亂象的八卦嗎?艾莎解結以本身心理學背景和始終不滅的文青性格,與你分享職場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