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偵測行人的智慧行穿道

2022/08/2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關於我的第一篇文章僅提到了英國各種行穿道的設置邏輯,但大家可能對於鵜鶘及海鸚有點難分的清楚,我在那篇文章也沒有多加著墨。此篇便針對這兩者來說明其演變的過程嘍。

背景

鵜鶘行穿道 (Pelican, PEdestrian LIght CONtrol crossing) 意思為行人號誌控制行穿道;
海鸚行穿道 (Puffin, Pedestrian User Friendly INtelligent crossing) 意思為友善行人智慧型行穿道。
這種虛線的行穿道指的是路權是依照號誌來給予,號誌的變化則由行人觸動引發。而非像斑馬線一般行人具有絕對的路權。海鸚行穿道算是鵜鶘行穿道的進化版,是近20年來才完備行穿道設施。

在1992年8月,英國交通部的路網管理及駕駛資訊局發布了 「新式行人穿越道(海鸚)策略需求」這套規範,開始著手新式的行人穿越道的設計。
1993年3月,交通部發行新的手冊「海鸚行人穿越道使用方法 」。然而,在「斑馬、鵜鶘及海鸚行穿道規範1997」正式生效以前,海鸚行穿道仍需逐一地點特別批准才能進行設置。此時海鸚行穿道仍仍只能設置在路段(mid block)上,直到 「交通標誌及一般指示規則2002」發佈之後才能夠在號誌路口上設置。
可見新式的基礎設施,也是命運乖舛,漸進過程經過了將近十年才完備。

鵜鶘與海鸚的比較

傳統的鵜鶘行穿道,行人的綠燈會有兩種狀態,常綠及閃綠。
常綠:行人可通過。
閃綠:在路邊的行人已不可起步;行穿道上的行人可維持原始步調繼續行走。
然而,這有點違反人性。看到閃綠,即使知道規則,也會想要快速穿越,畢竟此時車輛仍維持全紅或者閃黃燈的狀態。容易讓行人有著不確定性的時間區塊。
而對於車輛來說,閃黃燈號僅限於出現在這種穿越道,意思為此時行人仍然有絕對的路權,但若情況安全,則可小心地啟動並行駛。
所以閃綠跟閃黃同時運作的時間,以實際體驗來說,很容易對行人及駕駛雙方造成混亂。
且到了後來,發現閃黃燈對於駕駛者來說號誌控制的運作方式不同,具有不一致性。此時就要來講個歷史了。

大部分的國家在1968年有簽署一個叫做「維也納路標及信號公約」
簽署國家的道路標誌、燈號必須照著這個公約的方式運行,利於辨識並且規格化。尤其歐盟因為自由出入邊境,更必須透過這條公約來讓歐盟公民有個統一個規範來遵循。
相對於台灣的綠黃紅燈,維也納公約較為典型的燈就是「紅黃同亮」燈。此燈就是用來提醒駕駛者,即將綠燈準備起步。
因此,Puffin Crossing改良了過往Pelican Crossing燈號不一致性的問題。
另外的不同點是,過往Pelican Crossing主要的燈號顯示是在遠端(在馬路的對岸),而Puffin Crossing則是以近端(行人旁邊)的PDU(Pedestrian Demand Units)燈號為主。
號誌設施上,Puffin Crossing還會有行人偵測器及路緣偵測器,可以直接針對需求來延長縮短號誌,降低行人及車輛的延滯浪費。

優勢

  • 沒有閃綠燈,不會對於行人造成疑惑及不明確之困擾。
  • 沒有閃黃燈,不會對於駕駛者造成疑惑及不明確之困擾。
  • 燈號與路口號誌一致,對於駕駛者來說易懂。
  • 有行人偵測器,可以依據狀況延長綠燈時間。
  • 增加行人安全性及減少車輛延滯浪費。
  • 行人燈號在近端,無需望向遠端找尋。

設計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5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松山查爾斯 Traffic Insight
松山查爾斯Traffic Insight
松山查爾斯Traffic Insight
交通攸關你我回家的路,期盼有一天能夠在台灣看到更美好的居住與交通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