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常| 看到榜單,一觸即發的回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度工作上申請了政府某個單位的補助,當天看了所謂輔導的群組,公告了一個表格,把有達到他們KPI的場域畫星星,還好的打三角形,沒達到的直接在上面畫個叉叉。
突然回想從小到大的經驗。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這樣?!)我們的全班成績總是一五一十的公告出來,第一名到最後一名,甚至是我們的學號都是按照智力測驗的順序排列,讓成績可能在後半部的同學很容易被貼了一個標籤,你我心中都知道的一種標籤。那些同學的聲音很容易被那時的社會忽略聆聽,甚至同儕之間會有一種楚河漢界隱形的一條線。
很多所謂後半段班的同學,是要多麼大的心理素質,才能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長才。
而,很多所謂前段班的同學,虛榮感隨之被餵養,身上的包袱越來越重,長大了,比成就、比家庭、比收入、比車、比房、接著比下一代.....極少的人願意拋下被餵養長大的名相心,回歸到最單純的自己,單純把事情做好的自己。
我長大,回想起這樣的制度,是非常病態的社會現象!
所以當我看到今天群組當中有公告場域的名稱,然後後面被打XX,我彷彿回到學生時代,那個粗暴把人分類的所謂的「英雄榜」還有「狗熊榜」,本來還氣呼呼的我,一覺知到自己的狀態,突然一笑置之,靜下心問問自己做這份工作的價值是為了什麼?而,為什麼要不小心落入他們排名的框框中?
工作是這樣的,當沮喪時,我都會問問自己一開始的初衷,過程中有沒有對不起任何人,後來心中很踏實,因為一直以來紮紮實實,甚至做到店家的老闆都心疼我們團隊,因為站在第一線陪伴店家,我們的出發點總是一個「怎樣能讓這個狀況變好?」,不敢說自己多麼厲害與多接地氣,但至少我們會傾聽,然後配合大環境,想方設法,就現有的資源調整策略方式。所以我找到自己一開始氣呼呼的理由了,是氣這個體制:是真的沒看到五六月份的疫情、物價通膨造成經濟的慘淡,仍追求那些數據?是掩耳盜鈴,有數據就好?還是...?看到自己氣的根源,就反而釋懷了。
我常想,如果學生時代有老師陪伴這些所謂後段班的學生,老師,就好比輔導員,如果能了解學習不彰的狀況,找出他們的優勢與擅長的,這些人或許不用花雙倍的時間來成長並走過,不需要什麼寒窗苦讀,而是在自己的角色與狀態適切發展,這個社會不知道會發展得如何?
而,這次政府單位安排的中間法人單位的角色,也好比輔導員。想要表揚達到原本設定的KPI,我覺得無可厚非,必要時我也覺得追KPI是必要且有效的策略。但這些流量數據,真的能以偏概全所有實際的狀態?沒達到的就給他們打個叉叉,用這種方式激勵(或挫折)大家,真的是好的方式嗎?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專屬的優勢與機會點,或許有些需要透過輔導慢慢達到,非一簇可成,以前我必須當個乖乖的學生,在升學的體制中完成,符合大多數人的期待。但,現在呢?我反問我自己...
其實,我也不期待會有什麼改變。
只是,突然看到群組的榜單有感而發,突然回想起自己那個學生時期的壓抑。為了名次,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為了比較,整天逼迫自己做做不大的事。為了社會價值,努力裝成社會覺得很正軌的人。
現在年紀這麼大了,或許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可以選擇不跳入這個框框。做的到就做,做不到也不想勉強自己符合這樣的期待,因為做任何事情,維持良善的意念及不斷真心面對最深層的自己,是不需要任何人的「打分數」。
還好,我很喜歡現在這樣的自己!
當然一路上也感恩,大家的包容與諒解,人總不是完美的,謝謝那些願意給我機會突破的您們!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很喜歡騎腳踏車,當我的交通工具。 我喜歡在混屯當中,吹著迎面而來的風,慢慢削弱我的混亂。這種細微的情感連結,那天我才驚覺這種感受,是這些童年愛我的人,帶給我的。
因為工作的因素,頻繁跑基隆,到了基隆港,心中總會不自主冒出電影【太平輪】的一段話: 「千千萬萬個人像螞蟻一樣在地上爬,兩個人遇到有多難?」 我的外公,當初就是搭著太平輪從基隆港上岸,來台灣旅遊的他,沒想到這麼一腳踏上台灣這片土地,因為大時代的悲劇,就再也回不去。 我跟我外公感情很親,儘管我們
我很喜歡騎腳踏車,當我的交通工具。 我喜歡在混屯當中,吹著迎面而來的風,慢慢削弱我的混亂。這種細微的情感連結,那天我才驚覺這種感受,是這些童年愛我的人,帶給我的。
因為工作的因素,頻繁跑基隆,到了基隆港,心中總會不自主冒出電影【太平輪】的一段話: 「千千萬萬個人像螞蟻一樣在地上爬,兩個人遇到有多難?」 我的外公,當初就是搭著太平輪從基隆港上岸,來台灣旅遊的他,沒想到這麼一腳踏上台灣這片土地,因為大時代的悲劇,就再也回不去。 我跟我外公感情很親,儘管我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 每年總有熱心人士彙整「會考落點表」,問題是…『所謂排名前段』學校真的適合這些學生?學生真的適合這些學校?🤔🏫 選讀這些『所謂排名前段』學校,3年後成績真的比較好、競爭力真的比較強?📈 📝 無腦照表依序選填志願,無論辦學績效只要是『公立』就心滿意足了….完全違背政府推動就近入學、繁星計畫
孩子重新編班上三年級,卻在班上面臨各種困擾,包括值日生任務、點數制度以及運動會上的不公平對待。孩子和其他同學們都面臨班導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及運動會時的不公平對待。家長面臨孩子的疑問和班導的作為,感到困擾和焦慮。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主計處公佈的數據,跟學校公佈的成績排名一樣 它的用意並不是告訴我們自己有多爛 而是,告訴了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在哪邊
Thumbnail
高中畢業前,因為委任為班長、衛生組組長(高中第二年什麼都不想做,結果還是被選為吃力不討好的衛生組組長—很多時候寧願自己來做打掃總比一直央求別人來做得好。高三再成為班長。)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記錄了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能夠呈現個人在紙筆測驗以外的個人能力,也是入學申請的重要評估項目。鄉育教育基金會觀察到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培育地方高中與弱勢家庭的學子,透過主題式講座、工作坊、多元選修課程等方式進入校園,給予學生階段性的陪伴,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計畫、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Thumbnail
一般在校的學習成果, 小考啊、段考啊什麼的, 家長與老師會較集中火力擔心「那些考不好的學生們」---怎麼成績一直上不去呢? 但是, 在模擬考啊、學測啊的時候, 段考時擔心低分群考太低,模考時, 家長與老師就又會改為較集中火力擔心「那些排名前面的學生們」---怎麼成績不能再更上去呢?。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 每年總有熱心人士彙整「會考落點表」,問題是…『所謂排名前段』學校真的適合這些學生?學生真的適合這些學校?🤔🏫 選讀這些『所謂排名前段』學校,3年後成績真的比較好、競爭力真的比較強?📈 📝 無腦照表依序選填志願,無論辦學績效只要是『公立』就心滿意足了….完全違背政府推動就近入學、繁星計畫
孩子重新編班上三年級,卻在班上面臨各種困擾,包括值日生任務、點數制度以及運動會上的不公平對待。孩子和其他同學們都面臨班導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及運動會時的不公平對待。家長面臨孩子的疑問和班導的作為,感到困擾和焦慮。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主計處公佈的數據,跟學校公佈的成績排名一樣 它的用意並不是告訴我們自己有多爛 而是,告訴了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在哪邊
Thumbnail
高中畢業前,因為委任為班長、衛生組組長(高中第二年什麼都不想做,結果還是被選為吃力不討好的衛生組組長—很多時候寧願自己來做打掃總比一直央求別人來做得好。高三再成為班長。)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記錄了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能夠呈現個人在紙筆測驗以外的個人能力,也是入學申請的重要評估項目。鄉育教育基金會觀察到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培育地方高中與弱勢家庭的學子,透過主題式講座、工作坊、多元選修課程等方式進入校園,給予學生階段性的陪伴,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計畫、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Thumbnail
一般在校的學習成果, 小考啊、段考啊什麼的, 家長與老師會較集中火力擔心「那些考不好的學生們」---怎麼成績一直上不去呢? 但是, 在模擬考啊、學測啊的時候, 段考時擔心低分群考太低,模考時, 家長與老師就又會改為較集中火力擔心「那些排名前面的學生們」---怎麼成績不能再更上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