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真相的人:人們為何不相信科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Denying to the Grave:Why We Ignore The Facts That Will Save Us
拒絕真相的人:人們為何不相信科學?
Are We Just「Neuro-physiological Robot」limited by Classical Conditioning/Operant Conditioning/ Counter‑Conditioning…?
究竟,我們只是一台生物化學神經所操控的「機器人」?並受制於社會文化的、宗教信仰的、習俗傳統的,種族成規的...各式各樣的制約及限制?
關於《Denying to the Grave:Why We Ignore The Facts That Will Save Us》,中譯本名為《拒絕真相的人:人們為何不相信科學》,兩位作者都姓高曼,全書一共八部分,如下:
前言:人們為什麼忽略(否認)科學證據
第一章 陰謀論
第二章 魅力領袖
第三章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Information Bias)
第四章 用因果關係填滿未知空缺
第五章 避免複雜性
第六章 對風險的既定認知與機率
結語:與不相信科學的人之溝通策略
書中還詳列註釋,筆者建議先讀結語,兩位作者高曼提出了「高曼原則」指導我們要如何跟不相信科學的人溝通、共融。除針對以上六章作出人際溝通理解之外,亦提出了六個解決方案給大家參考。目的是針對那些觀望而非固執的人,可以作出改變,相信科學、證據!
書中還提供了很多有用參考資料,針對當前美國一些非常重要議題,如:「槍枝令人更危險或救人?」、「疫苗跟自閉症的有關係?」、「核能問題」、「全球暖化問題」等涉及社會民生的。大家若然有空,又關心世界、科學,並且想知道自己是否有各式各樣偏見,甚或反科學且不想重視證據,那麼大家一定要去讀讀看!
不過,筆者讀著此書很納悶,理由是:固然我們應該理性,著重實證、數據;但如果一如作者所言,我們僅是重重地被腦袋內的生物化學神經所制約,那麼人還可以是人嗎?難道,我們正如奧修(1931-1990)是「機器人」---一台生物化學神經所操控的「機器人」?所制於我們的大腦各部分的化學、神經作用而不能自已?那麼,我們的潛能又如何發揮?又怎樣理解、超越昇華(Sublime) ?
筆者建議大家多讀佛禪、老莊列子、歷代中國儒釋道三教合流的隱逸人士如洪自誠《菜根譚》,還有奧修的《男人:真實解放自己》、《直覺:超越邏輯的全新領悟》、《聰明才智:以創意回應當下》等,你就會明白的了!
筆者之前也讀過一些類似書籍,正如兩位作者高曼所寫的,都是從大腦的生物化學神經的角度來看人類心理;比如:海馬體、杏仁核、前額葉等來分析人類各式各樣的行為及思考的制約,但他們當然不會從東方的教誨:人的靜心意識可以遠遠超越身體,以至於每個人都有「神」在。正如禪宗名句:「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而事實是,古往今來,的確有不少曾經感受得到,並且積極修行之餘,亦希望他人能夠有所得着!但為何我們感覺不到?
除了以上所述的大腦的各式各樣的「制約」---孔子說得好:「食色性也」,但一般人卻往往誤解孔子這番話,因為有比性更高尚的在人的潛能之內!而我們還有來自社會文化的、宗教信仰的、習俗傳統的,種族成規的...各式各樣的制約及限制。
結果,我們都變成了奧修《男人:真實解放自己》書中所言的「機器人」---一台只受制於本能無意識的生物化學神經機器!
那麼,究竟又要如何突破?靠的正是吾人的修行了!禪、靜心,或許在此亂世會有用吧!大抵,我們既要入世又要出世,既要循欲又要絕欲,不執一端要兩端多端而以至於超越為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54內容數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在談到自己的讀書生涯時,著名作家冰心(1900-1999)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這短短的九個字,包含了她對讀書的熱愛、對讀書意義的認知和選書的標準,被後人一再引用。 假如,身體要適當營養及運動;那麼,精神心靈也需要合適的書本來滋養了!好書不厭百回讀 ,熟讀深思子自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明輝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終於,青少年讀書會告一段落,除了說聲「再見」、「珍重」之外,已無他了…… 四年,不算長也不算短。看著參與者由小小年紀,長大至入讀中學,也看著他們快高長大,然後告訴我說:「中學以後,功課及活動會很忙碌,大有可能不再來了!」這,不免帶有一些傷感的況味;可,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一切也就隨緣吧!
1998.08.27的啟示?停課不停學,給中學生再三推介---Rare Earth: Why Complex Life Is Uncommon in the Universe ...一生人必讀之書,尤其在中學時代Necessary To Read, Esp in the Middle School
今天晚春與初夏已經傻傻分不清,但有些地區如印度/南歐已不尋常地炎熱,高溫可達攝氏40度。跟石化燃料發電有關嗎? 「羽扇綸巾」是周瑜還是諸葛孔明,都不重要了。重要在於用腦之人頭多出汗,綸巾及羽扇有助散熱吸汗,尤其在盛夏時節,更何況諸葛孔明在祁山(甘肅省禮縣祁山)跟魏軍周旋,那裡也是夏天炎熱之地!
《列子》是一部很奇特的古書,但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其作用;至少在滌化心靈上,所謂「御風而行」、「乘風而歸」,其實就是「心不念是非,口不言利害」;心無旁騖,少慾少念少言少情而已。這,就能令身心放鬆,如飛像浮! 後人沈三白《浮生六記。養生記道》亦有一「少」一「省」,應該是來自《列子》的教訓:
我,曾讀著村上春樹(1949.01.12) 的《村上朝日堂》(昭和62年版),並走訪上世紀七十年代作者曾居住過的三鷹。當然今天的三鷹,跟從前的已不一樣了!
在《多啦A夢》中,有三個「媽媽」是我們在管教子女時需要警惕的,第一個是容易發怒的大雄媽媽,第二個是胖虎的媽媽容易對孩子暴力相向,第三個是小夫(阿福)媽媽貪慕虛榮? Dr. Aric Sigman在這書中還說要: 最後,身教重於言教呀!各位父母大人!
終於,青少年讀書會告一段落,除了說聲「再見」、「珍重」之外,已無他了…… 四年,不算長也不算短。看著參與者由小小年紀,長大至入讀中學,也看著他們快高長大,然後告訴我說:「中學以後,功課及活動會很忙碌,大有可能不再來了!」這,不免帶有一些傷感的況味;可,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一切也就隨緣吧!
1998.08.27的啟示?停課不停學,給中學生再三推介---Rare Earth: Why Complex Life Is Uncommon in the Universe ...一生人必讀之書,尤其在中學時代Necessary To Read, Esp in the Middle School
今天晚春與初夏已經傻傻分不清,但有些地區如印度/南歐已不尋常地炎熱,高溫可達攝氏40度。跟石化燃料發電有關嗎? 「羽扇綸巾」是周瑜還是諸葛孔明,都不重要了。重要在於用腦之人頭多出汗,綸巾及羽扇有助散熱吸汗,尤其在盛夏時節,更何況諸葛孔明在祁山(甘肅省禮縣祁山)跟魏軍周旋,那裡也是夏天炎熱之地!
《列子》是一部很奇特的古書,但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其作用;至少在滌化心靈上,所謂「御風而行」、「乘風而歸」,其實就是「心不念是非,口不言利害」;心無旁騖,少慾少念少言少情而已。這,就能令身心放鬆,如飛像浮! 後人沈三白《浮生六記。養生記道》亦有一「少」一「省」,應該是來自《列子》的教訓:
我,曾讀著村上春樹(1949.01.12) 的《村上朝日堂》(昭和62年版),並走訪上世紀七十年代作者曾居住過的三鷹。當然今天的三鷹,跟從前的已不一樣了!
在《多啦A夢》中,有三個「媽媽」是我們在管教子女時需要警惕的,第一個是容易發怒的大雄媽媽,第二個是胖虎的媽媽容易對孩子暴力相向,第三個是小夫(阿福)媽媽貪慕虛榮? Dr. Aric Sigman在這書中還說要: 最後,身教重於言教呀!各位父母大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大數據所構成的AI,可以極為接近以上所描述的這種人,讓人分不清差異。 但科學證明沒有靈魂存在的目的,並非是要消滅靈魂,而是要讓全體人類達到全身心靈的自由,但只要追求著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只要有科學在的一天,就要證明靈魂不在,科學活著的姿態,就如同第二段所描述的愛。
  我們並非商品的使用者,我們才是商品。社群軟體將我們提供的資料與源源不斷的注意力整理販售給想精準投放廣告的業主、金融app則將我們送出去的每一筆訂單賣給做市商,他們從中賺取差額並掌握散戶動向。我們不僅成了科技工具的零件、還成了被打造的對象。企業用他們帶有魔法般科技之手,將我們變成對其有價值的東西。
Thumbnail
一台容易出錯但能自我修正的機器仍將受制於哥德爾的結果。只有從根本上不一致的機器才能擺脫哥德爾。我們能有個根本不一致,但同時又能自我修正的機器嗎? 《心智、機械與哥德爾》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
Thumbnail
人類的心智,與AI本質上的區別。 《心智、機器與哥德爾》(英語:Minds, Machines and Gödel)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他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
Thumbnail
對信仰的沉迷,足以影響,甚至限制人的自主意識。原始人類因為對未知的恐懼,進而對能量產生崇拜,接著漸漸演變成信仰,最終條理成宗教。後來總會冒出有足夠聰明的人,能夠反過來利用宗教去控制人的自主意識,那怕是現今的高級知識分子沉迷於邪教的是仍時有所聞。
Thumbnail
説來諷刺,我起初在IG看到大家都介紹此書,於是滿心歡喜的買下這書,我是不是被人洗腦了?🤡 啊!我本來對洗腦、思想控制等議題非常感興趣啦!因為我認為人心如此難測,一個普通人竟能完全控制另一個人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所以我看到這書的標題,完全戳中我心🎯 可惜我讀此書時,發覺脈絡不太順暢,有些話題本
Thumbnail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句:「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這句話來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老至死,但靈魂是終身不死的。但又如何使靈魂終身不死,正好應證前一篇的「三世諸佛累世修」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只是我們常常利用生活科技讓自己多活一點時間,在世間多停留一點時間。   當科技發達的今日,對於生死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大數據所構成的AI,可以極為接近以上所描述的這種人,讓人分不清差異。 但科學證明沒有靈魂存在的目的,並非是要消滅靈魂,而是要讓全體人類達到全身心靈的自由,但只要追求著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只要有科學在的一天,就要證明靈魂不在,科學活著的姿態,就如同第二段所描述的愛。
  我們並非商品的使用者,我們才是商品。社群軟體將我們提供的資料與源源不斷的注意力整理販售給想精準投放廣告的業主、金融app則將我們送出去的每一筆訂單賣給做市商,他們從中賺取差額並掌握散戶動向。我們不僅成了科技工具的零件、還成了被打造的對象。企業用他們帶有魔法般科技之手,將我們變成對其有價值的東西。
Thumbnail
一台容易出錯但能自我修正的機器仍將受制於哥德爾的結果。只有從根本上不一致的機器才能擺脫哥德爾。我們能有個根本不一致,但同時又能自我修正的機器嗎? 《心智、機械與哥德爾》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
Thumbnail
人類的心智,與AI本質上的區別。 《心智、機器與哥德爾》(英語:Minds, Machines and Gödel)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他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
Thumbnail
對信仰的沉迷,足以影響,甚至限制人的自主意識。原始人類因為對未知的恐懼,進而對能量產生崇拜,接著漸漸演變成信仰,最終條理成宗教。後來總會冒出有足夠聰明的人,能夠反過來利用宗教去控制人的自主意識,那怕是現今的高級知識分子沉迷於邪教的是仍時有所聞。
Thumbnail
説來諷刺,我起初在IG看到大家都介紹此書,於是滿心歡喜的買下這書,我是不是被人洗腦了?🤡 啊!我本來對洗腦、思想控制等議題非常感興趣啦!因為我認為人心如此難測,一個普通人竟能完全控制另一個人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所以我看到這書的標題,完全戳中我心🎯 可惜我讀此書時,發覺脈絡不太順暢,有些話題本
Thumbnail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句:「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這句話來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老至死,但靈魂是終身不死的。但又如何使靈魂終身不死,正好應證前一篇的「三世諸佛累世修」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只是我們常常利用生活科技讓自己多活一點時間,在世間多停留一點時間。   當科技發達的今日,對於生死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