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國際學校就讀的理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開始,由於我自己在公小服務,加上身邊的同事朋友都算是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好老師,所以我沒有其他想法,就是把孩子送到我服務的學校就讀。

我先生認為也許一開始公職教師不好考,所以進到公小服務的老師某些學科知識專業程度來說可能會贏過私立學校的老師,但是服務時間一久,按照資本家的話語來說,沒有競爭,沒有成長,私立學校因為家長要求、生存不易,鯰魚效應下,私立學校辦學品質較好。

後來我被說服,考慮私校,然而,高雄的私立學校以升學為導向,不是我們夫妻需要的教育環境;再來,他開始覬覦我所處的環境能得到的資源。

因為在自己學校就讀,我的孩子可以得到比別人更多的照顧,如果我的孩子學業佳、人品優,很多競賽活動或是同事自己舉辦的小表演,也會讓我的孩子加入,如此一來,無形中我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資源,透過許多活動,讓他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成長。

於是,在參觀完義大不知所云的介紹後,我們就毅然決然的幫女兒辦了公小的入學手續。

一學期下來,她果然不負眾望(?)

我從來不是個要求小孩寫評量的老師,自然也不會叫我的孩子寫;我覺得考試只是一個事件,不需要為了考試而放棄自己的課外活動,所以,即使考試他仍然才藝、活動照常,我甚至沒有幫他複習功課,不管大考還是小考,他都自己來。

在這樣的狀況下,他期中期末考都是班上前五名。但是我卻越來越焦慮。

看著她拚命的爭取「寫字比賽」的參賽資格,最後果然如她所願爭取到了,不希望她失望,我也盡我所能的協助她參加比賽,但我卻十分不開心。

回到家的時間那麼少,因為我要工作,沒辦法照顧他,所以他只能去課後班輔導。但他在課後班遇到的老師無法好好掌握班級節奏,導致他該睡的時候不能睡、該閱讀的時候無法閱讀、該寫作業的時候旁邊一堆人在吵。

參加比賽,需要練習,然而他每天作業、鋼琴、英文......那麼多的東西要做,根本沒時間好好練習。參加比賽而不好好練習,對我而言就是扼殺孩子學習動力的過程。古人有云,『不教而戰為之殺』就是這個道理。更慘的是,我最看重的閱讀習慣,他也沒辦法好好培養。

為了他的英文學習,我們額外參加了一門專門以口語表達為主的補習班課程,不想佔用他太多時間,我們採用一週兩次一對一的英語家教,然而這些學習,對他而言,仍舊是太少。

眼看著閱讀習慣培養不起來,他沒時間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連練琴也失去了熱情,我真的不知道每天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也許是我太焦慮。因為他在學校過得非常快樂。

我每天只要想著,他一天比一天活得更像一個好學生,我就害怕。

很難懂吧?為什麼怕自己的孩子變成好學生呢?

我怕他太過謹慎不敢犯錯,但犯錯是成功必經的過程;我怕他乖順聽話不敢違逆老師,但叛逆是創意的源頭。勇於衝撞體制,才有機會開創更多的可能。我從來不把我自己的孩子定位成「為他人工作的生者」,我希望他能探索自我,經驗生活的樂趣,找到生命的意義,而不單純是我給予他生命所以他活著。

所以,我聯絡了朋友E,詢問為什麼他可以讓他的孩子在義大就讀?我所聽到的是義大行政端不知所云的課程講解;詢問他與KAS的差別時,他只能說出有沒有護照的資格差別,除了IB課程該有的主題以外,他說不出他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我詢問教師專業,他只能確保他們的教師一定都聘用有合格教師證的老師,連外師也是。我沒聽到專業成長,沒聽到如何進修。進一步詢問,他只會說他不知道。

也許因為我自己也是教育工作者,我特別重視師資及環境。

對我而言,不是我服務的學校不好,而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更多機會能去嘗試各種不同的學習經驗,因為我工作忙,我沒辦法在平日陪他做這些事;所以我希望他的學習環境是由上到下,整個環境結構,整個氛圍都是能夠讓孩子自主探索的場域。他可以失敗,可以成功;可以模仿,可以創造;可以自主,可以互動......。總而言之,我所盼望的不是遇到一位好老師而已,還要是一處好場所,一套好的學習系統、一個好的課程架構。

朋友E替我聯絡了在義大工作多年的Jamie,Jamie詳盡的告訴我他們在做什麼。包含UOI(PYP課程中的探索課程,是IB體系中最重要的教學核心概念)怎麼進行,國語跟數學怎麼搭配,還有他們學校有哪些資源可以讓孩子「自主」使用......在參觀的過程中,孩子很自然的跟Jamie互動,(當然,在我們學校孩子也是如此)不過,那是因為孩子跟老師有所接觸,然而Jamie是純行政,孩子都能如此自然與之打招呼,除了孩子很主動、整個校園氛圍是友善的之外,大概就是Jamie很常趁上班時間亂走了(?)不管是哪個原因,我都樂見。跟主動的孩子相處,我的孩子也能變得更主動;校園氛圍友善,我的孩子不怕在這裡犯錯;純行政老師愛到處亂走,代表他關心學校的課程發展,他能清楚知道學校的師生現在在做什麼。沒有行政支援的教學,根本孤掌難鳴,教師教學負擔過重,無法發展更好、更完善的課程。

我們本來就是以出國讀大學為目標在培育孩子,既然能夠早點接觸能接軌全球的課程架構,沒有理由耽擱。因此一下的時候,女兒就從公小轉到私立的國際學校就讀。

進到義大後,我們確實感受到和公小不同的校園氛圍。但是其中的心情轉折,還有體制適應,又是一個長長的故事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桃桂的沙龍
20會員
25內容數
這是我對國際教育及國際學校的觀察與研究。歡迎勘誤指教。 畢業於台師大課程與教學所,熱愛教育。努力在公立學校現場實踐中,期許自己能在分享知識的路上,有一個小小的容身處。
蔡桃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0
2025/03/30
2024/11/21
法國詩人謬賽說,生活如玫瑰。每瓣花代表一個夢想,每根刺昭示著一種現實。你若看不到刺,永遠只看著花瓣,終有一日,一定會被它刺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係,也像如此:親師溝通順利的話,每個夢想都能成真;親師溝通若有障礙,現實總能將教師刺得遍體鱗傷。那麼,親師溝通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挑戰,而我們又要發展什麼策略
2024/11/21
法國詩人謬賽說,生活如玫瑰。每瓣花代表一個夢想,每根刺昭示著一種現實。你若看不到刺,永遠只看著花瓣,終有一日,一定會被它刺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係,也像如此:親師溝通順利的話,每個夢想都能成真;親師溝通若有障礙,現實總能將教師刺得遍體鱗傷。那麼,親師溝通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挑戰,而我們又要發展什麼策略
2024/11/07
這是一個牙仙子的傳說被孩子戳破時,父母的成長故事。
2024/11/07
這是一個牙仙子的傳說被孩子戳破時,父母的成長故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因為念普通高中,所以人生一定要考大學,平時在高中裡真的是玩瘋了,考大學的時候成績確實是慘不忍睹,我是無法接受要離開熟悉的地方,那個時候的我是住校,和一群開心的夥伴,讓我感受到「自由」的可貴,若回家我一定沒有辦法生存⋯⋯如果回到北部的話,想當然爾,「重考」便是唯一的機會,脫韁的野馬要如何馴服呢? 其實
Thumbnail
因為念普通高中,所以人生一定要考大學,平時在高中裡真的是玩瘋了,考大學的時候成績確實是慘不忍睹,我是無法接受要離開熟悉的地方,那個時候的我是住校,和一群開心的夥伴,讓我感受到「自由」的可貴,若回家我一定沒有辦法生存⋯⋯如果回到北部的話,想當然爾,「重考」便是唯一的機會,脫韁的野馬要如何馴服呢? 其實
Thumbnail
去年的第一場說明會,有一對家長在結束後與我閒聊了將近一多小時,直到時間晚了大家都該去吃飯了才離開,還記得結束的時候我與當時的校長聊著說,我們都不希望這個家庭轉來我們學校就讀,因為一旦他真來了,那就代表在原來的學校已經走不下去了。 轉學永遠是【窮途末路】的最終選擇不是嗎?
Thumbnail
去年的第一場說明會,有一對家長在結束後與我閒聊了將近一多小時,直到時間晚了大家都該去吃飯了才離開,還記得結束的時候我與當時的校長聊著說,我們都不希望這個家庭轉來我們學校就讀,因為一旦他真來了,那就代表在原來的學校已經走不下去了。 轉學永遠是【窮途末路】的最終選擇不是嗎?
Thumbnail
從大一做家教、機構輔導 然後到現在當了英文老師 整整花了快10年的時間 就到了我沒有那麼喜歡的階段了
Thumbnail
從大一做家教、機構輔導 然後到現在當了英文老師 整整花了快10年的時間 就到了我沒有那麼喜歡的階段了
Thumbnail
背著自己上班專用的後背包,靜靜看了一眼那座幼幼班的寶貝回家前都會和它說掰掰的溜滑梯。轉身,我決定勇敢的走出校門。
Thumbnail
背著自己上班專用的後背包,靜靜看了一眼那座幼幼班的寶貝回家前都會和它說掰掰的溜滑梯。轉身,我決定勇敢的走出校門。
Thumbnail
一間學校的師資、文化、讀書風氣…,確實能吸引到相同磁場、性質相近的孩子,而這些綜合起來的氛圍,會感染孩子的學習意願,進一步影響到孩子個人的生涯規劃及目標…
Thumbnail
一間學校的師資、文化、讀書風氣…,確實能吸引到相同磁場、性質相近的孩子,而這些綜合起來的氛圍,會感染孩子的學習意願,進一步影響到孩子個人的生涯規劃及目標…
Thumbnail
人生處處是坎,處處有難關,公立國中更像社會小型縮影,私立國中則是經過篩選的小社會,要讓孩子早一點接觸真實社會,或是在溫室裡茁壯後再面對呢?這無標準答案,畢竟,人生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Thumbnail
人生處處是坎,處處有難關,公立國中更像社會小型縮影,私立國中則是經過篩選的小社會,要讓孩子早一點接觸真實社會,或是在溫室裡茁壯後再面對呢?這無標準答案,畢竟,人生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Thumbnail
我小時候唯一補過習的科目,是英文。 那是一家離我家不遠的私人補習班 費用非常貴,一週上兩次 晚上2小時,每個月6000–7000塊(快20年前) 當時非常討厭英文,一直到自己長大後,才自己去啟蒙了對英文的喜愛。 現在回想起來 真的不知道當時那些老師都在幹嘛,雖然收了數十萬的學費 ▼ 先破壞,再創新
Thumbnail
我小時候唯一補過習的科目,是英文。 那是一家離我家不遠的私人補習班 費用非常貴,一週上兩次 晚上2小時,每個月6000–7000塊(快20年前) 當時非常討厭英文,一直到自己長大後,才自己去啟蒙了對英文的喜愛。 現在回想起來 真的不知道當時那些老師都在幹嘛,雖然收了數十萬的學費 ▼ 先破壞,再創新
Thumbnail
大學的時候曾經在一堂教育學程的課上討論到資優教育的必要性,同時指出芬蘭非菁英教育的成就,教授要大家好好思考菁英教育與非菁英教育能夠給教育帶來什麼樣的反轉。 有了小孩之後,我更常思考教育到底可以給小孩什麼,我能不能協助他得到一個他想要的人生呢?
Thumbnail
大學的時候曾經在一堂教育學程的課上討論到資優教育的必要性,同時指出芬蘭非菁英教育的成就,教授要大家好好思考菁英教育與非菁英教育能夠給教育帶來什麼樣的反轉。 有了小孩之後,我更常思考教育到底可以給小孩什麼,我能不能協助他得到一個他想要的人生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