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失控的努力文化》:我們為何難以接受 Do Nothing?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 Celeste Headlee
譯者: 林金源
出版社:木馬文化
《失控的努力文化: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Do Nothing: How to Break Away from Overworking, Overdoing, and Underliving)

為什麼我們一天工作八小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人們普遍是一週工作五天、一天工作八小時?這本書追溯了歷史:
在工業革命之前,多數人務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工作不超過八小時,有些季節沒得工作,一年之中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慶典、宴會、休息。
然而,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人力大量送往工廠,工匠的器具變成雇主所有,有了電燈就可以無視黑夜降臨,人們的工作時間被不斷延長,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用工時換取金錢。雇主的權力擴張和壓榨演變成社會問題,於是有人起身反抗,直到1915年,烏拉圭成為第一個確立一日工作八小時的國家。
換句話說,現今的工時政策,不過是一兩百年內的事情。而在制度之外,更巨大的改變是人們看待時間的方式。

我們還能接受  Do Nothing 嗎?

在過去兩百年內,「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出現並深植人心,加上天主教教導信眾「必須把工作做好,才能上天堂」,怠惰是七宗罪之一,努力工作逐漸變成世人的信仰。
崇拜效率、求取生產力、為了換取報酬而做,我們似乎逐漸忘了怎麼「為了事情本身而做」,或者只是「什麼都不做」。無關生產、報酬或附加價值的事情都被貶值,更別說 Do Nothing 顯得多麼浪費時間。
或許有人會說,難道要讓大家每天無所事事嗎?書中的這段話應該能夠回應:
我想要表明,從一開始我就認為找機會改善自我是件好事,那是很棒的動力。但就像運用科技一樣,問題不在於工具,而在於過度使用。進步是好的,但用不著時時刻刻想辦法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你正在找尋最快速學習吉他的方法,是因為還得擠出時間做瑜珈、研究生酮餅乾配方和自製木炭面膜,那麼更沒有時間讓你做自己了。(第五章)
事情不是全有或全無,關鍵在於——
  • 為什麼我們會熱衷於找出最有效率的方法來完成「每件事」?
  • 為什麼我們要填滿所有時間,不管是自己的或孩子的?
  • 為什麼我們無法停止「充分利用每一分鐘時間的慾望」?
  • 為什麼我們閒適時會感到不安?
這些心理狀態,加上科技工具的推波助瀾,工作與非工作時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更容易相互越界。所有短暫的空檔也被社群媒體侵佔。原本,科技工具不是要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變得更輕鬆嗎?然而,當科技幫助我們提昇了效率,多出來的時間只會繼續被填滿
時而書寫 @writesometimes_mao 手寫書摘

如果我不想繼續這樣下去,可以怎麼做?

作者寫下了六個建議,希望能幫助讀者收回自己的生活。
  1. 挑戰你的認知:相信自己有時間,會比相信自己忙到爆更能減少壓力,讓我們找回心理的餘裕。
  2. 讓媒體退出你的社交生活:社群媒體讓我們容易看到人們很棒的一面(還有一堆世界前1%的名人),以此為標準做比較,就會覺得自己總是很失敗。(和馬斯克這種人比豈不是讓人無地自容)
  3. 起身離開你的辦公桌:就數據來看,超時工作通常只能讓薪水微幅增加6~10%,而且更多的錢不會讓你更快樂。
  4. 投入於空閒時間:工作時間結束時,要避免任何工作訊息的跨界,因為這樣才能真正讓大腦休息,「當大腦不被指揮去解決某個問題或完成某項任務時,它會積極重組我們的記憶和情緒圖塊。」
  5. 建立真正的連結:和人面對面談話、用微笑問候遇到的人、幫助他人、與團隊一齊做決策,這些都對我們心理健康有益。
  6. 眼光放長遠:專注於最終目標,而不是手段性目標,重點不在於一定要做到某件事,而是持續朝理想的方向前進。
最後,如果春節想要好好休息,修復自己的心與大腦,相關研究表示:
有效休息的一個關鍵要素是心理鬆脫(psychological detachment),指的是從心理上脫離工作思維。藉由轉移我們的注意力,這種鬆脫幫助我們直接減少造成疲勞的工作要求,並且自然的恢復。
簡單來說,就暫時不去規劃任何事吧!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自然會發生。
時而書寫 @writesometimes_mao 手寫書摘
46會員
29內容數
用心感受來自電影無可限量的光,以文字顯影在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凱特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媽的多重宇宙》上映後大受好評,討論熱度極高,觀影過程中歡笑不斷,尾聲亦有人淚流不止。電影中有非常多安排會讓觀眾OS「怎麼這麼鬧」、「這也太荒謬」,然而「接納荒謬」正是被蘊藏在主旨中的一部分,電影運用看似很鬧的一切讓我們省思存在、價值觀、接納與同在的意義……
觀眾看到的電影,是各元素已經過篩選和組合的結果,我們或許看不見由文字編織的原始「劇本」,但電影的生成奠基於劇本。觀眾會看見什麼樣的故事,能否理解電影裡發生了什麼,劇本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我將「劇本」這一章整理為三個面向:劇本建構的世界、劇本建構的人、劇本的整體性。
《美國女孩》是一個熱愛美國的女孩,與她的母親、妹妹一起回到台灣,重新見到父親之後的故事。返回台灣落地的那刻開始,故事的張力便已隱隱顯現:夢想與美好不復以往,死亡的恐懼近在眼前,一家人該如何安放己身?導演選擇專注呈現一家四口各自與互動的樣態,一切非常真實自然而觸動人心。
隨著網路發表門檻降低,人人都可以對任何人事物評頭論足。其中,不少人開始加入「影評」的行列。然而,評論不同於心得感想,究竟該如何做個「影評人」?《如何欣賞電影》這本書提供了切入點,本系列文章是我閱讀此書的筆記,希望分享給愛看電影的大家!首篇就讓我們聽聽作者怎麼談「影評人的職責」吧!
《瀑布》上映的第一個週末,我就抱着期待買票入場了。步出電影院後,我遲遲沒有下筆寫些什麼,因爲不知怎麽的,《瀑布》並未如此打動我。大概是如此覺得有點可惜,整部電影讓我看見的或許不是「瀑布」,而是魏如萱和陳珊妮妮唱的「偶爾飄來一陣雨」
圖片來源:甲上娛樂 2019 年年尾,一個陽光普照卻又微涼的日子,走進電影院觀賞《陽光普照》之後,我們都微微轉變了感受陽光的方式。
《媽的多重宇宙》上映後大受好評,討論熱度極高,觀影過程中歡笑不斷,尾聲亦有人淚流不止。電影中有非常多安排會讓觀眾OS「怎麼這麼鬧」、「這也太荒謬」,然而「接納荒謬」正是被蘊藏在主旨中的一部分,電影運用看似很鬧的一切讓我們省思存在、價值觀、接納與同在的意義……
觀眾看到的電影,是各元素已經過篩選和組合的結果,我們或許看不見由文字編織的原始「劇本」,但電影的生成奠基於劇本。觀眾會看見什麼樣的故事,能否理解電影裡發生了什麼,劇本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我將「劇本」這一章整理為三個面向:劇本建構的世界、劇本建構的人、劇本的整體性。
《美國女孩》是一個熱愛美國的女孩,與她的母親、妹妹一起回到台灣,重新見到父親之後的故事。返回台灣落地的那刻開始,故事的張力便已隱隱顯現:夢想與美好不復以往,死亡的恐懼近在眼前,一家人該如何安放己身?導演選擇專注呈現一家四口各自與互動的樣態,一切非常真實自然而觸動人心。
隨著網路發表門檻降低,人人都可以對任何人事物評頭論足。其中,不少人開始加入「影評」的行列。然而,評論不同於心得感想,究竟該如何做個「影評人」?《如何欣賞電影》這本書提供了切入點,本系列文章是我閱讀此書的筆記,希望分享給愛看電影的大家!首篇就讓我們聽聽作者怎麼談「影評人的職責」吧!
《瀑布》上映的第一個週末,我就抱着期待買票入場了。步出電影院後,我遲遲沒有下筆寫些什麼,因爲不知怎麽的,《瀑布》並未如此打動我。大概是如此覺得有點可惜,整部電影讓我看見的或許不是「瀑布」,而是魏如萱和陳珊妮妮唱的「偶爾飄來一陣雨」
圖片來源:甲上娛樂 2019 年年尾,一個陽光普照卻又微涼的日子,走進電影院觀賞《陽光普照》之後,我們都微微轉變了感受陽光的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1945年3月9日至10日夜間,美國B-29轟炸機對東京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燃燒彈攻擊。這次行動動用了334架B-29轟炸機,投下了超過1,500噸的燃燒彈和高爆炸彈。燃燒彈在東京的木結構建築間迅速引發了大火,造成了超過10萬人喪生,數十萬人受傷,超過100萬人無家可歸。
Thumbnail
常常耳聞大家在談論一些關於有錢或成功的人不見得會過得開心之類的話題,那時候我就會想,還真想體驗一下他們的不開心,因為人生走到至此,我從沒有達到所謂的成功,所以,好難理解所謂的「成功人士的不快樂」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
Thumbnail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Thumbnail
時間回到2001年,震驚全球的客機恐攻事件爆發後,美國開始積極在全球各地尋找潛在的國安威脅,本書的作者「穆罕默德・撒拉希」也遭到逮捕,並且開啟超過十年的牢獄生涯,《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正是源自他在獄中撰寫的日記。
Thumbnail
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關於這本書 作者是芭芭拉·芭芭拉·艾倫瑞克,『我在底層的日子』一書的作者,作者在一次檢查發現得了癌症之後,她開始她的抗癌生活,化療、藥物使她身體感到痛苦,但是她踏入抗癌的世界後,發現這裡充滿正面思想,彷彿病痛不存在,只有快樂與平靜,甚至有人覺得癌症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得癌症是他這輩子最開心的事;
Thumbnail
現代生活總不缺網路霸凌。時不時就在出征,就在行俠仗義。將一件不怎樣的小事浮誇、接力頻繁報導,網路新聞就是元兇之一。加上「言論自由」這塊長久被誤用的免死金牌,讓許多網友肆無忌憚地發表個人高見,不論是否真實,是否被過度渲染,是否夾帶私以為的正義感想主持公道(但說真的,那又關誰事了)。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1945年3月9日至10日夜間,美國B-29轟炸機對東京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燃燒彈攻擊。這次行動動用了334架B-29轟炸機,投下了超過1,500噸的燃燒彈和高爆炸彈。燃燒彈在東京的木結構建築間迅速引發了大火,造成了超過10萬人喪生,數十萬人受傷,超過100萬人無家可歸。
Thumbnail
常常耳聞大家在談論一些關於有錢或成功的人不見得會過得開心之類的話題,那時候我就會想,還真想體驗一下他們的不開心,因為人生走到至此,我從沒有達到所謂的成功,所以,好難理解所謂的「成功人士的不快樂」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
Thumbnail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Thumbnail
時間回到2001年,震驚全球的客機恐攻事件爆發後,美國開始積極在全球各地尋找潛在的國安威脅,本書的作者「穆罕默德・撒拉希」也遭到逮捕,並且開啟超過十年的牢獄生涯,《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正是源自他在獄中撰寫的日記。
Thumbnail
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關於這本書 作者是芭芭拉·芭芭拉·艾倫瑞克,『我在底層的日子』一書的作者,作者在一次檢查發現得了癌症之後,她開始她的抗癌生活,化療、藥物使她身體感到痛苦,但是她踏入抗癌的世界後,發現這裡充滿正面思想,彷彿病痛不存在,只有快樂與平靜,甚至有人覺得癌症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得癌症是他這輩子最開心的事;
Thumbnail
現代生活總不缺網路霸凌。時不時就在出征,就在行俠仗義。將一件不怎樣的小事浮誇、接力頻繁報導,網路新聞就是元兇之一。加上「言論自由」這塊長久被誤用的免死金牌,讓許多網友肆無忌憚地發表個人高見,不論是否真實,是否被過度渲染,是否夾帶私以為的正義感想主持公道(但說真的,那又關誰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