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問學的出發點是孝?目的是盡社會責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延續上一篇的話題,各位想過求知問學的根本是什麼嗎?那求知問學的終極目的又是什麼?

今天我想引述的就是有子所說的話,然而必須先說明,他話中含意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因為是出現在經典裡的話就不加思考而照單全收,覺得反正都是好的東西就一概而論,否則會有學而不精、得過且過之弊。然而即便是錯誤的見解,只要能作為反面教材而讓我們更加接近真理,也是一件好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二)

【白話翻譯】
有子說:「一個人若是孝悌,便不太可能犯上;一個人若不犯上,便不可能作亂。君子必定務本,根本一旦奠定,言行自然有其道理而可提升,然則孝悌當是仁義的根本啊!」


這是《論語》的第二句話,理應重要性或代表性極高,然而卻不是出自孔子,道理不深甚至有偏頗之虞,對於治學者而言,可能會有論語道義甚低的錯誤認知。讀論語應看重孔子本人的發言和對弟子的教誨,《論語》編者將沒有孔子在場的有子失誤發言放在這個位置的做法是不對的,在孔子之道的發揚上可說是「多做多錯」。

這段話須注意的是,「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中「為」字的意思,這關係到有子言論是否正確。這個「為」字的涵義見解分成兩派,一派主張「為」乃「是」的意思,如史家錢穆、語言學家楊伯峻;一派主張「為」是「做」的意思,像是宋代大儒程頤、朱熹等。所以兩派對這句話的解釋分別為「孝悌仁的根本」以及「孝悌是實踐仁的基礎」。

大家不要認為這兩句話意思差不多,覺得這個問題只是小題大作。因為若說「孝悌仁的根本」,等於說仁就是孝、孝是仁的原理,這自然是不對的。這是一個很「哲學」的問題,直指仁的本源。這裡雖然很難完整說明仁的本源是什麼,但至少我們可以說,仁的本源不是孝悌,或就算是有孝悌的成分,這個條件也是不太重要的,正如孔子論仁,絕不以孝悌為據,而是以天心為由。若說「孝悌是實踐仁的基礎」,那這樣解讀比起前者就比較說得過去,因為這是一個實作問題,說明一個人若要行仁義,那麼應該先從孝悌做起,因為孝悌是最近的、最內部的、最直覺的,再來就可擴大到對其他長輩,對其他所有人有一個善的、仁的互動。

假設有子原意是「孝悌是實踐仁的基礎」,那麼即便內容正確,但道裡卻既不高深又不全面,擺在《論語》第二句實在有些誤導;假如有子原意是「孝悌是仁的根本」,那麼這段話就直接成了錯的了。但不管怎麼說,有子這段話的表達的確是將孝悌看作是道的重要內涵而擺在這個位置了。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是整段話的最高義理所在,這句話的觀念或甚至這句話本身就是出自於孔子,然而隨之而來有子的對應句是「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如此一來,等於說明孝悌是求知求道的根本,而道的終極就是仁,道的實踐就是不犯上作亂、「在其位謀其政」的社會價值而已,這不管是對於道的根本、道的實踐都是有誤的,整體而言就是小瞧了、誤解了道。

其實,求知求道應是本於天而非本於人,正如我在前一篇說到,治學者應探究天人之際而不是維持人際關係。因為真理超越人而存在,以人事作為求道的憑藉是當然,然而以人事作為求道的全部則會失誤,畢竟求道就是求道而不為其他,聖人君子雖然會注意社會現況,但聖人君子卻絕非是因社會價值成就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程真的沙龍
37會員
45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錄形式呈現真理的作品,內容將談及愛情、藝術、知識、道德、正義、真理等超越的或形上的主題,也會論及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現實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孔子的這段話,涵蓋性很強,全面闡述了儒家對門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學習的次序。因而被當成了後世儒家啟蒙讀物《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開篇總敘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孔子的這段話,涵蓋性很強,全面闡述了儒家對門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學習的次序。因而被當成了後世儒家啟蒙讀物《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開篇總敘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Thumbnail
品格跟學問哪個重要?這個問題不只是家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甚至是國家領導的問題。答案看起來呼之欲出,但是為什麼?根據三字經,筆者提供了兩個說明方法,一個引經據典闡述道理,一個是分析法。選一個,然後,告訴你的孩子吧~
Thumbnail
品格跟學問哪個重要?這個問題不只是家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甚至是國家領導的問題。答案看起來呼之欲出,但是為什麼?根據三字經,筆者提供了兩個說明方法,一個引經據典闡述道理,一個是分析法。選一個,然後,告訴你的孩子吧~
Thumbnail
人人從小誦讀的三字經有BUG?!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揚雄說人性善惡相混,搞不清楚誰對誰錯,查查孔子怎麼說?結果大老師孔子根本沒說!
Thumbnail
人人從小誦讀的三字經有BUG?!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揚雄說人性善惡相混,搞不清楚誰對誰錯,查查孔子怎麼說?結果大老師孔子根本沒說!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的話題,各位想過求知問學的根本是什麼嗎?那求知問學的終極目的又是什麼? 今天我想引述的就是有子所說的話,然而必須先說明,他話中含意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因為是出現在經典裡的話就不加思考而照單全收,覺得反正都是好的東西就一概而論,否則會有學而不精、得過且過之弊。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的話題,各位想過求知問學的根本是什麼嗎?那求知問學的終極目的又是什麼? 今天我想引述的就是有子所說的話,然而必須先說明,他話中含意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因為是出現在經典裡的話就不加思考而照單全收,覺得反正都是好的東西就一概而論,否則會有學而不精、得過且過之弊。
Thumbnail
簡述: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是選輯自《論語》一書,是孔子的門人和後學的記錄。此文提及「仁」、「孝」或「君子」的涵義。
Thumbnail
簡述: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是選輯自《論語》一書,是孔子的門人和後學的記錄。此文提及「仁」、「孝」或「君子」的涵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