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了這麼多教養書,卻這麼難用在生活裡?-給家長的小提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醫院工作的時間裡,有時候會聽到家長向我反映,教養書籍上寫的同理心等等的技巧對他來說很難應用在生活裡,所以一直以來都只能先用打罵的方式和孩子互動,因為打罵這麼方式他用的比較順手,而且至少還可以讓小孩短暫聽話。對於書上描述打罵可能會影響親子關係、降低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較難學到好的情緒調適技巧等等後續效應,對他們來說,也只能先採取等“發生了之後再說”的方式處理。

這也促使我花了一些時間去觀察,家長很難將書上描述的技巧用在生活裡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人們只會去做自己認同的事情,對於不認同的事,即使被迫嘗試也經常只能完成表面而無法掌握精隨。
就像學生應付老師的功課一樣,如果並不是那麼認可唸書的價值,那也就比較不會花時間去了解老師教導的知識概念中它的原理是什麼,學生唸書也會容易變得只是隨性死背應付老師的要求,那麼學到的知識自然很難融入生活裡,經常在考試後便還給學校了。

因此,第一件事情是,家長可能需要思考一下,你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是什麼?你翻閱教養資料的目的是什麼?
是因為被別人數落自己的教養方式不好嗎?是因為是新手爸媽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想先預習嗎?是因為朋友們都在看,所以也跟著看嗎?只是隨手看看,但心裡早就已經有預設的想法嗎?

坊間目前多數的書籍談論的技巧很細微也很多元,但這些書本出版的核心教養初衷大同小異,之所以不提倡打罵教育,原因多半是因為這些方式雖然能讓孩子聽話,但同時無法讓孩子感受到被滋養,也會折損他們的信心。因此,多數教養書籍的宣揚目的都是要讓家長了解「怎麼樣將自己對孩子的愛順利的傳達出去」,同時,怎麼樣在這種可以自在表達愛的方式下,也能「讓孩子學習面對困難並習得應學的能力」。

你認同孩子是需要被好好愛著的存在嗎?
你懂得如何愛你的孩子嗎?
如果不太確定,
那你願意至少試著學習如何去愛你的孩子嗎?

也許在翻開那些書之前,可以先好好問問自己這些問題喔。

如果,家長閱讀這些書的初衷並不是來自於「想要好好愛自己的孩子」,不是來自一種「希望自己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愛」而只是因為想要對別人有所交代、想要彰顯自己是認真的家長等等的原因而開始翻書,那運用書本上技巧的效果可能就會大打折扣,因為閱讀者在一開始站的起跑點或許就已經偏離跑道了。在這樣的狀態下,父母容易只是記起技巧步驟但運用錯時機點,容易不慎硬性把技巧用在孩子身上導致自己忘記站在他的立場思考,使孩子接受到的不是愛而是大人自我滿足的回饋。

但父母也不需要過度自責,很多時候一個人剛開始不用愛和關心的初衷去翻閱這些書,通常不是故意的。有時是因為自己原生家庭並未傳遞相似的觀念給自己所致。過去的照顧者和社會價值觀可能用著像是「把小孩當成賺錢的工具、小孩是證明自己在家中地位的途徑、孩子只是家裡面多一雙碗筷的不重要角色、孩子是大人獲取自由時礙事的拖油瓶、孩子可以是大人的出氣筒」等等的態度在對待當時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一個人就很難出現「孩子是值得被愛的存在」的想法,因為這樣的思考在他以往的生活裡是虛無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些大人們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就可能會有忌妒、毫無情感或是又愛又恨的感受,有時比較嚴重的例子則可能會因此有不當管教或暴力行為而被通報到社福單位的情形。

如果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你會有上述忌妒等等類似的感受出現,也別太擔憂,其實那可能只是表示在學習這些教養技巧的過程中,你不僅需要讓自己接受「孩子是值得被愛被呵護的存在」這件事,也要開始學習認同「你也是值得被愛被呵護的存在。」同時,允許自己在學習教養技巧的過程裡學習愛孩子以及練習接受被孩子愛,將練習愛孩子的過程裡所學到的事物,也用在自己身上,在孩子接近自己時也開始不把他推開,親子之間才能夠漸漸達到共好的境界。
因此,翻書之前,大家可以試著先讓自己接受「每個人都值得被愛,孩子也是」的想法,並且在翻開這些書的那一刻,鼓勵自己用著「不管過去如何,我現在想學著好好地去愛我的孩子」這樣的態度來閱讀那些教養書吧。
有時候其實不是沒有能力改變,而只是太焦慮,太想要趕快讓親子互動有明顯的好結果,過於急躁而提早停止使用相關的教養技巧,讓自己誤以為自己沒有能力改變。
過去的經驗讓我了解到教養是極需要耐性與觀察力的事情,「具有耐心的觀察能力」往往對於家長在「了解孩子發生什麼事了」有很重要的位置。很多時候,孩子是很難清楚說出或了解自己情緒的來源,「我為甚麼生氣、我為甚麼現在覺得很煩躁」等等的思考,常常是需要家長在旁協助觀察和一起陪同釐清才得以接近答案的,而這種同心合作的過程便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的感覺。

父母的角色有時需要如同偵探一樣的冷靜,但有些父母們在面對孩子的成長或情緒危機時,容易因為太焦慮孩子的狀況,太想讓當下失控的狀況趕快恢復平靜而失去方向,因為太希望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反倒形成一股對自己的巨大壓迫,出現病急亂投醫的狀態,面對危機只能隨意的將腦中想到的方式使用出來,想到什麼書上說的話就說出來:「書上寫的總不會錯,那先用再說吧」,或是,最常見的,回去使用以前習慣的應對方法(如:大吼回去、用氣勢壓回去、去忙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耳朵關起來不理孩子等),因為在危險時刻,那些習慣的回應技巧會給人一種安全感:「至少我之前用過,所以我知道後面的事態會怎麼發展」。

在這種想要快一點獲得一些結果的狀態下,父母其實很難跟孩子進入同心合作的狀態,不僅始終拉不進自己跟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也會因此誤解自己缺乏運用同理心、鼓勵、同在等等教養技巧的能力,其實,只是被以前的習慣和太擔心做不好的焦慮感綁住而已,如果你是一個很容易焦慮、對自己有很高期待的家長,那你需要做的或許只是多給自己和孩子一些練習機會,別那麼快放棄嘗試或太快下定論。

所以呢,在開始運用書中技巧的同時,可以的話,請先讓自己模擬思考一下自己可能會碰到什麼樣阻擋自己成功的情況,然後事先想好模擬對策再重新上場吧,如果不小心又重回習慣的教養模式的話,我也鼓勵父母親別洩氣,可以試著接納自己受挫的感覺,但不要覺得自己永遠學不會那些技巧,很多時候,即使微小到你可能也看不見,但每一次的模擬和反思實際上都在默默地讓你離成功經驗更進一步喔
不過,有時教養技巧難以運用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要學的技巧看起來總是太龐雜了,也太像正確答案了,而讓人不自覺想直接跑走或喪失了獨立自主判斷的能力。
現在社會講求精緻型教養,在教養上,似乎每多一個教養的情境就可以寫上一個或多個技巧的建議,好像不同情境中永遠都有所謂的正確解答。但真實的生活中,親子之間可以遇到的事件太多了,如果有“每一個情境都要有一個看起來正確的具體答案,不完全照作的話孩子就會完蛋”的思維,那身為父母做事便容易顯得綁手綁腳,也容易讓自己的教養價值觀迷失而過度依賴專業。

在醫院我們有時會遇到因為太怕孩子受傷害、怕孩子有創傷、怕自己做錯決定而反而什麼都不敢做,或者雖然做了些什麼但卻不斷的陷入自我懷疑而經常需要尋求教養諮詢的家長們(如:一直問自己我剛剛這樣做好嗎?這樣對嗎?這樣是不是符合建議的方式等等),雖然很認真,也很在意自己的孩子,但卻使自己在當父母這件事情上過度有壓力,在可以限制孩子的時候害怕的不敢動作,在可以和孩子開心開玩笑遊戲的時候卻難掩緊繃的撲克臉,失去了享受當父母的樂趣和成就感,而少有和孩子有自在相處的時刻。

其實教養書籍主要想教導的不是完美的答案,而是傳達概念。教導的是骨幹,但這棵樹怎麼開花、長的多茂盛,這些剩下的細節則是要家長運用自己的智慧、展現對自己和孩子的信心來自行思考並調整的,因為每個家庭本就可以有他們獨特的樣貌,不需要一模一樣地相互復刻。

在閱讀這些書籍的過程裡,記得喔,可以時不時停下來多花一點時間去思考,這個技巧為甚麼有好處?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為甚麼這個技巧會被廣為推薦?藉此去了解不同技巧背後的核心概念,當你可以掌握大方向,剩下的細節就是家長們揮灑創意和獨特性的時刻了,過程中也會因此獲得孩子那些有趣且令自己驚嘆的反饋的呢。

教養真的不簡單,但家長們也往往擁有很多的潛能和創造力,別害怕,別擔心,當你把孩子視為上天的禮物而不是沉重的任務考驗,孩子就真的會成為你的禮物。雖然過程勢必有苦有淚,卻也會為你帶來許多神奇的變化的,就讓自己慢慢學習,祝福有一天你們可以開始享受當父母的過程。

最後的小提醒:既然你都點進這一篇了,我想你應該也是個正在為了孩子努力的大人,請記得給點進這一篇的自己一點鼓勵後再離開喔,下次見。
分享與收錄那些親子教養與互動的經驗。希望能有一些幫助,文章不會太短,但會盡量不要太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不打罵不威脅恐嚇利誘羞辱小孩,那是要怎麼教小孩啊? 剛開始帶親子共學團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有團員這樣問。 於是我去找《父母效能訓練》,找《非暴力溝通》的書來跟他們一起讀,協助父母(照顧者)增能,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打罵威脅恐嚇利誘羞辱之外,還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教」小孩的,如果真的很想教的話..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不打罵不威脅恐嚇利誘羞辱小孩,那是要怎麼教小孩啊? 剛開始帶親子共學團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有團員這樣問。 於是我去找《父母效能訓練》,找《非暴力溝通》的書來跟他們一起讀,協助父母(照顧者)增能,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打罵威脅恐嚇利誘羞辱之外,還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教」小孩的,如果真的很想教的話..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