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化的教養智慧帶我們更靠近教養的本質-《自然教養》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文、圖/邱馨儀心理師

最近讀了一本很有趣的書《自然教養》,一看到書名,有些人可能就在心裡嘀咕了:喔~拜託,別再來教養書了!爸媽壓力山大!

我完全了解。書市上的教養書海,有時真的讓焦慮的父母更焦慮,不過這本不一樣。

養到第二個孩子,基本上已經很少讀單純經驗分享的教養書了,即使有,也不是為了教養孩子,是為了教養自己。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加上工作的關係,大多會從心理學、腦科學的領域來選讀書籍,而這本真要歸類的話,我會歸納在「人類學」,酷吧!

作者原是一名科學記者,在一次進入墨西哥的馬雅小村莊採訪時,發現馬雅人的教養方式與生活在舊金山的她非常不同,甚至相牴觸,但瑪雅孩子看起來平穩且樂於助人,這使身陷教養地獄的她大感驚奇,轉而開始研究各地原住民的教養智慧。

在研究過程中,也讓她反思現今大眾認為正確的教養知識和育兒策略多是西方社會的典範(台灣的教養方式基本上也深受西方影響),而西方文化其實只佔全世界育兒文化的一部分,卻幾乎成了正確教養的代言人。我們忽略了其他文化的教養智慧,我們認為「教養就是……」其實是「西方文化的教養就是……」。

書裡紀錄了作者探訪墨西哥馬雅人、北極因紐特人和東非哈扎比人如何帶養孩子的發現與心得,更有趣的是,她不只自己進入調查田野,還帶著她三歲的女兒一起(據作者說,這位是讓她變成教養苦主的野ㄚ頭)。於是,作者帶養她的女兒,與原住民們帶養他們的孩子,立即有了最鮮明的比對,甚至有機會看見原住民父母與作者女兒的互動。

把書中原住民的教養方式與西方教養方式比較後,我認為最大的差異應該是關乎「控制」與「依附連結」。如果以原住民的教養方式來看,西方文化的父母簡直每個都是控制狂,原住民文化裡教養的控制比較少,取而代之的是身體與心理的連結。

譬如說,書裡寫著馬雅人如何進行家事訓練。馬雅人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很重視孩子想幫忙的心,認為他們是最稱職的助人者,即便孩子會弄的一團糟,他們也不會支開孩子,而是逐步漸進地讓孩子參與,使其感覺自己可以提供幫助,是家庭貢獻的一份子;

反觀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為了不要孩子來搗亂、越幫越忙,常常以其他的活動支開孩子,讓孩子去看影片、去玩,但是孩子大了之後就為孩子排定家務表,寫明哪一天由誰負責什麼家務(是不是很像公司的執掌表!哈哈)。作者寫道:「家務表可能會阻止小孩學習自發助人,為什麼?因為最主要的目標是讓孩子們關注周遭的世界,並且學習在需要的時間完成特定的家務……,這份圖表反而給予孩子和自發助人完全相反的訊息,表示『你的責任僅限於表格上的任務』。」

馬雅人的家務訓練似乎比較不是以「責任」或「規定」來要求孩子,而是看重「全家人一起做事的快樂」、「你是家庭中的一名工作成員的歸屬感」和「你為家庭帶來貢獻」等較為情感的面向。

又譬如說,作者很疑惑因紐特人為何可以冷靜地帶小孩,幾乎不會生氣和大吼大叫。在訪談和實際觀察中,她發現因紐特人很接納孩子的「現狀」,他們很自然地認定孩子的情緒發展還不成熟,需要時間以及成人的帶領,相比之下,西方文化的父母則容易高估幼兒或是兒童的情緒調控能力,因而容易與孩子槓上。

近幾年關於大腦發展與情緒調節的知識日益普遍,我們開始理解孩子的前額葉尚未發育完全,以致於他們需要成人一起調節情緒。我很驚訝因紐特人或許沒讀過這些理論,可是這樣的概念卻深植其心。

那麼,因紐特人如何協助孩子調節情緒呢?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會以「崇敬之心」來轉化孩子的情緒,他們教孩子「用敬畏取代憤怒」,像是在孩子情緒高漲時,帶他們看看美麗的夕陽與天空,與更壯況、更美、更神奇的事物連結。

再譬如說,作者在與東非哈扎比家庭生活數日後,她很驚訝哈扎比的的兒童似乎擁有很多自由,即便只有一歲半的孩子,也少有強硬的束縛,甚至當父母需要管束孩子時,也會給予極大的自決空間。

書裡寫著:「當父母確實需要提醒孩子某條規則或影響他們的行為時,父母會以一種微妙、間接且製造最少衝突的方式來執行,父母允許孩子保持自行決策的感覺,這樣孩子就不會感到被控制或被支配。」也難怪作者觀察到的哈扎比孩子普遍非常獨立自主。

推薦這本書並不是以一種「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姿態,否則也只是從「西方的月亮比較圓」變成「原住民的月亮比較圓」而已,而是期望閱讀這些歷經幾千年、幾萬年的原始教養智慧,可以拓展我們的觀點,理解到所謂的「西方科學教養」或許只是一個面向,並非絕對的標準,於是當我們的孩子或是教養方式並不符合西方主流文化的時候,可以定下心來觀察與思考,我私自認為,時間能提供最好的鑒察,流傳幾千、幾萬年的智慧,或許能帶領我們往教養(或說對待生命)的本質更靠近一些。

#自然教養

#邱馨儀心理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成材不成癮的沙龍
4會員
28內容數
2022/12/23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近日關於網紅管教打小孩受到社會局關切的議題,也在父母圈中引起蠻多的討論。有時候我也會接到家防單位的邀請,去瞭解與協助一些因打傷孩子的家長上親職的課程或晤談。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可能並非常常動手打孩子,有時是因為累積情緒一段時間,突然大爆發,或者是孩子的狀態實在無法管控
Thumbnail
2022/12/23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近日關於網紅管教打小孩受到社會局關切的議題,也在父母圈中引起蠻多的討論。有時候我也會接到家防單位的邀請,去瞭解與協助一些因打傷孩子的家長上親職的課程或晤談。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可能並非常常動手打孩子,有時是因為累積情緒一段時間,突然大爆發,或者是孩子的狀態實在無法管控
Thumbnail
2022/11/14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自己的孩子漸漸要來到青春期的年紀,對於青春期的樣貌雖然都早已略知一二,但仍想透過一些書籍的大腦科學理論,來讓我們面對青春期孩子們時能夠更有些預備。我稍微整理一下從本書看到的一些重點,來跟大家分享! 以往我們固有的知識,大概只會從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變化受到「性荷爾蒙」的影響,所以
Thumbnail
2022/11/14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自己的孩子漸漸要來到青春期的年紀,對於青春期的樣貌雖然都早已略知一二,但仍想透過一些書籍的大腦科學理論,來讓我們面對青春期孩子們時能夠更有些預備。我稍微整理一下從本書看到的一些重點,來跟大家分享! 以往我們固有的知識,大概只會從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變化受到「性荷爾蒙」的影響,所以
Thumbnail
2022/11/07
這兩年有機會跟著貞屏老師一起學習有關癮的議題,從網路成癮、關係成癮、物質成癮等去了解所服務的案主,對我來說獲益頗多,有更多的反思與提醒!隨著科技的發展、載具的改變,深感反映在人際互動的現象是,當我們不在面對面對話的時候,有可能失去了一個學習傾聽、同理他人的機會,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
Thumbnail
2022/11/07
這兩年有機會跟著貞屏老師一起學習有關癮的議題,從網路成癮、關係成癮、物質成癮等去了解所服務的案主,對我來說獲益頗多,有更多的反思與提醒!隨著科技的發展、載具的改變,深感反映在人際互動的現象是,當我們不在面對面對話的時候,有可能失去了一個學習傾聽、同理他人的機會,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有人說,養小孩是再活一次,對於沒有重心的我來說也是如此,讓自己生活變得多采多姿
Thumbnail
有人說,養小孩是再活一次,對於沒有重心的我來說也是如此,讓自己生活變得多采多姿
Thumbnail
我的兒子奧利佛(Oliver)大約十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懂得用正確的方向拿起書本。朋友或祖父母來訪時,孩子的父親或我會故意把書倒過來拿給他,等著他把書轉正。這時訪客一定會興奮地稱讚他,他會看起來一臉得意。他那時真的有感到自豪嗎?也許不是像成人那樣的自豪……
Thumbnail
我的兒子奧利佛(Oliver)大約十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懂得用正確的方向拿起書本。朋友或祖父母來訪時,孩子的父親或我會故意把書倒過來拿給他,等著他把書轉正。這時訪客一定會興奮地稱讚他,他會看起來一臉得意。他那時真的有感到自豪嗎?也許不是像成人那樣的自豪……
Thumbnail
我覺得這不僅是一本關於孩子教養的書,也是一本讓我們反饋自己過去是如何被自己的父母教養長大的。 那些打著「為了你好」的名號,而禁止孩子做的事情;或怕「孩子太累」,而幫孩子做的事情,很可能反而害了孩子。 草莓族、水蜜桃族、躺平族,通通都是教養之下的產物。如果你想當懶人父母(例如我),不養出軟式水果或躺在
Thumbnail
我覺得這不僅是一本關於孩子教養的書,也是一本讓我們反饋自己過去是如何被自己的父母教養長大的。 那些打著「為了你好」的名號,而禁止孩子做的事情;或怕「孩子太累」,而幫孩子做的事情,很可能反而害了孩子。 草莓族、水蜜桃族、躺平族,通通都是教養之下的產物。如果你想當懶人父母(例如我),不養出軟式水果或躺在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作者原是一名科學記者,在一次進入墨西哥的馬雅小村莊採訪時,發現馬雅人的教養方式與生活在舊金山的她非常不同,甚至相牴觸,但瑪雅孩子看起來平穩且樂於助人,這使身陷教養地獄的她大感驚奇,轉而開始研究各地原住民的教養智慧。書裡紀錄了作者探訪墨西哥馬雅人、北極因紐特人和東非哈扎比人如何帶養孩子的發現與心得..
Thumbnail
作者原是一名科學記者,在一次進入墨西哥的馬雅小村莊採訪時,發現馬雅人的教養方式與生活在舊金山的她非常不同,甚至相牴觸,但瑪雅孩子看起來平穩且樂於助人,這使身陷教養地獄的她大感驚奇,轉而開始研究各地原住民的教養智慧。書裡紀錄了作者探訪墨西哥馬雅人、北極因紐特人和東非哈扎比人如何帶養孩子的發現與心得..
Thumbnail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Thumbnail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Thumbnail
杜克麗夫認為西方的教養方法低估了孩童的能力,不像馬雅父母會讓孩子從小分擔家務工作;極地的因努特人特別擅長情緒管理,也能夠教育出懂得三思後行的小孩;非洲的哈札人則是「教養自信自主孩童的世界專家」,他們的小孩不像現在多數的美國小孩那樣充滿緊張焦慮。
Thumbnail
杜克麗夫認為西方的教養方法低估了孩童的能力,不像馬雅父母會讓孩子從小分擔家務工作;極地的因努特人特別擅長情緒管理,也能夠教育出懂得三思後行的小孩;非洲的哈札人則是「教養自信自主孩童的世界專家」,他們的小孩不像現在多數的美國小孩那樣充滿緊張焦慮。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P.34:人生很早期的時候,我的父母就開始教導我「尊敬」這個字的實際意義。最重要的第一堂課,就是尊重他人的權力和財產。事實上,所有印第安孩子心中都有一條不成文法:心存敬意,尤其是對長者。 對長者的心存敬意會延伸到每件事物上,包括對整個大自然和其中的各種生命型態。 P.36:美國原住民的孩子們從他們
Thumbnail
P.34:人生很早期的時候,我的父母就開始教導我「尊敬」這個字的實際意義。最重要的第一堂課,就是尊重他人的權力和財產。事實上,所有印第安孩子心中都有一條不成文法:心存敬意,尤其是對長者。 對長者的心存敬意會延伸到每件事物上,包括對整個大自然和其中的各種生命型態。 P.36:美國原住民的孩子們從他們
Thumbnail
如果親子間的相處,能夠以幽默的方式看待,會不會更輕鬆自在?「放養」其實也是一種智慧和學習。 愛要讓彼此都能迎向陽光 放養式教育的一般定義,是讓孩子在不刻意控制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適當地接觸自然、社會樣貌,較早的接受歷練,有別於嚴厲的、教條式的規範教育,甚至在玩中培養其規則意識,有目的性逐步
Thumbnail
如果親子間的相處,能夠以幽默的方式看待,會不會更輕鬆自在?「放養」其實也是一種智慧和學習。 愛要讓彼此都能迎向陽光 放養式教育的一般定義,是讓孩子在不刻意控制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適當地接觸自然、社會樣貌,較早的接受歷練,有別於嚴厲的、教條式的規範教育,甚至在玩中培養其規則意識,有目的性逐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