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Instagram刷到別人的心得文,覺得書名與題材都很有趣,抱持著應該能輕鬆讀完的心態將它買下。雖然討論的是生命與失去,讀完後卻不感沉重,反而能從另一種獨特視角探究人生。讀畢查找資料,才發現原著是由作者川村元氣在 LINE 連載的小說,之後甚至改編成同名電影。電影口碑與回饋看來都不錯,改天也想來看,或許帶來的又是不同感動。
本書描述一個三十歲男子意外發現自己得了腦瘤,思考著去世前未盡的願望時,一個與他相貌一模一樣,氣質卻截然不同的人出現在他眼前。那人身穿夏威夷衫,看來不修邊幅的個性,卻聲稱自己是「惡魔」。驚訝之點不止於此,惡魔告訴男主角生命僅剩一天,但透過讓世界上某種東西消失,可以讓他多活一天的規則。男主角與惡魔達成協議,並開始思考與執行。隨著物品一件件消失,男主角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人生,並從中發現「自己」便是從這些微小瑣碎之物搭建而成。
- 有人有所得,必定有人失去
男主角在與惡魔達成協議後沒多久,便回想起母親曾說的一段話「有人有所得,必定有人失去。一個人的幸福,必定是建立在另一個人的不幸上」,這段話也成為貫穿本書的中心,將「得到」與「失去」間呈現一體兩面的概念。我在最後也從中體悟,所謂「另一個人」不非得是旁人,可能就是自己。
惡魔與男主角決定第一個消失的物件是「電話」,思索著逐漸被電話控制的人們,男主角為此感到遺憾的同時,也認為這世界沒有電話仍可以運作。惡魔給男主角的優待是電話消失前,可以打電話給一個人。聯絡上前女友後並約好見最後一面,然而因無法確認對方目前位置,一邊等待一邊對未知感到恐慌。除了意識到電話的重要性,他也想起自己與前女友透過電話堆疊出的情感與回憶,有些言語經由話筒反而比當面更好輸出。失去電話的同時,某些過去也隨之抹煞。書中提到「人類發明手機的同時,也發明了沒有手機的不安」,或許正是憑藉這份不安,我們找到了抒發這份不安的另一種慰藉與新關係。
第二個消失物件則是「電影」,男主角觀閱過的電影無數,還結交了特別的朋友。然而作為休閒興趣,電影從世界上消失應該沒什麼大不了吧?與電話消失的規則相同,男主角可以選擇一部電影作為人生最後一部,然而挑選人生最後一部電影卻不是那麼簡單。男主角與朋友在出租店將每部經典片名看過一輪,究竟要選擇已經看過且百看不膩的那種,還是選擇一部從未接觸但心生嚮往的?一邊躊躇,男主角憶起每部片的經典台詞,每句台詞都有其出現的意義,甚至有些在生命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佳句。與朋友的緣分也是因電影而展開,互相交流的故事也會因此消失。看似普通的休閒活動,電影不只為人們帶來歡愉,還有各種情緒以及省思。人生價值觀建立,通常不是透過驚為天人的一件大事,反而是經由我們接觸的故事經年累月累積而來。對我而言,電影是這樣的角色,假設電影果真從世界上消失,某部分的我也會因此停滯了吧?
第三個消失物件是「時鐘」,最初決定讓鐘錶消失的契機,是聯想到了人類所處世界的規範。其中幾段話這麼寫著「時間是人類自己決定的規則」、「人類以為自己用客觀的眼光看待世界,其實只是套用對自己有利的定義」。因此一開始時鐘消失時,男主角對於無法感知生活節奏這點並不慌張,他依照過往作息推測著此刻,心情感到有點微妙。看似消除了生命的限制,卻也深刻體認到人類必須從這些限制才能感受自由。自由之所以可稱作自由,便是因為有與其對立的點,才有了自由的意義。時鐘之於男主角還有著別於旁人的意義。男主角父親是鐘錶修繕師傅,面對不善言辭的父親,男主角一直是無法深入理解他的。兩人關係在母親生病時降至冰點,過世後決裂,因此鐘錶在男主角心中一直是條跨不去的坎。他想起自己與父母親間的關係。假如鐘錶不存在,父親的鐘錶行會隨之消失,母親鍾愛的錶也不復存在。透過接連消失的三樣物件,讀者能逐漸描繪出男主角的輪廓,這個過程也精巧地解釋了一個人的一生是由極其微小的習慣長成,沒有一個環節無意義或不重要。
最後一個決定消失的是「貓」,惡魔在最後指向長期陪伴男主角身邊的「高麗菜」。高麗菜是男主角寵物的名字,取名源自於上一隻陪伴母親的家貓「萵苣」,萵苣過世後,男主角母親曾有一陣子無法振作,直到遇見高麗菜,才重拾往日笑容。如同上段提起的鐘錶,貓之於男主角人生也佔據不可輕忽的地位。貓連結著他與母親,連結著母親的過去,無法輕易將其抹去。即使自己仍有許多想完成的夢想,但在死前細細列出後發現,全都是些雞毛蒜皮小事。男主角堅定的告訴惡魔,自己願意赴死。比起自己的性命與那些遺憾,貓存在這世間可以創造更多關係、更多回憶,甚至撫平難以想像的傷口。不只是貓,其他物品也一樣,人類是靠著這些一點一滴而成,假設沒有它們,我們誰都不是。作者在此刻展現了故事之所以為故事的美妙,男主角最終發現惡魔其實是自己的心魔。與心魔一來一往的交涉,仔細感知被拼湊而成的人生,仔細感受每件事物之於自己的重量,更重要的是正向面對無可否認的時光。沒有什麼是可以隨意交換或刪除的,這便是人生。
故事最後一章命名為「假如這世界我消失了」,男主角騎上單車前往父親的鐘錶店,是一個開放性結局,讀者們無從得知男主角如何活過餘生,或從一體兩面概念來說,讀者們可自由想像男主角的最後生活。日文小說總能將小故事一路鋪陳,並用日本文學獨特的溫馨寫法,把人生大道理含括在小故事中。我們總是讀著讀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又笑了,感嘆著故事的同時,寓意深植內心。這就是日本文學之於我最大的魅力吧?目前我雖然接觸不多日本文學,但我看過的作品基本上沒有虛華修飾,沒有艱深字詞,卻可以在再簡單不過的對話中給予讀者龐大能量。感謝每次的閱讀,「我」也透過這些被一點點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