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是一本由五個個案在精神科諮商的真實故事撰寫而成。透過醫生與個案對話、個案的反饋,以及醫生詳盡的自我分析,讓讀者循序漸進找到正在逃跑的內心,甚至是往後沮喪時都想再拿起的一本。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由我非常喜歡的插畫家「有隻兔子」繪圖,讓翻開那瞬間感到療癒。
-醫生只是在個案內心引起一陣波浪的人,而個案會隨著波浪漂流到哪裡去,全是他們自己決定
《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不同於以往我讀的精神相關作品,這是一本由醫生視角寫成的書。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試著成為醫生方思考的角色,比起共感悲傷情緒並越陷越深,我能感受到一種全新體驗。其中我最有共鳴的一句話便是「醫生只是在個案內心引起一陣波浪的人,而個案會隨著波浪漂流到哪裡去,全是他們自己決定」。
無論是害怕收不到正面回饋的文廷、渴望著母愛又覺得不自在的洪珠、想拋棄任何小看自己狀態的京民、努力戰勝說不出口心魔的恩兒,以及無法接受不完美的申昱,書中醫生總以提問方式,讓個案們慢慢思索苦痛的根本,但他從不為個案做決定。如同為是否該中斷諮商這個問題苦惱的恩兒,醫生也沒有強硬地告訴她該去或留,反而提供恩兒多樣思考方式,讓恩兒能盡可能全方面判斷。這樣的方式讓我感覺個案被尊重,而且並不孤單。
很多時刻我們心中已有答案,因為自我懷疑或矛盾,而對於目標卻步。就像已知港口位置卻不懂得如何靠港的船隻,需要引水人協助,此刻醫生就像引水人。他們協助個案清楚如何前往目標,提升個案對自我的認同感,好讓心足夠堅定走向那條路。當然醫生並不會只單純給予附和,個案需要鼓勵,然而個案的決定並不一定合宜,就像書中申昱的故事一樣。申昱擁有難以突破的心防,即使走進諮商室也不覺得自己應該來諮商。故事中醫生嘗試引導他,申昱卻走往截然不同的方向。醫生雖然對果斷關上心防的申昱感到苦澀,卻也衷心祝福他,並留下「如果遇到問題時,可以再回來找我」這段溫暖的話。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以最不經修飾的樣子獲得認同
看到書名《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時,就能意料到這本書會探討這個議題。為什麼總在各種關係中感到受傷?自己感受被忽略、覺得自己可有可無,或者被一句無心的話戳中傷處,在一段關係中來不及治癒,在別段關係又感受到一樣的待遇,自卑感在不知不覺中被餵養。為了保護自己不被自卑感吞噬,有些人便乾脆將自我封閉,產生了惡性循環。
故事中害怕收到負面評價的文廷是個很特別的例子。害怕努力後收到的評價不如預期,於是選擇不努力。因為不努力是一面盾牌,即使最終成績不好看,也能說是自己不努力才導致這種結果,而不是已經努力了卻沒達成。文廷無法接受自己被大眾評斷,因此用這種方式抵抗。我想每個人都可能遇到下意識逃避的情形,用符合大眾期待的糖衣,將自己最為脆弱那面包覆起來。但稍微不注意,自我也將被限縮。如同大眾眼光下的文廷,面對大考時不受拘束,其實隱藏著害怕被評量的心,因此更難以最原始的自己呈現在大家面前。在認知到這點以前,她必須一直披著糖衣生活下去。
「愛自己」是現代社會著重的一種態度,然而我們從小被社會鞭策著拿到高分或取得為人稱羨的職位,逐漸迷失在這些成就感中。因此在愛自己以前,找到自己反而是更艱難的任務。假設沒有認清自己的本質,便很難用適當的方式去愛。就像諮商到最後才拿出增高墊的京民,增高墊支撐著京民的信心,卻也讓他無形中忽視原本的自己。假如外表沒那麼亮麗、個性沒這麼爽朗,或是作風沒那的獨特,是不是就沒人願意愛我了呢?但在京民與相識已久的朋友們坦承後,就發現一切都是庸人自擾。大家喜歡京民本人,也從不因為他的缺點而厭棄,朋友們的建言並非小看他,單純是想給他建議並希望他走向更好的未來。京民必須意識到沒有增高墊或挺拔外表的自己也值得被喜歡,才有機會被治癒。
五段故事我都心有戚戚焉,而且我深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被這些情緒困擾著。我們偶爾成為故事中其中一個主角,即使不是時常,卻也經歷了一樣辛苦的時間。到底怎樣才能被愛?到底未來自己將漂向何方?我想這些問題會跟著我們直至老死,但思考這些問題卻不是不好的。就像故事中的諮商一樣,不一定非得要很憂鬱、很焦慮才能諮商,當你對人生有些困頓並無所適從時,或是內心有一大片疙瘩無從宣洩時,只要是你感受已經無法依靠自己度過這些情緒,諮商都能是很好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