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Tine Ivanič on Unsplash
每個人不論在生活上、工作上都存在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習慣迴圈,小則如每天的生活習慣(起床、刷牙、洗臉、吃飯…),大則如思考的習慣、情緒的反應、工作的態度…等,這些習慣迴圈有些是能幫助個人更好的,但也有許多是會影響個人的生命、工作…,所以保持覺察性,並時時檢視自己的習慣迴圈,就變得非常重要。
在去年開始承接了越來越多的工作後,工作壓力快速累積,一時之間還未覺察到,也就在這樣的壓力下出現了身體與心理的變化,無形中形成了一個習慣迴圈
上班→大量工作→無法完成→降低工作品質以求完成→無法達到自我要求標準→壓力增加→情緒低落→飲食不正常→胃出現問題→就醫吃藥→上班
而以上這個迴圈就對自己造成身心上極大的壓力與傷害,所幸此迴圈,在形成不久之後便被覺察,此時便有機會開始思考如何改變這一個迴圈。
改變一個迴圈看似不容易,其實也很簡單,我們不用想著要全部翻新一次,只需要在迴圈中找到一個自己可以掌控、決定,最容易突破、調整的點,進行移動即可,所以在上述的迴圈中就先找出自己能掌控的部分
1.調降自我標準要求
2.保持飲食專注力(不邊吃飯邊做事或想事情)
3.下班後找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來做,提高情緒度
以上三點又以第2、3點較為容易,所以以此為突破口,吃飯就是好好品嘗飯菜,知道自己今天每一口吃了什麼、味道如何、自己喜不喜歡…,假日到農場做著農務,將精神及專注力放在當下的作業,如除草、種菜、搬木頭、挖土…,讓自己在這一個當下先脫離工作上的一切(包括思考公事)。
如此執行一段時間後便有了另一個迴圈出現,工作當然還是存在,壓力當然還是需每天面對,但能知道自己在面對大量工作及壓力下,思維已經不同,原本100分的要求調整到90分(其實別人也還是覺得我們做得很好),有些作業懂得請人協助(所幸平常已有培養良好互助的人際關係)。
在新迴圈的運作下,自己身心有時間空了出來,也就更有能力看著這個迴圈是否還有改善空間,思考、辯證能力恢復了,此時就能再針對自己的職涯發展進行思考與規劃,在一切思考、安排妥當之後便找了新工作,離開了原有的環境,往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在迴圈的調整中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一切衡量標準都須回歸自己身上,這樣做有沒有比較自在、輕鬆、愉悅、活得更像自己,如果有那就對了,每個人的決定與作法都會因自身需求與成長環境而不同,所以也不需太過在意他人想法(當然也勿去批判別人的決定),只要確定過程中自己是保有理性的思考與辯證即可,當然有可能犯錯,因為這也是學習的一部分,錯了改過來就好,重點是在這過程中我們是否有學到一些東西,能作為下次的參考與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