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有女初長成-女兒的成長與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Photo by Miguel Bruna on Unsplash

兩天前將女兒送到大學宿舍安頓好了,當天一個人回家時心中百感交集,原本心中小劇場是當天分開前要再耳提面命一番,結果反而是女兒在安慰我的分離情緒,心中覺得好笑但也欣慰,女兒真的長大了。

在女兒幼稚園中班時,跟女兒母親分開了,當時透過輔導員的分析、協助,並經思考後將小孩交由爭取扶養的媽媽那邊,這是第一次與女兒分開,心中的難過不可言喻,所幸雙方住處相差不遠,每兩周可以將女兒帶回來相聚六日兩天,從此便開始了每天期待與女兒相聚的日子。

在這期間心中一直期待女兒母親將女兒交回來給我的一天,然後在女兒國小三年級的某一天,我的期待成真了,接到女兒母親電話,說要將小孩的扶養交回來給我,此時心中的開心、喜悅真是連作夢都會笑,接著便趕緊安排撫養權、戶籍變更,並把女兒接回家裡,也就在女兒回到家共同生活的這一刻,便正式開始了作為父親的學習之旅。

女兒回到家初期的情緒處理及一些互動方式已在先前的文章敘述,這篇文章就不再描述;女兒從回到身邊開始,教導、教育就一直是件困難且辛苦的責任,自己從小就是在很傳統的家族中長大,就學過程中對學習的方式、成績的要求、同輩中的比較從沒少過,回想過程中身心所受到的壓力與日後的發展過程,這條路走得非常艱辛,直到三十幾到四十多歲期間藉由團體與老師的引導,克服、穿越了許多思想、觀念、邏輯的矛盾與衝突後,才真的找到想做的事與生活方式,並建立起一個自己舒服、安心、堅定的思考邏輯架構與生命價值觀,也才有能力用新的方式對待女兒。

女兒回到身邊後便以自己努力後所建立的思考邏輯架構與生命價值觀來引導女兒的成長,當然在傳統家族成長的環境中,這樣的方式就會受到哥哥和妹妹的質疑與批評,最常聽到的是都沒有在管、讀書方式不對、不認真、參加一堆有的沒有的活動,這樣成績怎麼會好、未來要怎麼辦….之類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把壓力扛起來,造出一個讓女兒可以自由地思考與發展的空間。

跟女兒從高一便斷斷續續開始討論大學要選讀的科系,女兒從心理系開始,到後來決定社會學系,就一位父親的角度與對女兒未來競爭力的考量與擔憂,便極力地往心理系方向推,但後來女兒選了社會學系,心想既已決定便給予尊重,這樣倒也相安無事了二年多,直到學測成績出來,志願填寫時竟又出現了哲學系,心中問號湧現的詢問女兒,這個哲學系的選項是如何出現的,結果發現自己才是始作俑者,在女兒高三的寒假推薦女兒去參加了林火旺老師的愛智營(哲學營隊),因從小就有帶女兒接觸自己參與的團體,女兒就耳濡目染的接收了自我成長的觀念與思考邏輯,所以在四天三夜的哲學營隊過程中很愉快、很開心、也獲得肯定,就這樣出現了哲學系這個選項。

學測成績通過了東海及東吳的哲學系初試,女兒自己獨立準備面試資料,之後陪著女兒也順利完成二家面試皆正式錄取,最終女兒選擇了東吳大學的哲學系,這過程中經歷了從擔憂哲學系未來發展到給予全力支持,當然需做很多的心情克制與轉換,在這樣的過程與情況下,也終於獲得哥哥與妹妹的支持,大家可以一起開心、全力的支持、祝福女兒去開啟人生新的階段。

在許多事後的聊天中,這許多的過程女兒一次一次的表現讓我安心;哲學系的出現可以說出一個完整的思考決策過程,東吳大學的選擇一開始的說法是想離家裡遠一點(東海太近了),但經自己了解學校狀況與教學特色後,也覺得這個選擇適合女兒,此時女兒才說這些就是她思考、選擇東吳的原因,哈哈哈…,此時真的覺得女兒長大了,可以放手了。

離家那麼遠的求學生活,身為父親說不擔心與捨不得是不可能的,真的要謝謝女兒一次次的表現,讓自己能慢慢的放手與放心,未來四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就要求自己提供一個全力、全心支持的狀態,看著、欣賞著慢慢茁壯成長的蝴蝶展翅飛舞,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舞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習習踐行的分享沙龍
19會員
47內容數
在自己漫長的自我成長道路上,經驗了自我覺察與接納、珍愛自己,一路以來跌跌撞撞,所幸有導師指引與夥伴相伴,讓人生道路慢慢地平順與廣闊,自己經驗過最谷底的黑暗,也經歷過從谷底往上爬的艱辛,願藉由分享生命經驗來陪伴正在從谷底往上爬的朋友。
2024/11/19
這篇文章分享了近期觀看臺劇的心得,特別是觀察到劇情中的生活瑣事帶來的深刻情感共鳴,透過劇中角色的掙扎和成長,反思了自己的人生經驗,尋找平凡生活中的真正價值,文章也提到追求世俗成功的同時,最能打動內心的依然是與家人之間的日常互動。
Thumbnail
2024/11/19
這篇文章分享了近期觀看臺劇的心得,特別是觀察到劇情中的生活瑣事帶來的深刻情感共鳴,透過劇中角色的掙扎和成長,反思了自己的人生經驗,尋找平凡生活中的真正價值,文章也提到追求世俗成功的同時,最能打動內心的依然是與家人之間的日常互動。
Thumbnail
2024/11/04
一段朋友之間的日常對話,包括如何透過輕鬆的交流來增進互動和理解,良好的交流技巧能夠影響彼此的心情,並為關係創造新的價值。
Thumbnail
2024/11/04
一段朋友之間的日常對話,包括如何透過輕鬆的交流來增進互動和理解,良好的交流技巧能夠影響彼此的心情,並為關係創造新的價值。
Thumbnail
2024/08/16
能為他人分憂解勞、與他人分享/陪伴、關心他人…,都是重要且能增加生命厚度與質量的事,然而在此基礎再加上能享受一個人的時光,無異是擴大了生命的寬度與廣度,更豐富了自己的生命
Thumbnail
2024/08/16
能為他人分憂解勞、與他人分享/陪伴、關心他人…,都是重要且能增加生命厚度與質量的事,然而在此基礎再加上能享受一個人的時光,無異是擴大了生命的寬度與廣度,更豐富了自己的生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Thumbnail
在母親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想感謝您無微不至的照顧和母愛。您的教導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您的母愛讓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順遂。祝福全天下的女性,在母親節快樂!
Thumbnail
在母親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想感謝您無微不至的照顧和母愛。您的教導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您的母愛讓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順遂。祝福全天下的女性,在母親節快樂!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在粉專 愛自己,不阿雜的文字至少累積了50萬字以上,追蹤者越來越多,但女兒看過的並不多,其實寫這些文字除了是自己思緒的整理,也想藉此對獨生女兒說說話,補充平常說不出、沒機會說清楚的想法。 沒有家產等身外物可以留給她,也沒有顯赫的社會地位可以傳世,只能將自己累積的經驗值和方法,透過文字跟她說……
Thumbnail
在粉專 愛自己,不阿雜的文字至少累積了50萬字以上,追蹤者越來越多,但女兒看過的並不多,其實寫這些文字除了是自己思緒的整理,也想藉此對獨生女兒說說話,補充平常說不出、沒機會說清楚的想法。 沒有家產等身外物可以留給她,也沒有顯赫的社會地位可以傳世,只能將自己累積的經驗值和方法,透過文字跟她說……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前情提要請看上一篇,這篇我繼續來細數我的童年生活,希望這樣探索和挖掘的方式能對你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有所啟發: 🔵 情緒侍者(潛意識、情緒、感情) 我媽是個大剌剌、情緒化、強勢的人,所以很難和她說心事。國中交了第一任男友,在剛開始交往的寒假,因為見不到面,我就每天寫一封信給他,想等到
Thumbnail
前情提要請看上一篇,這篇我繼續來細數我的童年生活,希望這樣探索和挖掘的方式能對你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有所啟發: 🔵 情緒侍者(潛意識、情緒、感情) 我媽是個大剌剌、情緒化、強勢的人,所以很難和她說心事。國中交了第一任男友,在剛開始交往的寒假,因為見不到面,我就每天寫一封信給他,想等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