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別買心靈勵志書了,暢銷心理作家的陰謀在這裡......

庫斯曼認為,藉著消費來填補自我的空洞,除了催生廣告業之外,也助長一種基於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的心理治療熱潮。自我心理學針對個人經驗、感受、需要進行研究。馬斯洛(Abraham Maslow)那強調自我實現的需求階梯(hierarchy of needs)理論,以及羅傑斯(Carl Rogers)所描繪無條件地、正面地接納自己的願景,都是自我心理學所衍生的價值觀和治療目標。於是,那些想自己變得更好、更快樂、更滿足的人,就找心理師、諮商師協助, 心理治療變成一個蓬勃的產業。廣告商人也聘請心理師擔任軍師,幫助他們洞悉消費者的心態,好讓他們的廣告發揮最大效果,吸引更多人購買商品、使用服務。
藉著消費來填補自我的空洞,這個現象早已蔓延到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電視、網路、街上,甚至交通工具上,都是鋪天蓋地的廣告;書店門口最顯眼的位置、暢銷書排行榜,無不由心靈勵志書籍占據。在這些基督徒占少數、基督教影響力薄弱的社會,聖俗二分的趨勢更不利福音傳播。理由是,聖俗二分迫使人(包括無宗教信仰的人)在宗教的觀點或非宗教觀點之間二選一,來解釋所有外在事件和個人遭遇;這樣就是迫使人在聖(基督信仰)或俗(消費的滿足)之間二選一,而結果往往是選俗而捨聖。
一個非基督徒少女,只要仿效其他女生化妝、買名牌包包,就能獲得她們的肯定,自我形象提升。這樣,她的確不需要來教會「裝乖」,把濃妝擦掉、穿上過膝的裙子,然後學習當一個教會所讚許的「才德的婦人」。一個非基督徒上進青年,只要報名上「財務自由」課程,多考幾張證照;他的賺錢能力增強,隨之就會感到更快樂、更滿足。這樣,他的確不需要來教會,為自己愛世俗的態度而懺悔,從「積存財寶在天」的信息得到慰藉,獲得屬靈的喜樂和滿足。
談到聖俗二分,很多基督徒會下意識擺出防衛姿態,覺得這是針對教會的控訴,單方面指責教會排斥非基督教的(自然科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觀點。但其實世俗社會也有責任,無神論和自然主義風氣排斥基督教的觀點,把屬靈的存有、屬靈的德性,神學概念等視為心理作祟。於是,基督信仰不是遭矮化為導人向善的一種拜拜,就是遭汙名化為壓迫女性和性小眾的有毒古老思想。基督徒應該如何認識聖俗二分所帶來的挑戰?下一部分我會提出一個切入點。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
社科原著讀 × 基督教觀點 = 對話可能~嚴建基KK,在台港人,傳道人,校園書房出版社編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文學士,香港建道神學院道學碩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