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那些情感匱乏所衍生的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的觀點,人人都有一個心理帳戶,這心理帳戶將會決定你的消費取向,透過心理帳戶支配你的所得、決定你的支出。而從這個觀點來看,便會發現人們的不理性消費,很大的原因來自內心的缺乏,甚至是匱乏。

雖然是金錢的消費行為,但就像是無處不跟心理學有關,消費行為當然也跟心理有關。那些往往讓我們消費最多的地方,就是我們最渴望,也感覺最需要的地方(這跟事實可以無關)。就如一個愛買書的人,他的渴求與覺得不夠的地方,可能在於知識與資訊,即使他可能已是某方面的專家,也比許多人都知道更多,但不足的感覺,還是會讓他不停買書與把錢方在能獲取更大知識量的地方。

金錢消費行為除了和心理帳戶有關,一定也擺脫不了社會環境的慫恿與鼓吹。例如,你可能本來都不覺得自己想要化妝,或需要化妝,但因為出了社會,無論是職場需求,或是周圍的同事們各個都打扮的各有姿色,你還是可能會因為社會壓力,或是莫名的被同化、說服,而開始去關心如何化妝這件事,也開始購入許多化妝品和保養品。健身運動的訓練課程,也可能是同樣的道理。你斬釘截鐵的說自己不愛運動、不喜歡運動,結果看你身旁的朋友,一個個的加入健身社團、一個個購買某家的健身課程,突然有一天你好像也不再抗拒,也覺得自己是不是也該去跑跑步、練練身材。

所以從人的消費行為,多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在狀態,也可以看到他的外在環境,究竟有哪些因素正在交互作用,影響著他。不得不說,我們所消費的地方,就如文青詩句所說:「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我喜愛的樣子」。

「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我喜愛的樣子」?

「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我喜愛的樣子」?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8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4.3K會員
216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2020/08/16
六歲那年,習於漂流的父親「又」要把我遺留了,託放給大姑姑要把我送回屏東祖母家,交給她撫養。 也許是內疚作祟,在把我遺留前他帶我逛了百貨公司,買了我想要的美麗娃娃,還不只一件。我拿著這一袋心愛娃娃,莫名其妙地見不到父親,然後被帶往我陌生的地方,見到我不太熟識的祖母....
Thumbnail
2020/08/16
六歲那年,習於漂流的父親「又」要把我遺留了,託放給大姑姑要把我送回屏東祖母家,交給她撫養。 也許是內疚作祟,在把我遺留前他帶我逛了百貨公司,買了我想要的美麗娃娃,還不只一件。我拿著這一袋心愛娃娃,莫名其妙地見不到父親,然後被帶往我陌生的地方,見到我不太熟識的祖母....
Thumbnail
2020/06/08
寧可選擇孤寂的人,以現代社會來說,大有人在。 當一個社會越多的壓迫和越多的不理解,而產生的衝突和對立,使人很難經驗到到連結和交流時,會越來越多人寧可選擇孤寂,也不願意主動的與人連結....
Thumbnail
2020/06/08
寧可選擇孤寂的人,以現代社會來說,大有人在。 當一個社會越多的壓迫和越多的不理解,而產生的衝突和對立,使人很難經驗到到連結和交流時,會越來越多人寧可選擇孤寂,也不願意主動的與人連結....
Thumbnail
2019/07/05
在2004年美國有一項統計,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可以深層談話,感覺到情感連結的人(關係),平均有2個人。但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連1個這樣的人都沒有。 經歷了15年後的今天,你會認為這項統計數字,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有沒有可能覺得連1個這樣的人(關係)都沒有的人,會到一半的人口以上呢?
Thumbnail
2019/07/05
在2004年美國有一項統計,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可以深層談話,感覺到情感連結的人(關係),平均有2個人。但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連1個這樣的人都沒有。 經歷了15年後的今天,你會認為這項統計數字,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有沒有可能覺得連1個這樣的人(關係)都沒有的人,會到一半的人口以上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從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的觀點,人人都有一個心理帳戶,這心理帳戶將會決定你的消費取向,透過心理帳戶支配你的所得、決定你的支出。而從這個觀點來看,便會發現人們的不理性消費,很大的原因來自內心的缺乏,甚至是匱乏。雖然是金錢消費行為,但就像是無處不跟心理學有關,消費行為當然也跟心理有關
Thumbnail
從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的觀點,人人都有一個心理帳戶,這心理帳戶將會決定你的消費取向,透過心理帳戶支配你的所得、決定你的支出。而從這個觀點來看,便會發現人們的不理性消費,很大的原因來自內心的缺乏,甚至是匱乏。雖然是金錢消費行為,但就像是無處不跟心理學有關,消費行為當然也跟心理有關
Thumbnail
在2019年時我完全斷了任何收入來源之後,大約體驗了幾年過著我認為非常節省的日子,這段我認為很節儉的日子,我幾乎沒有任何慾望型購物,除非是必須品。然而即使在這樣狀況下,每次在消費時我還是得考慮再三,深思熟慮到每次購物我都得搞的像在寫畢業論文一樣,而這樣的消費心態讓我每次購物都備感壓力。
Thumbnail
在2019年時我完全斷了任何收入來源之後,大約體驗了幾年過著我認為非常節省的日子,這段我認為很節儉的日子,我幾乎沒有任何慾望型購物,除非是必須品。然而即使在這樣狀況下,每次在消費時我還是得考慮再三,深思熟慮到每次購物我都得搞的像在寫畢業論文一樣,而這樣的消費心態讓我每次購物都備感壓力。
Thumbnail
【生活中的控制權】 盤點一下生活中我們無法控制的財務選擇。 從收入來看,每個月薪水進帳多少我們無法控制、房地產或股票要漲還是跌我們無法控制、自營工作者可以接多少case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商店客人來多少我們不能控制。 從支出來看,每個月日常生活固定帳單我們無法控制、如果生病或受傷了的支出我們無法控制
Thumbnail
【生活中的控制權】 盤點一下生活中我們無法控制的財務選擇。 從收入來看,每個月薪水進帳多少我們無法控制、房地產或股票要漲還是跌我們無法控制、自營工作者可以接多少case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商店客人來多少我們不能控制。 從支出來看,每個月日常生活固定帳單我們無法控制、如果生病或受傷了的支出我們無法控制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幾乎都在思考如何賺到錢,我們會找尋方法、找尋機會,讓自己富有,去學習投資,找人合夥、找更好的工作…但有沒有人發現,好像跟方法沒有直接的關係? 多年前,某大師級的買房專家,開課訓練教你如何投資買房,學費不少,跟的人也很多,但真的所有跟他學習的學生都賺到錢?富有一輩子了嗎?答案當然是沒有,最後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幾乎都在思考如何賺到錢,我們會找尋方法、找尋機會,讓自己富有,去學習投資,找人合夥、找更好的工作…但有沒有人發現,好像跟方法沒有直接的關係? 多年前,某大師級的買房專家,開課訓練教你如何投資買房,學費不少,跟的人也很多,但真的所有跟他學習的學生都賺到錢?富有一輩子了嗎?答案當然是沒有,最後
Thumbnail
所以心理帳戶究竟是好或是壞呢? 還是心理帳戶根本無法避免,因為這就是一般人看待金錢的方式?
Thumbnail
所以心理帳戶究竟是好或是壞呢? 還是心理帳戶根本無法避免,因為這就是一般人看待金錢的方式?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擁有的老是比想要的少?面對匱乏感最強烈的時刻,你該如何做聰明抉擇?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已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擁有的老是比想要的少?面對匱乏感最強烈的時刻,你該如何做聰明抉擇?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已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Thumbnail
消費,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想想,完成一樣高壓的工作時,我們最常做的就是相約吃頓大餐。為什麼?因為愉快的用餐經驗能滿足我們許多需求:美味食物滿足了口慾,親切的服務讓我們備感尊榮,歡聚的氣氛讓人感到有歸屬,請客買單更讓我們覺得自己有能力過上還不錯的生活。
Thumbnail
消費,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想想,完成一樣高壓的工作時,我們最常做的就是相約吃頓大餐。為什麼?因為愉快的用餐經驗能滿足我們許多需求:美味食物滿足了口慾,親切的服務讓我們備感尊榮,歡聚的氣氛讓人感到有歸屬,請客買單更讓我們覺得自己有能力過上還不錯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