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為什麼大家都不相信聖經?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的開放社會保障出版自由和宗教自由,聖經唾手可得,人手一本並不困難;基督教派、異端、異教等,都可以堂堂正正地營運。這樣,「唯獨聖經」和「以上帝之名」這兩句口號,就為基督徒帶來多種似乎是隨意、個人化、無須理由、不分高下的參照基準。面對同性婚姻議題,我們可以選擇基要派、福音派、自由派、解放神學、同志平權等各種釋經。基督徒妻子遭非基督徒丈夫家暴,教會各方掌握權威的人,可能會給她善意的建議:擔任社工的團契輔導鼓勵她通報社會局,要求政府當局介入;在台南念神學的閨蜜自告奮勇,陪她與丈夫談判,預備提出離婚、贍養等條件;教會師母則引用「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十九6),苦口婆心勸她要流淚撒種,忍耐到底。
我們應該採納哪一種參照基準,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做適當的決定?「唯獨聖經」引申出「誰人對聖經的解釋才算數」的問題(群體的問題);「以上帝之名」引申出「什麼樣的權威才足以要求人服從」的問題(權威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涵蓋在「傳統」,這個基督徒獨有的參照基準當中。
按照基督教思想的發展,「傳統」的字義可以追溯至拉丁文traditio,解作傳遞的行為。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是二十世紀最具跨宗派影響力的學者,他的五卷巨著《基督教傳統》(The Christian Tradition)是基督教思想史的經典作品。他在本書卷一開頭,給傳統下了兩個定義:既是歷代教會的教義本身,也是教會在歷史當中傳遞教義的行為。帕利坎把傳統(教義)的內涵劃分為「信仰」、「教導」、「認信」(what is "confessed")三大部分。「信仰」是指基督徒的靈修和敬拜生活;「教導」是指教會所宣講上帝的話語、所教授的神學觀念;「認信」是指教會針對異端和異教的澄清和反駁。
得《時代》雜誌譽為美國最佳神學家的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歷經基督教在西方沒落,面對自由主義、消費主義等對基督教不利的思潮,提出「傳統」作為教會在當今劣勢中重獲生機的關鍵。《品格的群體》(A Community of Character)是他在壯年時期所出版的論文集,充滿鮮活的神學創建和綿密的學術論證。侯活士在本書既認同帕利坎對傳統的定義,且進一步說明傳統的兩個面向,即群體和權威。
群體是傳統的載體,且被傳統塑造。以教會在主日聚會這傳統為例。教會是這傳統的載體,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就可以表明載體的重要:假如世上所有人都消失,或者沒有那麼極端,假如世上沒有基督徒,就不會有教會在主日聚會這回事了。另一方面,主日聚會傳統如何塑造教會呢?首先,基督徒建立一個以七天為一循環的生活模式,信仰生活(理論上是整體生活)的高峰就在主日,專注敬拜上帝。無論是朋友見面,或者是家人聚餐,基督徒通常會儘可能把這些活動排開、改期,以至能夠參加主日崇拜。第二,守主日就是操練安息。基督徒(非神職人員)本來可以在主日回公司加班趕進度、兼職多賺點錢,或者進修以補強自己的競爭;可是他們卻每個主日在教會聚會、服事、奉獻金錢。這傳統潛移默化,讓他們越發相信自己所擁有的時間、才幹、金錢都是上帝恩賜的,帶著感恩的心把一切交託予主,享受祂的工作和安息。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康納曼的研究,對於面對時代挑戰的基督徒而言,有什麼啟發?在今天變化多端的家庭、教會、社會處境,我們都被迫做不同的選擇來回應,而選擇則取決於我們的參照基準。基督徒在日常生活時做決定時,有一個與非信徒不同的參照基準,就是傳統。
現代以色列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嚴謹的軍事訓練更造就傳奇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他是二零零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絕少數獲此殊榮的非經濟學家。
庫斯曼認為,藉著消費來填補自我的空洞,除了催生廣告業之外,也助長一種基於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的心理治療熱潮。自我心理學針對個人經驗、感受、需要進行研究。
庫斯曼認為「自我」是指某個社會所定義「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涵,包括人的價值、限制、期待、禁忌等。所謂自我的空洞,也是針對人所體會這種社會層面「人之所是」的內涵而言的。現代人的自我,為什麼會變得空洞呢?
二次大戰打得正慘烈的時候,德國心理學家昆柯(Fritz Künkel)在美國出版《追求成熟》(In Search of Maturity)。這本心理學作品筆調樸實、看待人性合乎中道,更嘗試與基督信仰相調和。
每一位屬靈大師背後,都有一個羞於啟齒的創傷故事,楊腓力也不例外。楊腓力(Philip Yancey)是少有寫作基督教內容而獲得接近二千萬銷量的作家。在回憶錄《找恩典的人》,這位療癒無數讀者心靈的恩典大師,年逾古稀,終於透露那次幾乎毀掉他一生的心靈創傷。
康納曼的研究,對於面對時代挑戰的基督徒而言,有什麼啟發?在今天變化多端的家庭、教會、社會處境,我們都被迫做不同的選擇來回應,而選擇則取決於我們的參照基準。基督徒在日常生活時做決定時,有一個與非信徒不同的參照基準,就是傳統。
現代以色列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嚴謹的軍事訓練更造就傳奇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他是二零零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絕少數獲此殊榮的非經濟學家。
庫斯曼認為,藉著消費來填補自我的空洞,除了催生廣告業之外,也助長一種基於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的心理治療熱潮。自我心理學針對個人經驗、感受、需要進行研究。
庫斯曼認為「自我」是指某個社會所定義「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涵,包括人的價值、限制、期待、禁忌等。所謂自我的空洞,也是針對人所體會這種社會層面「人之所是」的內涵而言的。現代人的自我,為什麼會變得空洞呢?
二次大戰打得正慘烈的時候,德國心理學家昆柯(Fritz Künkel)在美國出版《追求成熟》(In Search of Maturity)。這本心理學作品筆調樸實、看待人性合乎中道,更嘗試與基督信仰相調和。
每一位屬靈大師背後,都有一個羞於啟齒的創傷故事,楊腓力也不例外。楊腓力(Philip Yancey)是少有寫作基督教內容而獲得接近二千萬銷量的作家。在回憶錄《找恩典的人》,這位療癒無數讀者心靈的恩典大師,年逾古稀,終於透露那次幾乎毀掉他一生的心靈創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為一位基督徒,讀經是必要的,除了參加穩定的聚會,還要培養讀經的習慣,讓生命變得更加豐盛,是不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可以成為被神使用的器皿,我們需要神的話語在我們裡面,要如何獲得?就在聖經當中,在信仰的核心當中就是盡心盡力去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愛人如己,我們是一群無牆教會的教友們,那什麼是無牆教會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好啦!雖然我寫過超多神學文章,很多都涉及各種邏輯辯證或科學解釋、歷史因緣與文化背景,但這其實更多是出於我個人興趣,而且我非常清楚這是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做的研究,而且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其他事情會佔據我們的時間,很多人連要三餐溫飽都有困難,哪有時間思想這些宇宙真理之類的遙遠議題。 對,真的是這樣,我相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前幾天我們提到早期教會採用的神學觀點,與當年社會處境有著密切關係,或者說,是性命攸關的問題,這一點早從使徒時代就開始了,也就是最早的吵架,保羅跟使徒間的衝突。 雖然現在新教徒都能朗朗上口因信稱義,但要知道在第一世紀,因信稱義是會要人命的。  對,就是那麼危險,我說過,猶太教是合法宗教,基督徒想要
話說在前頭,這本書非常不易讀,不是翻譯的錯,而是原文就有非常高的資訊密度,而且相當學術性,沒有一定的前導知識,讀起來會相當累人,我就讀了好久,還要查其他資料,所不會推薦給一般對教會使有興趣的人。 但這本書非常精彩,含金量非常高啊!或許神學生可以讀一下這本,更推薦給牧師讀就是了(福音派路師尤其需要,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信仰,都不是憑空而信。基督徒總是因著前人福傳的善果,而加入天主的大家庭,成為在主內日新又新的基督徒。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為一位基督徒,讀經是必要的,除了參加穩定的聚會,還要培養讀經的習慣,讓生命變得更加豐盛,是不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可以成為被神使用的器皿,我們需要神的話語在我們裡面,要如何獲得?就在聖經當中,在信仰的核心當中就是盡心盡力去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愛人如己,我們是一群無牆教會的教友們,那什麼是無牆教會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好啦!雖然我寫過超多神學文章,很多都涉及各種邏輯辯證或科學解釋、歷史因緣與文化背景,但這其實更多是出於我個人興趣,而且我非常清楚這是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做的研究,而且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其他事情會佔據我們的時間,很多人連要三餐溫飽都有困難,哪有時間思想這些宇宙真理之類的遙遠議題。 對,真的是這樣,我相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前幾天我們提到早期教會採用的神學觀點,與當年社會處境有著密切關係,或者說,是性命攸關的問題,這一點早從使徒時代就開始了,也就是最早的吵架,保羅跟使徒間的衝突。 雖然現在新教徒都能朗朗上口因信稱義,但要知道在第一世紀,因信稱義是會要人命的。  對,就是那麼危險,我說過,猶太教是合法宗教,基督徒想要
話說在前頭,這本書非常不易讀,不是翻譯的錯,而是原文就有非常高的資訊密度,而且相當學術性,沒有一定的前導知識,讀起來會相當累人,我就讀了好久,還要查其他資料,所不會推薦給一般對教會使有興趣的人。 但這本書非常精彩,含金量非常高啊!或許神學生可以讀一下這本,更推薦給牧師讀就是了(福音派路師尤其需要,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信仰,都不是憑空而信。基督徒總是因著前人福傳的善果,而加入天主的大家庭,成為在主內日新又新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