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為什麼大家都不相信聖經?2

今天的開放社會保障出版自由和宗教自由,聖經唾手可得,人手一本並不困難;基督教派、異端、異教等,都可以堂堂正正地營運。這樣,「唯獨聖經」和「以上帝之名」這兩句口號,就為基督徒帶來多種似乎是隨意、個人化、無須理由、不分高下的參照基準。面對同性婚姻議題,我們可以選擇基要派、福音派、自由派、解放神學、同志平權等各種釋經。基督徒妻子遭非基督徒丈夫家暴,教會各方掌握權威的人,可能會給她善意的建議:擔任社工的團契輔導鼓勵她通報社會局,要求政府當局介入;在台南念神學的閨蜜自告奮勇,陪她與丈夫談判,預備提出離婚、贍養等條件;教會師母則引用「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十九6),苦口婆心勸她要流淚撒種,忍耐到底。
我們應該採納哪一種參照基準,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做適當的決定?「唯獨聖經」引申出「誰人對聖經的解釋才算數」的問題(群體的問題);「以上帝之名」引申出「什麼樣的權威才足以要求人服從」的問題(權威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涵蓋在「傳統」,這個基督徒獨有的參照基準當中。
按照基督教思想的發展,「傳統」的字義可以追溯至拉丁文traditio,解作傳遞的行為。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是二十世紀最具跨宗派影響力的學者,他的五卷巨著《基督教傳統》(The Christian Tradition)是基督教思想史的經典作品。他在本書卷一開頭,給傳統下了兩個定義:既是歷代教會的教義本身,也是教會在歷史當中傳遞教義的行為。帕利坎把傳統(教義)的內涵劃分為「信仰」、「教導」、「認信」(what is "confessed")三大部分。「信仰」是指基督徒的靈修和敬拜生活;「教導」是指教會所宣講上帝的話語、所教授的神學觀念;「認信」是指教會針對異端和異教的澄清和反駁。
得《時代》雜誌譽為美國最佳神學家的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歷經基督教在西方沒落,面對自由主義、消費主義等對基督教不利的思潮,提出「傳統」作為教會在當今劣勢中重獲生機的關鍵。《品格的群體》(A Community of Character)是他在壯年時期所出版的論文集,充滿鮮活的神學創建和綿密的學術論證。侯活士在本書既認同帕利坎對傳統的定義,且進一步說明傳統的兩個面向,即群體和權威。
群體是傳統的載體,且被傳統塑造。以教會在主日聚會這傳統為例。教會是這傳統的載體,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就可以表明載體的重要:假如世上所有人都消失,或者沒有那麼極端,假如世上沒有基督徒,就不會有教會在主日聚會這回事了。另一方面,主日聚會傳統如何塑造教會呢?首先,基督徒建立一個以七天為一循環的生活模式,信仰生活(理論上是整體生活)的高峰就在主日,專注敬拜上帝。無論是朋友見面,或者是家人聚餐,基督徒通常會儘可能把這些活動排開、改期,以至能夠參加主日崇拜。第二,守主日就是操練安息。基督徒(非神職人員)本來可以在主日回公司加班趕進度、兼職多賺點錢,或者進修以補強自己的競爭;可是他們卻每個主日在教會聚會、服事、奉獻金錢。這傳統潛移默化,讓他們越發相信自己所擁有的時間、才幹、金錢都是上帝恩賜的,帶著感恩的心把一切交託予主,享受祂的工作和安息。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
社科原著讀 × 基督教觀點 = 對話可能~嚴建基KK,在台港人,傳道人,校園書房出版社編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文學士,香港建道神學院道學碩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