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女心母親和奇怪家庭│#6【過來人建議&相關書籍推薦3-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接續上篇:我的少女心母親和奇怪家庭│#5 【冷暴力】

前面幾篇分享的文章,分別以不同的小主題來描述我的母親和其原生家庭,並非單純想分享成長背景。真正想表達的,是在那樣的成長背景下,究竟如何深遠影響一個人。好的和壞的影響都有。

相信不只是我,沒有誰的家庭是真正「整潔美滿又安康」。書名《家人這種病》,才是較貼近真實的。

│過來人建議篇&相關書籍推薦

關於教養

這麼做更好→交付任務,也請交付信任。

對於家族的教養方式,或許在許多人看來感覺過於嚴苛,誠實地說,那些看似嚴苛的教養方式並未使我感覺無法適應,或許是自小就已在這樣的環境而習慣成自然,除了上小學後發現和同學們似乎不太相同。但是,良好的儀態,也為求學和職場路上加分不少。

在求學階段,除了會有同學仿效外,也因此較易被師長或校方指派擔任班際或校際職務,多了學習機會;在職場上,當相同學歷、工作能力、語言能力和其他外在條件皆相當的同儕,公司若要從中選出其中一位升遷。較佳的教養和氣質,是一時半刻難以快速學習或達成的條件,也更容易從中脫穎而出。

我也曾在不自覺間犯過不夠信任他人的錯誤。在剛和S同居時,會不自覺在他身旁走來走去觀察是否有將碗洗乾淨,或是擺放進烘碗機的順序,所幸很快就意識這行為多討人厭而改正。

如今的我,會在察覺到時有意識的提醒自己要給予信任,包含在可承受風險的範圍內允許對方犯錯。更何況,並不是每件事都有對錯,也許只是個人處事習慣不同,將自身的標準套用在對方身上,並不是明確的方式。

推薦書籍:

《法式教養口頭禪》
從吃手到念大學,法國父母怎麼對話而不責駡,孩子堅強有教養
作者:荒井好子/出版社:大是大化

《家人這種病》
寫給為家庭所苦的人們,得到心靈的救贖與自由
作者: 下重曉子/出版社:三采文化

raw-image

關於少女心

這麼做更好→知世故而不世故

曾很認真思考若有女兒,會在她多大時要教她如何分辨男人。想太多的我,每每和姪女見面,就會對著才三歲的她提醒:「要記得不可以讓不認識的人抱妳哦!」、「認識的人要抱妳也要先問妳,妳同意才行哦!妳看像姑姑每次要抱妳都有先問妳,所以其他人也是哦!」、「有人送妳東西吃一定要問過媽媽才行哦!」

和高中時期的師長仍有保持聯繫,在那位師長眼中,我的長相和個性和高中時變化不大,依然笑點很低,很容易相信人。那位師長知道我曾踏入過不倫戀的事,替我感到心疼,覺得是同情心被利用,我並未覺得被利用,已是成年人的我,本就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如果能重新回到童年一次。我希望母親除了教我「真、善、美」之外,也能教我什麼是「世故」。了解什麼是世故,也多了保護自己的能力,成為一名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推薦書籍:

《童話心理學》
從榮格心理學看格林童話裡的真實人性
作者:河合隼雄/出版社:遠流出版社

《情感的48種面貌:從小說經典場景找回最真切的自我》
作者:姜信珠/出版社:究竟出版社

raw-image

未完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凱特想太多的沙龍
98會員
505內容數
每日介紹一種花卉植物及日本傳統色。
2023/05/27
大小雙寶
Thumbnail
2023/05/27
大小雙寶
Thumbnail
2023/05/14
關於母親節發起人的故事。
Thumbnail
2023/05/14
關於母親節發起人的故事。
Thumbnail
2023/05/09
這是一篇感謝文和心情文。
Thumbnail
2023/05/09
這是一篇感謝文和心情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冷暴力】 這麼做更好→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寫「冷暴力」那篇時,原以為已過了許久不會再有情緒波動。可怕的是,一旦烙印上就再也消不掉了。我彷彿又回到過去那個沒有力量做任何改變,只能發著抖接受的自己。
Thumbnail
【冷暴力】 這麼做更好→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寫「冷暴力」那篇時,原以為已過了許久不會再有情緒波動。可怕的是,一旦烙印上就再也消不掉了。我彷彿又回到過去那個沒有力量做任何改變,只能發著抖接受的自己。
Thumbnail
接續上篇:我的少女心母親和奇怪家庭│#5 【冷暴力】 前面幾篇分享的文章,分別以不同的小主題來描述我的母親和其原生家庭,並非單純想分享成長背景。真正想表達的,是在那樣的成長背景下,究竟如何深遠影響一個人。好的和壞的影響都有。
Thumbnail
接續上篇:我的少女心母親和奇怪家庭│#5 【冷暴力】 前面幾篇分享的文章,分別以不同的小主題來描述我的母親和其原生家庭,並非單純想分享成長背景。真正想表達的,是在那樣的成長背景下,究竟如何深遠影響一個人。好的和壞的影響都有。
Thumbnail
上週日下午,看了韓劇中一幕母女相處的畫面,突然想起一本書《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名直搗內心,越長大越深刻感受。今日不分享書,想聊聊我的母親,而要聊到母親,也就會談到原生家庭。
Thumbnail
上週日下午,看了韓劇中一幕母女相處的畫面,突然想起一本書《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名直搗內心,越長大越深刻感受。今日不分享書,想聊聊我的母親,而要聊到母親,也就會談到原生家庭。
Thumbnail
「我長大後,絕對不要成為像我爸媽那樣的人!」 童年時期在原生家庭受過傷害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不想要成為像爸媽一樣的人,不想要複製原生家庭的悲劇。渴望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後,能夠獲得不一樣的改變,讓自己的人生有重新再來一次的機會。 現在想來,更是由衷地佩服母親。
Thumbnail
「我長大後,絕對不要成為像我爸媽那樣的人!」 童年時期在原生家庭受過傷害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不想要成為像爸媽一樣的人,不想要複製原生家庭的悲劇。渴望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後,能夠獲得不一樣的改變,讓自己的人生有重新再來一次的機會。 現在想來,更是由衷地佩服母親。
Thumbnail
內在對自己很多批判不滿,對自己很多要求,投射於外,是難以善待他人的,但是多數的人,不會知道被頭腦記憶控制的自己,原來如此黑暗,原來擁有陰影。
Thumbnail
內在對自己很多批判不滿,對自己很多要求,投射於外,是難以善待他人的,但是多數的人,不會知道被頭腦記憶控制的自己,原來如此黑暗,原來擁有陰影。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Thumbnail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Thumbnail
原生家庭中沒人教會我愛是什麼? 我以為父親給予生活費就是愛? 我以為能吃到好吃的食物就是愛? 我以為男生女生躺在一起就是愛? 我以為只要乖乖地聽話就會有愛? 我以為每個家庭應該都是這樣的愛? 愛是什麼? 有正確答案嗎? 家人正確的相處模式是什麼? 有正確的答案嗎? 從居住在黑色房子的歷程探討現在的自
Thumbnail
原生家庭中沒人教會我愛是什麼? 我以為父親給予生活費就是愛? 我以為能吃到好吃的食物就是愛? 我以為男生女生躺在一起就是愛? 我以為只要乖乖地聽話就會有愛? 我以為每個家庭應該都是這樣的愛? 愛是什麼? 有正確答案嗎? 家人正確的相處模式是什麼? 有正確的答案嗎? 從居住在黑色房子的歷程探討現在的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