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從劉潤的「進化的力量」年度演講來看,如何準備一場演講的內容

2022/10/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昨天有一場劉潤的年度演講「進化的力量」
​我沒聽這四小時的演講,不過有看講稿全文。這些年對於時間稀缺性的感受愈來愈強烈,幾乎不太聽超過兩小時的演說,如果有逐字稿可以看,自然連演說都不會聽了。除非,是想要觀察講者如何表達與掌控演說的步調。
在演說結束後沒多久,劉潤就發布了演講全文,還有一篇關於如何準備逐字稿的文章,我覺得比演講全文更有價值,摘錄了一些重點,也加上自己的觀點。如果想要看劉潤的全文,我放在留言中做為參考。
...

一、演講最關鍵的一件事:逐字稿的準備

​駕馭一場演講,事前準備相當的繁雜。劉潤認為,演講就是一場舞台上的表演,不只是內容,而是整體的表現都要相互搭配。
​準備逐字稿,可以說是將不必要的風險降至最低。我自己對逐字稿的理解,除了時間與風險的掌控之外,也是為了減少後續利用的重工。講演的逐字稿,可以做為專欄、授課、音頻與出版的素材;雖然寫逐字稿很費工,但比起每一次產出都要重新準備,這樣的工還是很值得的。
...

二、全篇逐字稿的邏輯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找到一個主題。劉潤這次的演講主題是:不確定性。
嘿,這真的很巧,今年我也一直在談「不確定性」這件事,就連年底要出版的新書也是談如何降低不確定性。值得高興的是,自己的想法有那麼一點點接近這些知名的顧問與講者。
回到正題,確立了「不確定性」這個主題,多數人想知道的會是什麼?劉潤認為是我們正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該怎麼辦?
沒錯!該「怎麼辦」往往是我們面對一個議題,尤其是會帶來影響的議題,第一個直覺就是「然後呢?我該怎麼辦?」這樣的念頭;對演講的受眾也是。
而鋪陳的邏輯是這樣的:要想知道「如何」就得先知道「為何」;要想理解「為何」就需要透過「什麼」來解釋。從「不確定性」這個關鍵字出發,將觀察、蒐集到的資訊,找出意外、週期、趨勢、規劃等規律,看到「什麼」進而知道「為何」,然後歸納出「如何」。
接下來,用框架將這些組織起來。
劉潤使用的是「SCQA」這個麥肯錫慣用的問題解決框架,在《高產出的本事》中稱之為「問題框架」的一種表達框架。
框架中的元素,可以根據強調的焦點來調換順序,比方說「ASC」是一種開門見山的表達方式,先給答案再說背景,然後描述問題帶來的衝擊;至於顯而易見的問題就無須再提,這是開門見山式的邏輯鋪陳。
當然,這個框架也可以延伸做變化。
比方說,我在公司內部提出問題的解決對策時,習慣在最後加入一個「支援」(support need)以喚起相關單位的正視,避免日後因為缺乏資源的支援而導致任務失敗。這時候我採用的就會是「SCQA-S」的框架結構。
...

三、故事該怎麼說?加入幽默感、溫暖與力量感

​鋪陳了一個很好的故事,如果平鋪直敘的說出來,就太可惜了。就像我們在聽別人說故事時,可能是時而會心一笑、時而感動,時而充滿著力量感。
​所以在逐字稿的內容中,我們可以試著加入情緒的表達,包括幽默感、溫暖與力量感。在演講中的幽默感,很多來自於自娛娛人的效果,而不是譏諷他人;而溫暖與力量感,往往用於講述別人的故事上。
...

四、演講也是對話,就得營造對象感

​本質上,對象感來自於同理心,想人之所想,說出他們的心裡話。比方說,在介紹完一個主題後,代入受眾生活或工作中的現況,小小的細節就能創造連結。
​...

五、即使隔著螢幕,也要創造參與感

​如何讓線上的受眾也能有面對面交談的感覺呢?劉潤說:插入互動、製造驚喜。比方說,一個簡單的是非題,請受眾回答一或二,表示贊同與否;一個議題的單選題,請受眾選擇在透過後端展現出統計結果。
善用一些線上工具,這不難做到;不只互動、還有驚喜。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mail protected])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