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就是有能力拒絕一個好的選擇,目的是要追求其他更好的選擇。
這是瑞.達利歐在《原則》中給出的說法。
我時常在反思這句話。
什麼是好的選擇、不好的選擇?該用什麼視角或準則來判斷與取捨?什麼又是更好的選擇?做出的選擇,在不同的時間點回過頭看,還是一個夠好的選擇嗎?
這個答案,或許因人而異、也可能沒有標準答案。
在生活與工作上,總會遇到看似不錯的選項,我們可能想像著它能帶來哪些機會、價值與獲益,也會思考著這會產生哪些風險、損失與影響。只不過當機會與效益超乎預期時,我們會淡化或低估風險與影響,造成決策上的盲點。
不是有句話說「多數人會高估一年內能做到的事,低估十年內能做到的事」嗎?其實就是指人的經驗偏誤與盲點,會低估了短期可能的風險與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學習了這麼多知識與決策方法,還是會做不好決定、還是會犯下錯誤。因為要避免這些經驗陷阱和邏輯偏誤是需要實踐的累積來養成習慣,不是知道就好、更不是上過幾堂課就能做到的。
充其量知道了那麼一回事,但還不是自己穩定的行為模式。
只有當你誠實地面對自己是誰,才能可能學會停止渴求得到一切。完全的坦承,會讓你獲得心靈上的平靜,讓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會為了獲得想要的生活,做出必要的行動。
那麼,要如何知道自己「還沒想清楚」這些事?
有一個指標可以作為參考:看到別人的成果,你會感到忌妒。
通常這表示你在對自己說謊,沒有誠實面對自己想要什麼;也可能你知道自己內心渴望的,但是缺乏達成目標的紀律。
比起前者,像後者這樣富有野心卻又極度懶散的人更危險。
因為這樣的人會將格局放得很大,會想得到一些了不起的東西,但卻不願意付出努力去賺取這些東西。於是開始走偏、走歪了,一旦獲得短期成果,更是說服自己這麼做是對了。
當有人告訴你自己很懶散,卻又時常展現出志向、抱負或野心的說法時,你就要當心這種人了。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都可以感受到一些違常,但本人不會有自覺。這也是我在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合作的觀察之一,不只看他說了什麼、更要看他做了什麼,以及對於結果與目標的落差,做出了什麼樣的反思與行動?
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多聽聽不同人的聲音,可以幫助自己覺察與做出改變。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