啡物質文化|08|挑豆

啡物質文化|08|挑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手工分揀有效率,訣竅在分揀流程規則化

親手從大量的咖啡豆中挑出瑕疵豆,是件相當耗時費工的作業。不過,只要抓到訣竅就能夠有效率進行。

挑出生豆中的瑕疵時,建議在無光澤的黑色托盤上攤開豆子。像發酵豆或未熟豆顏色會稍微偏黃,使用深色托盤比較容易辨別出來。至於烘豆後的手工分揀作業,為了容易看出烘焙顏色的差異,同樣把熟豆攤開在鋪了棕色棉布的托盤上,可讓分揀工作更輕鬆。

將咖啡豆攤開後,即可開始挑出瑕疵豆,不過毫無章法的作業方式只會浪費更多時間。讓手工分揀作業更有效率的訣竅,就是先決定作業的優先順序,思考該從哪種瑕疵豆開始挑起。首先,檢查的順序是「顏色>光澤>形狀」。先剔除「顏色」明顯不同於生豆的異物與黑豆之後,再來就是沒有「光澤」的死豆、發酵豆以及未熟豆,最後則是「形狀」奇怪的貝殼豆、蟲蛀豆等瑕疵豆。

關於手工分揀出的瑕疵豆比例,水洗法處理的生豆中約有15~30%、日曬生豆則會占40%。若一開始就能購入瑕疵少的生豆,當然最為理想;然而瑕疵難以避免,因此要預先估計扣除瑕疵豆後會減少的數量,才能推算必需的購買量。因為一顆瑕疵豆,導致花費時間與精力沖煮的咖啡毀於一旦,是十分可惜的事;為了避免遺憾,如果難以判斷是正常還是瑕疵豆時,果斷地挑出來會比較保險。

烘焙前要挑豆,烘焙後再挑好才包裝,這會減少豆重,成本自然增加了,所以會有商家不挑豆。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別問我圖哪來,是咖啡師朋友發我的,也不知道誰畫的,但是這圖畫形象地展示了挑豆的過程)

avatar-img
猫哥MG |從心出發 |VAF的沙龍
30會員
49內容數
吃的程度,應可分為維生及品鑑,本專題記錄的是品鑑類,探討喫的文化相關,菜品的設計,吃法,來源,食材等的關係,不同地區的餐廳及菜品特色等,收錄吃過的美味,與同好分享見聞,飲食是博大精深,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及提升,才能與廚師一起共同推動及發展飲食的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烘焙,大家或許會像我一樣,聯想到的是蛋糕麵包吧! 第一次聽到咖啡原來需要有烘焙的過程,才能成為可以喝的飲料,如果咖啡生豆沒有烘焙成熟豆來飲用,是會引起腹瀉的。
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分級制 分級或評分 不等於 說明風味的好壞,而是購買的一種參考值 對喝咖的角度說,生豆的分級是給烘豆師的或給店家的,但在熟豆的包裝上也會看到分級資訊,了解一下對理解包裝的內容物大有好處,也更容易估計定價關係。
咖啡因是一種叫purine alkaloid的嘌吟生物鹼,為無嗅略苦的化合物,對人體的影響是加速新陳代謝,造成興奮及緊張的作用。
處理法是指將成熟的紅色果實變成乾燥生豆的過程,每種處理法各有好壞,受到產地自然環境及需求不同的影響
咖啡適宜種植的範圍是在赤道的南北25-28度之間,稱為咖啡帶(bean belt)
風味,啡茶酒都是同一個風味輪,可理解為同一家族但分了三家,啡茶酒都有各自的發展,但其核心是相通的味輪,互通而不沖突,可以互相調配,都有近的處理手法,只是形式不具相同,對於懂茶又懂啡的茶人,他們會有更突破性的發展,例如雙層厭氧所帶來的驚喜,將做發酵茶的方法應用在生豆發酵上,的確是有助咖啡的風味發展。
烘焙,大家或許會像我一樣,聯想到的是蛋糕麵包吧! 第一次聽到咖啡原來需要有烘焙的過程,才能成為可以喝的飲料,如果咖啡生豆沒有烘焙成熟豆來飲用,是會引起腹瀉的。
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分級制 分級或評分 不等於 說明風味的好壞,而是購買的一種參考值 對喝咖的角度說,生豆的分級是給烘豆師的或給店家的,但在熟豆的包裝上也會看到分級資訊,了解一下對理解包裝的內容物大有好處,也更容易估計定價關係。
咖啡因是一種叫purine alkaloid的嘌吟生物鹼,為無嗅略苦的化合物,對人體的影響是加速新陳代謝,造成興奮及緊張的作用。
處理法是指將成熟的紅色果實變成乾燥生豆的過程,每種處理法各有好壞,受到產地自然環境及需求不同的影響
咖啡適宜種植的範圍是在赤道的南北25-28度之間,稱為咖啡帶(bean belt)
風味,啡茶酒都是同一個風味輪,可理解為同一家族但分了三家,啡茶酒都有各自的發展,但其核心是相通的味輪,互通而不沖突,可以互相調配,都有近的處理手法,只是形式不具相同,對於懂茶又懂啡的茶人,他們會有更突破性的發展,例如雙層厭氧所帶來的驚喜,將做發酵茶的方法應用在生豆發酵上,的確是有助咖啡的風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