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計畫趕不上變化—停課復課對孩子的影響

2022/09/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疫情當前,不管生活、工作我們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對孩子上課的影響更大。從疫情爆發至今,政策瞬息萬變,停課的範圍從全校、全班到現在的「以篩代隔」,我們不斷地在適應疫情帶給我們的變化,但孩子適應能力可能不會像大人這麼好,有許多家長跟老師會發現,這樣復復停停的上課狀況,讓部份的孩子開始抗拒上課,他們可能習慣在家裡隔離的生活,而發現不必在學校忍受制度與規則,也可以繼續學習。然而這也許是身為家長與老師最擔心的事,卻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才比較合適。
  有關於「孩子是否一定要在學校上課」這件事,並非本篇的主題,因為這牽涉到每位家長與老師對孩子的學習方式有不同期待。我們想討論的是,當孩子漸漸發現「可以輕鬆的過,為什麼要辛苦?」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去應對比較適切。畢竟,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開心學習和生活,但因為他們發展的限制,難以對未來有更系統性的規劃,因此容易演變以「享樂」為主要考量依據,所以即使我們告訴孩子未來會有什麼好處與壞結果,除非孩子真的已經參透了學習對他的意義與引發其動機,不然通常孩子會同意不是因為威逼利誘,就是因為你們有足夠好的親子關係以發揮影響力。
  所以,當孩子經驗反覆的停課時,我們可以如何準備與因應,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反覆停課帶來的影響呢?在往下看整理後的策略前,我們必須要說:身為家長的你們也是受疫情影響的一份子,內外在的狀態必定也會有波動,我們不應忽視、不去安撫與面對,只聚焦在孩子上,因為在沒有良好身心狀態下,做任何的教育介入都是加倍耗費心神的,不論效果好不好,甚至會因此弄巧成拙而影響到你們的親子關係。因此,先照顧安頓好自己的身心,再來從生活中選擇適合你與孩子的方式來做調整,才會是適合你與孩子的好方法。
以下提供一些建議給各位參考:
(一)提前預備
  我們瞭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在做一件事之前可能會需要哪些預備,來幫助他面對眼前的任務。而預備的方式能多細緻就多細緻,例如,以「上學」這件事為例,我們可以先從早上起床該先刷牙還是先換衣服開始、出門會搭誰的車去學校、在門口可以做什麼事讓自己安心進教室、在班上上課想爸媽的時候怎麼辦、誰會去接他放學…等。越是細緻的沙盤推演,會讓孩子降低其不安、焦慮感,並在過程中,學習如何幫助自己面對問題及挑戰。更重要的是,這個預備是需要「複習」的,孩子的記憶力有限,越是複習會讓孩子更加深印象並內化行為為自身的一部份,而不是單用自己的想像來因應。同時孩子在那些因應過程也意識到有照顧者的存在,因為你出現在那些想像中,因而感受到安全感而願意去嘗試。
(二)設立規則
  溫柔堅定並重複提醒與孩子之間的規則是重要的,而規則訂定我們鼓勵父母雙方能先相互討論,進而與孩子聊聊,以「討論」替代「命令」,提昇孩子行動的意願,以及能練習為自己負責。同時,父母雙方原則一致能避免孩子鑽漏洞,找對他有利的那一方去踩線。建議父母能事先思考停課時在家中的規則有哪些,原則是:平常在學校該做的事,在家也應該要做,而在學校不能做的事,也不能做,例如玩手機這件事,在學校不能玩手機,在家裡的下課時間也不能玩。而你可以跟孩子討論在家的下課時間能做什麼,幫助他轉換狀態好好休息。最重要的事是需要溫和且堅定地讓孩子知道你的界線在哪,如果有一次越界或例外發生,孩子就會用好幾次來測試這條線能夠再次突破,過程來來回回會很辛苦,因此不任意地打破自己的原則是重要的,若真的有一些狀況需要調整,必定要與孩子說明清楚,讓孩子記得且瞭解這次情況的特殊性。
(三)增加家中上課的儀式感
  儀式感某種程度是提醒孩子目前的身份與狀態不同,如同「在學校就該讀書,在家裡可以放鬆」一樣,要去上學的過程中有許多儀式性的行為會發生,像:早起吃早餐、更換制服、出門到學校…等,在學校當中也有許多元素會提醒孩子自己在學習的場域,如鐘聲、打掃環境、固定的座位、專屬課本…等。因此若家中有空間是專屬於孩子上網課時使用,那會讓孩子把學習(學校)跟放鬆(在家)的連結有所區隔,且同時能夠讓一些儀式性發生,如早起、換制服、有固定位置、自製鐘聲鬧鈴…等,幫助孩子能習慣與學校類似的行為模式。當然,在放學的時候也記得有個儀式讓孩子去除學生的角色,像是換下制服,成為你們家中最寶貝的孩子。
  疫情不管對大人或孩子都會是一個考驗,考驗著我們如何因應這些突如其來的轉變,而這也會你與孩子很好的成長時刻。人們都傾向生活穩定,但現今社會的變化比以前來的更快速也劇烈,我們從中找到適應機制,我們也需要陪伴著孩子去長出力量適應能力,這也有助於孩子面對成長歷程所遇的挑戰與關卡。最後,別忘了先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再來好好地陪伴孩子面對這瞬息萬變的未來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心理師當專輔
心理師當專輔
你好,我們是諮商心理師,在國小擔任專任輔導教師。 想透過這個平台來紀錄在國小實務工作的點點滴滴,並分享兒童、親職、教師的相關輔導知能。 演講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IG粉專:@counselinginschool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