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與【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聽到朋友們在討論【業】(佛教也稱「業力」)這件事,說「業決定一切」,這件事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覺得佛教所談的業,其實就一個考場,也就是一種情境,考生是自己,而通過與否則是心的動盪程度。
內觀有一個觀點,我覺得很適合用來談論這種情境:
「人的想念深度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如同在水上寫字,事情一過,心念就沒了;第二類如同在沙上寫字,經過海浪的沖刷後,隔天就沒了;第三類如同在石上刻字,即使經過十年二十年,字仍不會不見。」
而在【業】這個考場,只需要讓自己的心至少不要淪到第三類——如同在石上刻字,就代表我們通過了。
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卻是很難,因為知道與實踐是兩件事,跟〔人永遠不想生氣,但卻常常生氣〕是一樣的,能做的只能透過修行,儘量保持自己的心平靜而已。
而考試失敗的話怎麼辦呢?佛教的講法是有來世的,也就是來世再補考一次,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實際上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試想:
現在令你心頭煩悶的事,令你如同在石上刻字的經歷,必須於來世再來一次。
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心提升自己的修為,努力在遇到任何事時,都能夠令心念不會產生在石上刻字般的強烈,那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之一了。
順便幫內觀廣告一下,我自己在體驗過內觀十日禪的一次經驗後,的確如同它在課堂上所提的一樣,能夠覺知肝火上來的那一瞬間(還蠻神奇的),在覺知肝火上來的時候,瞭解了當前自己的情緒已經跟平時不同了,也知道自己必須儘量回到平常的情緒(儘管在那個環境下不容易),或是直接離開那個環境,冷靜一會兒後再回來,這是我在內觀後,回到日常生活的體驗。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29內容數
我的人生是先接觸到佛教,才接觸到佛法,可能有人會覺得二個有什麼不同,對我來說,二者完全不同,我能接受佛法,但無法接受佛教,因為佛教有一些我無法想通的部份。而這個「佛教迷思」的內容,主要就是針對我接觸到佛教時,無法想通的部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enjung tse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擁有的東西怕失去,但沒有擁有的東西,又想要去擁有,人生似乎就是這樣的無限循環,能有跳脫這循環的方法嗎?
對物品的執念,可以透過佈施來降低,大家可以試著做看看
一般人很少會去做自己認為不對的事,所以對針人性或習性的轉變,最困難的就是如果讓人自己去認定這件事是不對的,這樣的話,自制力就會自然的產生。
當人對自己重視超過某個程度時,會產生自毀的想法;越重視自己,則這種想法越嚴重,也就是自殺的念頭。
擁有的東西怕失去,但沒有擁有的東西,又想要去擁有,人生似乎就是這樣的無限循環,能有跳脫這循環的方法嗎?
對物品的執念,可以透過佈施來降低,大家可以試著做看看
一般人很少會去做自己認為不對的事,所以對針人性或習性的轉變,最困難的就是如果讓人自己去認定這件事是不對的,這樣的話,自制力就會自然的產生。
當人對自己重視超過某個程度時,會產生自毀的想法;越重視自己,則這種想法越嚴重,也就是自殺的念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業」,源自梵語karman,意指「行為」(個人)、「行動」(社會)、「運動」(自然界)或「造作」。在佛教中,「業」包括各種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將身體、語言、思想的行為、造作分別稱為身業、口業、意業,合稱為三業。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佛家說:「一水四見。」水對人們來說,是水;對魚兒來說,是牠們的房子;對鬼道眾生來說,是烈火;對天神來說則是晶瑩剔透的水晶。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業」,源自梵語karman,意指「行為」(個人)、「行動」(社會)、「運動」(自然界)或「造作」。在佛教中,「業」包括各種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將身體、語言、思想的行為、造作分別稱為身業、口業、意業,合稱為三業。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佛家說:「一水四見。」水對人們來說,是水;對魚兒來說,是牠們的房子;對鬼道眾生來說,是烈火;對天神來說則是晶瑩剔透的水晶。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