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一些創作者的發表會或是論壇,發現台灣年輕藝術家普遍論述能力不足。
聽眾其實不見得期待創作者絕對要口若懸河,舌燦蓮花。很多創作者惜言如金是常事--畢竟欣賞作品本身最重要。但我發現台灣年輕創作者的問題在:喜歡摭拾一些文青式的形容詞,或是從藝術學院老師那裡學到的套路,拿來湊泊自己作品。聽到這種論述,就好像看胖子穿上一件借來的Armani--貴則貴矣,,就是違和。就算改過再穿,Armani的味道也全沒了。
這種跡象,在學校教育裡已經昭然若揭。被片斷的資訊洪流淹沒的網路世代,,奇思妙想是可如電光石火般迸發,但是要演繹構成體大思精的敘事,極為困難。
所謂的翻轉教育之類的新教學法,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誘導學生從做中學,也鞭策老師得不停學習。可是依然無法治療學生論述能力貧乏的病症。
怎麼辦? 老師們以身作則吧!拿掉套路;少囫圇吞棗稗販時好的政治正確;刪掉莫名其妙的形容詞;別為賺點擊來蹭媚俗話題;寫書而不只是雜感散文集或者出論文集;評圖時給予真正的操作型指導;強力要求研究生讀原文的整本名著......
再講下去,恐怕有老師會笑我站著說話腰不疼了。
p.s. 大陸則是天秤的另一端--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