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想要的是讓我不想自殺的環境,而不是阻止我自殺的社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前幾天,聯合國國際審查委員針對近年台灣人輕生比例提高作出關心,並向台灣政府詢問是否有對此作研究,了解其緣由為何,是否是壓力等其他的因素。

而衛福部心裡健康司司長對此作出的回應如下:『這五年大家可以看到,在青年、青少年自殺率突然地增加。但是如果扣除跳樓的因素,其實就沒有那麼明顯。那也就是說,這十年來因為台灣高樓的增加,導致很多青少年、青年的衝動性跳樓自殺。那這也是未來防治的一個重點。』

這位司長說的內容雖然一塌糊塗,但至少跳樓佔據自殺方式很大一塊這一點說對了。我有位曾經想過自殺的朋友說過:『比起燒炭、割腕自殺,跳樓是最沒有痛苦的方式。只要跌得夠高、位置夠準確,痛苦在一瞬間就結束了。』

很多時候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往往是因為外在因素,可能是因為壓力,又或是在某些事情上失意,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眼裡只有自殺這一解脫途徑。人們想自殺,並不是因為想要讓自己痛苦,而是想要從現正在承受的痛苦中脫離。

但政府卻認為人們自殺的原因是因為社會存在著自殺的方式或途徑,並想設法除去這些自殺途徑,但這種方式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而已。你推倒了高樓,那我就往下挖活埋自己;你讓買炭變得更麻煩,那我就直接燒自己就好。

直到最後所有自我了斷的途徑都被限制,那或許犯下足以被判死刑的罪責將會成為他們最後的方式。但這也意味著原本只想安靜離開世界的他們,不得不讓這個世界看見他們,甚至有可能傷害別人。

只要沒有解決他們想輕生的原因,人總會想到各種方法讓自己從這個世界解脫。

大概是在三年前,我在某棟建築物的頂樓阻止了一位朋友的自殺。我搶過她手上的刀子,看著她並為她流淚。她的眼神裡流露出的並不是感謝的情感,而是憎恨。她恨這個對她並不友善的大環境,也憎恨阻止她逃離這個大環境的我。

在此之前我經常聽她說著:『站在路口看著來去的車子,經常會產生想往前一步的想法』。而後我經常抽空陪著她,但與其說是陪,倒更像是監視,看著她不要亂來。可她終究會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嘗試自殺。

在頂樓阻止了她之後,她也沒再提到想自殺的念頭。我不確定她是不是真的『想開了』,還是只是壓抑著自己想逃避這個世界的情感而不表露出來。

事後我經常在思考,阻止了她的我究竟是對的嗎?或許放在他人或社會來看,我或許是拯救了一條人命;但在當事人的眼中,我或許只是剝奪了她選擇逃避的權利。

社會上經常會且譴責那些想輕生或是自殺失敗的人們,指責他們浪費社會資源。不排除真的有一小部分人會想利用自殺來吸引人們的注意,進而達到某些個人的目的。

撇除一小部分臨時起意的輕生者,絕大部分想輕生的人幾乎都是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每一晚都在被窩裡輾轉掙扎著。這世上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是什麼讓他們產生想輕生的念頭。對某一些人來說,自殺或許是減輕痛苦最快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對自己的傷害更大。

而那些我們自認為是善意的言語和行為對他們而言實質上是一種束縛。像是『活著就會有希望』、『想想那些愛你的人』,這些話對他們而言或許就只是一種道德綁架。這並不是在幫助他們,只是將他們推向更深的谷底。

『明明這個社會和那些人都沒有給過我希望或幫助,為什麼我要為了他們繼續承受痛苦?』這是我在阻止朋友自殺後她說過的話。

我認為,與其說一些自以為關心的話,或是禁止他們的自殺行為,不如給予實際的行動幫助。所謂的幫助,首先就是先了解對方的情況,以及產生輕生念頭的誘因。如果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能解決的,那你或許就能幫助你的朋友脫離困境;如果是你無法解決的事件,那這個時候你能做的就只有陪伴,安靜的陪伴他們就是你能給予他們的最大善意了。

重點是安靜地陪伴,如果你在陪伴的同時還喋喋不休地宣導自殺多不好什麼的,那對方會寧可你就袖手旁觀放他一個人待著。陪伴對方還有一個重點是尊重對方的意願,如果對方很明顯地想要一個人安靜待著,那就不要去打擾他。無論他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都仍然保有自主權。這時候就讓對方在你能放心的距離下安靜待著。若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等對方冷靜後再和他好好溝通。不要否定他自殺的念頭,也不要強硬地認為自殺就是不對的。

這些是我在做錯後所累積的經驗,只是今天剛好看到新聞就有感而發。當然我和我朋友現在都還好好的,也在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希望以上的這些觀念可以幫助那些身邊有狀態不好的朋友的人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佩格澀思-avatar-img
2022/11/21
哎!死不死,有時不是生命品質本身的問題,而是社會道德上的約束。「好死不如歹活」真的是對的嗎?記得戴忠仁先生嗎?大家認為「死」就是不好,所以不願支持合法安樂死。人總有一死,一個人想清楚了想提早結束生命,那麼多的痛苦為什麼不給最後一個好死?當然周遭的人會很感慨……可是想想,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人生遇到的事很多也不在自己計劃中,剩下的不過是對於自己生命長度的選擇權,不過大部份的地方連那樣的選擇也沒有。我絕對不鼓勵自殺,也相信活著就有希望,但是活下來後面卻仍是打擊呢?我想要降低自殺率,最根本的還是一邊提升和善的社會,一邊強化個人堅強的心理素質,但是兩者不是很容易呀。
Liv La-avatar-img
2022/11/20
非常認同您的文章,許多文字深深觸動我的內心,眼淚又止不住留下尤其「每一晚都在被窩裡輾轉掙扎著。這世上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在社會底層的我不不論如何努力不懈想扭轉現況,卻只是不斷的被欺壓失望打擊 ,活著並沒有為我帶來更多的希望。謝謝您的文章。
糖-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20
感謝您的喜歡~您已經很棒了,辛苦了~
源-avatar-img
2022/11/17
上次看到推給高樓真的很傻眼,跟速限一樣~
糖-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20
而且還是對聯合國官員......看來台灣離聯合國更遠了......
avatar-img
糖的沙龍
5會員
1內容數
軟糖的散文創作區,不定時更新。基本想寫了才會動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們在人生歷程中,比較少會思考到: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書中有一句話說:「學會死亡,才學會活著」。當我們瀕臨死亡,或面對死亡,我們才開始漸漸體認到自己捨不得的人事物、還想做的事情、還未完成的夢想是什麼。
Thumbnail
我們在人生歷程中,比較少會思考到: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書中有一句話說:「學會死亡,才學會活著」。當我們瀕臨死亡,或面對死亡,我們才開始漸漸體認到自己捨不得的人事物、還想做的事情、還未完成的夢想是什麼。
Thumbnail
2022年11月14日至18日為「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在15日的會議中,其中一位審查委員Laura Lundy提及「台灣的生育率很低,但是兒少死亡率卻很高,特別是自殺的比例和交通事故的死亡率」。
Thumbnail
2022年11月14日至18日為「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在15日的會議中,其中一位審查委員Laura Lundy提及「台灣的生育率很低,但是兒少死亡率卻很高,特別是自殺的比例和交通事故的死亡率」。
Thumbnail
在前幾天,聯合國國際審查委員針對近年台灣人輕生比例提高作出關心,並向台灣政府詢問是否有對此作研究,了解其緣由為何,是否是壓力等其他的因素。 而衛福部心裡健康司司長對此作出的回應如下:『這五年大家可以看到,在青年、青少年自殺率突然地增加。但是如果扣除跳樓的因素,其實就沒有那麼明顯。那也就是說,這十年來
Thumbnail
在前幾天,聯合國國際審查委員針對近年台灣人輕生比例提高作出關心,並向台灣政府詢問是否有對此作研究,了解其緣由為何,是否是壓力等其他的因素。 而衛福部心裡健康司司長對此作出的回應如下:『這五年大家可以看到,在青年、青少年自殺率突然地增加。但是如果扣除跳樓的因素,其實就沒有那麼明顯。那也就是說,這十年來
Thumbnail
「自殺」這兩個字,簡直如影隨形的跟在我的人生當中。直至目前我也沒有停止過自殺這個想法。 我真的很好奇「在我看來一文不值的世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因為快樂而選擇活著?」但是我在等待,那個屬於我的快樂。 我想與你分享,如何與「自殺」兩個字共處的活著。
Thumbnail
「自殺」這兩個字,簡直如影隨形的跟在我的人生當中。直至目前我也沒有停止過自殺這個想法。 我真的很好奇「在我看來一文不值的世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因為快樂而選擇活著?」但是我在等待,那個屬於我的快樂。 我想與你分享,如何與「自殺」兩個字共處的活著。
Thumbnail
玩逗新觀點EP1 墜落的生命 圖片來源:pinterest 還記得前些日子校園不怎麼平靜嗎?當我們點開手機、打開電視,都可以看到越來越多與自殺有關的新聞、事件與討論,我們的校園宛如快承受不住內在熱氣的壓力鍋,亟欲找尋宣洩的出口。 然根據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協會的統計,在108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共
Thumbnail
玩逗新觀點EP1 墜落的生命 圖片來源:pinterest 還記得前些日子校園不怎麼平靜嗎?當我們點開手機、打開電視,都可以看到越來越多與自殺有關的新聞、事件與討論,我們的校園宛如快承受不住內在熱氣的壓力鍋,亟欲找尋宣洩的出口。 然根據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協會的統計,在108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共
Thumbnail
「『自殺』這兩個字不是只會在社會版面、新聞頭條才會看到,他可能隨時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都有遇到挫折、在人生谷底的時候,或許我們很幸幸運,看山看海擁抱大自然便豁然開朗了;但也很可能,我們將自己困在黑暗的空間中,久久無法釋懷」說的其實就是自己的親身經驗。
Thumbnail
「『自殺』這兩個字不是只會在社會版面、新聞頭條才會看到,他可能隨時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都有遇到挫折、在人生谷底的時候,或許我們很幸幸運,看山看海擁抱大自然便豁然開朗了;但也很可能,我們將自己困在黑暗的空間中,久久無法釋懷」說的其實就是自己的親身經驗。
Thumbnail
近日臺大頻傳輕生事件,又掀起一波的討論,檢討社會安全網的破洞,輔導人力的失衡,然而,面對社會漏洞,我們人人有責,只有每個人都牽起手來,才能無縫地承接住每一顆失重的心,以避免失落變成墜落。可是,究竟要怎麼做?筆者將結合社工與諮商心理所訓練的背景,簡單告訴你,如果想要,該怎麼踏出去關心那些痛苦與故事。
Thumbnail
近日臺大頻傳輕生事件,又掀起一波的討論,檢討社會安全網的破洞,輔導人力的失衡,然而,面對社會漏洞,我們人人有責,只有每個人都牽起手來,才能無縫地承接住每一顆失重的心,以避免失落變成墜落。可是,究竟要怎麼做?筆者將結合社工與諮商心理所訓練的背景,簡單告訴你,如果想要,該怎麼踏出去關心那些痛苦與故事。
Thumbnail
痛苦自己會找到出路 我個人完全反對所謂「自殺不能放頭版」跟「不描寫詳細自殺手法」   首先自殺代表需要重視的心理衛生議題,應該受重視,我也對所謂的「模仿自殺效應」持保留態度,一個平常過得很好的人,真的會因為看到類似事件就去實行嗎?  再來,都有人想到用衣櫃上吊了,我們要解決的是痛苦,而不是蒙住他們的
Thumbnail
痛苦自己會找到出路 我個人完全反對所謂「自殺不能放頭版」跟「不描寫詳細自殺手法」   首先自殺代表需要重視的心理衛生議題,應該受重視,我也對所謂的「模仿自殺效應」持保留態度,一個平常過得很好的人,真的會因為看到類似事件就去實行嗎?  再來,都有人想到用衣櫃上吊了,我們要解決的是痛苦,而不是蒙住他們的
Thumbnail
自殺作為世界前20大死因早早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特別關注、重點預防的議題 (WHO, 2015)。 然而,現在的社會中仍然存在許多不利於自殺危險群的因子。從這個社會為自殺貼上的標籤、污名化的過程便可以看出,一般民眾對於此群體的接納度並不高。
Thumbnail
自殺作為世界前20大死因早早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特別關注、重點預防的議題 (WHO, 2015)。 然而,現在的社會中仍然存在許多不利於自殺危險群的因子。從這個社會為自殺貼上的標籤、污名化的過程便可以看出,一般民眾對於此群體的接納度並不高。
Thumbnail
教導兒童「勇敢」其實並不容易,儘管求生與求救都是天生自然的本能。 E 先上個標語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解決生命 你的生命能夠解決問題 我個人推薦向專業醫療與心理諮商師求助,而不是打防治專線之類的電話
Thumbnail
教導兒童「勇敢」其實並不容易,儘管求生與求救都是天生自然的本能。 E 先上個標語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解決生命 你的生命能夠解決問題 我個人推薦向專業醫療與心理諮商師求助,而不是打防治專線之類的電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