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先天性的「東方式懶散」,不再譴責自己不夠努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得了一種病,一種老是想將時間塞滿的病,似乎只要塞滿時間,一天就會變得「充實」。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渴望「充實」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與當天做了多少件事、花了多少的時間,並沒有太多的關聯性。

用力、認真,竟無法加速達成目標的進程!

前幾天,為了想確定我的未來目標,好訂定我未來的每一步,以塞滿我的年度規劃,我詢問了周邊友人、老師,甚至是塔羅牌。
結果一抽牌卡,幾乎張張都有「箭」。「你是不是一個很會自我批評的人。」塔羅牌一眼就看穿了我的腦袋。
photo from pexel by KoolShooters
在如此高頻率的自我批判底下,我幾乎無法休息,因為一停下來,腦中就會湧現各式各樣的評論。「你應該要唸書,才能更快達到出國的目標」、「你應該學習新技能,才能更快找到更的工作」,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加速」。
究竟,是什麼東西在背後追趕,我們要如此積極加速?究竟未來長成什麼樣子,我們要如此積極加速?
沒有目的的加速,沒有盡頭的加速,反倒成了反噬自己動力的魔鬼。躺在床上,看著螢幕,思緒隨著劇情飄遠,想藉此麻痺自己,但心沒有被騙,依舊著譴責自己。
像是一根刺,努力想忽略,反而更加意識到它的存在。
後來才發現,「用力加速」並不會在實質上加速整個進程,因為不只是時間有限,我們的專注力、精力都是有限的。
很多人會說,你可以做一份穩定的工作養活自己,下班後再去做想做的興趣。但我自己實作後發現,工作上投入的專注力、精力,基本上已經讓我回到家時,精疲力竭,沒有辦法集中。時間充裕,專注力卻已耗盡。
如何恢復專注力,訓練它的彈性,其實就是讓自己身處「放鬆」、「懶散」、「閒適」的狀態。

東方的懶散,是一種「閒適」的狀態

懶散、無所事事,其實在古老的東方社會,並非一種缺點。
古代的讀書人,在考取功名利祿以外,另一個選項是隱居山林。似乎不需要過於汲汲營營,才會有種風骨、清風之感。當時的隱居之士並不會受到批判,甚至,他們擁有更加崇高的名聲。
但在近代社會中,尤其是網路時代,像是老王樂隊裡的歌詞,「在你還沒閉眼的時候,事情就發生了。」所有事情都以飛快的速度發展,好像你永遠也追不上世界的腳步。
而我們變得不敢「懶惰」、被迫放棄「閒適」的可能性,這在現代,被以「耍廢」、「過太爽」等詞給負面化。
事實上「懶惰」一詞,在《陰翳禮讚》書中,作者解釋為一種東方的風土民情。可能來自溫暖的氣候,也可能根源於鬆軟的土壤,風水秀麗的景致。
而也是因為這樣的特質,當我們有時間懶惰,才有時間靜下來與自己相處,也才有機會發現「另一個安然天地的心懷」。能於廣袤的天地之間閒適地自處,是「智慧」。
難得的放鬆之旅
因此,「懶惰」、「閒適」並不作為一種負面詞,也並非比「勤勞」還要好,它只是作為一種特質,一種每個人都需要展現一點的特質。就像是魚需要換氣,鳥需要停歇一樣自然。
了解到「懶惰」並非負面,換成「閒適」來找回與自己相處的時間,不論是看書也好,追劇也罷,都是身而為人,所需要的某種「彈性」。
唯一的差別是,「閒適」更精準地點出了一種「慵懶,卻自在」的態度。也就是不論你的放鬆方法是哪一種,目標應該是「好好享受、放鬆」,而不是為了「逃避壓力、殺時間」,否則,自我批評的心又會再次升起。
最後,祝大家都能在休息中,再次找回自己的步調,該休息時,就好好享受每一個時刻,讓自己有能力「閒適」。
也推薦書籍《陰翳禮讚》,從日本小說家谷崎潤一郎的眼裡,重新看見陰暗的美學,也是另類的擁抱自我陰影的美麗。
「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最近專訪 Crispy脆樂團,在學習擁抱自身的黑暗時,也不禁想起他們說的:「當我們飛進黑暗,才能拉開更多可能性,而向前探索未知總是辛苦的,但回頭望,過程都是幸福快樂的。」
比起排斥陰暗,不如一同去看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4會員
42內容數
詞,是精煉的情緒感受,很美。 藉由一篇篇的故事而非詞語注釋,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詞裡封存幾千年前的茶香餘事與愛恨情仇。 讀詞門檻並沒有想像中的高, 秉持著「相信自己讀詞的感受」,將詞中感受到的情感傳遞到每個人心中。 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是文學讀懂我的困境,點出我的盲點,同時擁抱我的脆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一陣子,我瘋狂問正在禪修的弟弟,我可以如何去愛人? 在上一段關係中,我發現自己一遇到對方的情緒、問題時,會先選擇逃跑。說好聽點是讓對方有時間消化,但這也常常成了曖昧失敗的原因,畢竟誰會喜歡不能吐露情緒的對象?直到我看了《愛的藝術》,它顛覆了我對「給予」的定義,在「愛自己」之後,教會我「如何去愛人」
多啦A夢回到 22 世紀之後,寫了一封信給大雄。這時的 22 世紀,人類為了搶奪資源,已經亂成了一團。看到多啦A夢信裡的話,感到十分震撼:「本來很排斥到大雄身邊,因為你成績不好又愛哭,碰到什麼事情就退縮,比起我身邊的科學家,你的確很愚鈍。但到了大雄身邊,才知道人類也可以有『不成功』的選擇。」
前一陣子,我瘋狂問正在禪修的弟弟,我可以如何去愛人? 在上一段關係中,我發現自己一遇到對方的情緒、問題時,會先選擇逃跑。說好聽點是讓對方有時間消化,但這也常常成了曖昧失敗的原因,畢竟誰會喜歡不能吐露情緒的對象?直到我看了《愛的藝術》,它顛覆了我對「給予」的定義,在「愛自己」之後,教會我「如何去愛人」
多啦A夢回到 22 世紀之後,寫了一封信給大雄。這時的 22 世紀,人類為了搶奪資源,已經亂成了一團。看到多啦A夢信裡的話,感到十分震撼:「本來很排斥到大雄身邊,因為你成績不好又愛哭,碰到什麼事情就退縮,比起我身邊的科學家,你的確很愚鈍。但到了大雄身邊,才知道人類也可以有『不成功』的選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課程講到幾種行爲心理學的技巧可以來降低拖延症,而此篇介紹遊戲化工作流程來掌控及時行樂猴,相對於理性決策者,及時行樂猴容易在我們大腦中獲勝,畢竟誰不喜歡立即性的滿足跟享樂。利用遊戲化Gamification來滿足及時行樂猴,使用電玩的一些上癮特性來套用到工作流程,一步一步引導大家完成工作。
Thumbnail
透過閱讀《理想的簡單生活》,我們發現拖延其實是一種臨時緩解壓力的方式。即將要做的事情通常會讓我們感到煩心與厭惡,因此拖延是一種逃避的反應。然而,有時候暫時的拖延可以讓我們釐清事情的順序,為接下來的工作做好準備。服從自己的節奏,也是過上舒心慢悠的生活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
透過大循環的天行健,與小循環的人體新陳代謝,看見向上連接周全、向下連結怠惰的道路,原來它們都羨慕著我們的生命,想透過生命活著,而我們可以選擇讓誰活著,或著活出自己。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課程講到幾種行爲心理學的技巧可以來降低拖延症,而此篇介紹遊戲化工作流程來掌控及時行樂猴,相對於理性決策者,及時行樂猴容易在我們大腦中獲勝,畢竟誰不喜歡立即性的滿足跟享樂。利用遊戲化Gamification來滿足及時行樂猴,使用電玩的一些上癮特性來套用到工作流程,一步一步引導大家完成工作。
Thumbnail
透過閱讀《理想的簡單生活》,我們發現拖延其實是一種臨時緩解壓力的方式。即將要做的事情通常會讓我們感到煩心與厭惡,因此拖延是一種逃避的反應。然而,有時候暫時的拖延可以讓我們釐清事情的順序,為接下來的工作做好準備。服從自己的節奏,也是過上舒心慢悠的生活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
透過大循環的天行健,與小循環的人體新陳代謝,看見向上連接周全、向下連結怠惰的道路,原來它們都羨慕著我們的生命,想透過生命活著,而我們可以選擇讓誰活著,或著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