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是君權主義嗎?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過去提起「君君、臣臣」這句話,不少人就批判孔子屬於君權主義;也就是說,孔子是主張君尊臣卑,君上臣下,純屬上下從屬的關係。
這個扭曲的解讀,是西漢董仲舒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目的就是要討好漢武帝。綱,就是帶領、主導。於是,就利用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這句話,替君權統治,名正言順。
到明清時期,更出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種愚忠思想。這已演變到君權至高的橫暴專制,剝奪臣下的人格尊嚴。但,這絕非孔子的意思!
孔子的思想以人為本,以仁為綱。以人為本者,乃尊重人格的平等;以仁為綱者,乃尊重人性的自由。這怎會有愚忠,甚至奴化的主張呢?
咱們再重新解讀孔子的原話: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顏淵11】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為政治國之道。孔子很簡單扼要地點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就是要正名實。前面的「君」是名,後面的「君」是實。簡而言之,有君之名,就必須要有君之實。同理,父父子子,亦如是,各盡其實,各盡其義。
問題來了,齊景公問為政治國之道,孔子答曰「君君臣臣」便得了,何故還要接著說「父父子子」呢?
講到父子,這就很鮮明地、很具體地點出親情的倫理關係;也就是說,君臣之道,正如父子的親情倫常啊!
《論語》有這樣一句話: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19】
魯定公問孔子,國君差使臣子,臣子事奉國君,該這樣吧?
孔子當時已意識到,君臣雖屬相對的地位,但要維繫彼此的關係,君使臣要以禮,那麼,臣事君才以忠。
這就很明顯,孔子並無強化國君的權威,亦不會漠視人臣的尊嚴。
最後,咱們回過頭來,看看齊景公聽了孔子的一語真言,有怎樣的感受。他說:
「您說得很有道理啊!要是君不盡君道,臣也不會盡臣道;父不盡父道,子也不會盡子道。即使是經濟強國,我還能夠以此而自豪嗎?」
一個政權,如果去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地步的話,還是一個強國嗎?
各位,批判孔子這句「君君臣臣」為君權主義、為奴化思想,你說冤不冤呢?
(寫於2021年9月4日於海外)
後話:如果能對春秋時代的「禮崩樂壞」有多些了解,這樣才容易理解為什麼孔子那麼重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常關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孔子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都受到大陸的學者所詬病(港臺兩地都有),指這是徹頭徹尾的愚民政策,只須跟從政令去做,毋須讓民眾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民初,有些衛道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乾脆把這句話重新斷句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成語,現時都解作愚蠢到極,完全是貶義。但,典故的原意,是非常正面積極的,它原是褒詞。 話說甯武子,是春秋時衛國的大夫,他生長在一個戰亂頻仍的年代,衛懿公好鶴誤國,北狄奪取衛國朝歌城,寧武子及家人隨逃難的人群一路東奔。後來衛文公在齊桓公的幫助下復國,並遷都楚丘,寧武子開始在君主身邊作官,並逐漸嶄露
    這則《論語》很受當代人、特別是大陸的學者所批評,他們認為父子互相為對方的過失而隱瞞,那豈不是包庇、徇私嗎?因而批評孔子不講法治精神。 大家不要忘記,孔子在離開魯國前,是位居大司寇的,用現代語來說,就是法政一把手;既然如此,孔子怎麼會不講法治精神呢? 要了解這則《論語》的精神,首先要釐清孔子這句話的來
    人有怨仇於你,該報?還是不報?要報的話,怎樣報?以德報怨?抑或以怨報怨呀? 咱們先看看孔子怎麼說。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36】 這裡很明顯的,孔子是不主張「以德報怨」,極其量,都只是「以德報德」。為啥不能以德報怨?想一想,人家對你有仇怨,你還用恩
    過去這二十年,大陸興起「國學潮」,配合視聽傳媒的推動,可謂「鹹魚翻生」,對於一個花果飄零於海外的香港人來說,始終都是好事。遺憾的是,簡簡單單的一本《論語》,只是平常心語,在大陸卻產生不少誤解、歪曲、詆毀、詬病、諷罵。其中的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至今都無法說出孔子當年的心裡話。 詆毀孔子這
    ⑬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25】(說即悅) 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取悅他卻很難。若以不正當的手法去取悅他,他是不會高興的。君子用人時,總能量材而用。 為小人做事難,但要取悅他卻很容易。即
    孔子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都受到大陸的學者所詬病(港臺兩地都有),指這是徹頭徹尾的愚民政策,只須跟從政令去做,毋須讓民眾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民初,有些衛道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乾脆把這句話重新斷句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成語,現時都解作愚蠢到極,完全是貶義。但,典故的原意,是非常正面積極的,它原是褒詞。 話說甯武子,是春秋時衛國的大夫,他生長在一個戰亂頻仍的年代,衛懿公好鶴誤國,北狄奪取衛國朝歌城,寧武子及家人隨逃難的人群一路東奔。後來衛文公在齊桓公的幫助下復國,並遷都楚丘,寧武子開始在君主身邊作官,並逐漸嶄露
    這則《論語》很受當代人、特別是大陸的學者所批評,他們認為父子互相為對方的過失而隱瞞,那豈不是包庇、徇私嗎?因而批評孔子不講法治精神。 大家不要忘記,孔子在離開魯國前,是位居大司寇的,用現代語來說,就是法政一把手;既然如此,孔子怎麼會不講法治精神呢? 要了解這則《論語》的精神,首先要釐清孔子這句話的來
    人有怨仇於你,該報?還是不報?要報的話,怎樣報?以德報怨?抑或以怨報怨呀? 咱們先看看孔子怎麼說。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36】 這裡很明顯的,孔子是不主張「以德報怨」,極其量,都只是「以德報德」。為啥不能以德報怨?想一想,人家對你有仇怨,你還用恩
    過去這二十年,大陸興起「國學潮」,配合視聽傳媒的推動,可謂「鹹魚翻生」,對於一個花果飄零於海外的香港人來說,始終都是好事。遺憾的是,簡簡單單的一本《論語》,只是平常心語,在大陸卻產生不少誤解、歪曲、詆毀、詬病、諷罵。其中的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至今都無法說出孔子當年的心裡話。 詆毀孔子這
    ⑬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25】(說即悅) 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取悅他卻很難。若以不正當的手法去取悅他,他是不會高興的。君子用人時,總能量材而用。 為小人做事難,但要取悅他卻很容易。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