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則《論語》很受當代人、特別是大陸的學者所批評,他們認為父子互相為對方的過失而隱瞞,那豈不是包庇、徇私嗎?因而批評孔子不講法治精神。
大家不要忘記,孔子在離開魯國前,是位居大司寇的,用現代語來說,就是法政一把手;既然如此,孔子怎麼會不講法治精神呢?
要了解這則《論語》的精神,首先要釐清孔子這句話的來龍去脈。(見子路18)
這是孔子回應葉公的話。當時孔子去到葉國,並沒有親自覲見葉公,而只派遣子路向葉公打個招呼。最初,葉公是不想與孔子見面,免得獻醜,自露其短。然而,若不與孔子會面,又恐怕遭天下人恥笑,不懂禮遇聖賢。最後,只有硬著頭皮,勉為其難接見孔子。但,會見孔子時,彼此的話題說些什麼呢?要怎樣讓孔子知道葉國是個「法治」之邦呢?苦思一宿,終於想出有個年輕人,他父親順手牽了人家的羊,這個年輕人竟然出來作證告發。如此一來,就可間接地導出民眾守法的精神。
但,孔子聽罷卻不以為然。孔子說在我們的鄉國,所謂「正直」,跟你們不大一樣。父親順手牽了人家的羊,像這種事兒,作子女的是不會主動告發父親的。同樣,子女犯下過失,作為父母的,也不會到處張揚。這樣父子相隱,都是天理親情在當中的自然流露啊!所以朱熹註此章謂:「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
大家想一想,法律的基礎在維護人性、在維護親情倫常,若親情一旦化為烏有、倫常一旦顛覆崩塌,說什麼「大義滅親」,那是政客的謊話,連自己的父母都可以告發,自己的親人都可以滅的話,如此冷酷無情無人性,在精神文明的地區,恐怕是極其罕見的。
哪些批評孔子不講法治精神的人,請問你會主動告發自己的父母嗎?你會「大義滅親」嗎?
(寫於2015年1月18日於海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有怨仇於你,該報?還是不報?要報的話,怎樣報?以德報怨?抑或以怨報怨呀? 咱們先看看孔子怎麼說。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36】 這裡很明顯的,孔子是不主張「以德報怨」,極其量,都只是「以德報德」。為啥不能以德報怨?想一想,人家對你有仇怨,你還用恩
過去這二十年,大陸興起「國學潮」,配合視聽傳媒的推動,可謂「鹹魚翻生」,對於一個花果飄零於海外的香港人來說,始終都是好事。遺憾的是,簡簡單單的一本《論語》,只是平常心語,在大陸卻產生不少誤解、歪曲、詆毀、詬病、諷罵。其中的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至今都無法說出孔子當年的心裡話。 詆毀孔子這
⑬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25】(說即悅) 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取悅他卻很難。若以不正當的手法去取悅他,他是不會高興的。君子用人時,總能量材而用。 為小人做事難,但要取悅他卻很容易。即
⑪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37】 孔子說:「君子總是胸懷寬廣,小人總是憂懼悲戚。」 君子之所以能坦蕩蕩,經常都能安詳舒泰,因為他整個人生的重點,都落在公義上,即使得,不以得為喜,就算失,不以失為憂,以致寵辱皆忘,隨時都有「求仁而得仁」的滿足。 小人之所以會長戚戚,因為他經常記掛的就是
⑨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23】 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目認同,小人盲目認同而不能和睦共處。」 和,即調和各種不同的意見而又不失自己獨立的人格。 同,就是不問曲直,盲目地認同對方,甚至對群體的賣身投靠。 君子能「和而不同」,即在尊重彼此都有人文理想、人格尊嚴、人道關愛、社會
⑦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14】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衆而不拉幫結派,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衆。」 周,指周到、周詳、周全,樣樣事情都會考慮周到,而對別人的處境、背景,以致對他的所作、所為、所想,都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於是,多一分感受,就多一分諒解;多一分諒解,就多一分尊重。如
人有怨仇於你,該報?還是不報?要報的話,怎樣報?以德報怨?抑或以怨報怨呀? 咱們先看看孔子怎麼說。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36】 這裡很明顯的,孔子是不主張「以德報怨」,極其量,都只是「以德報德」。為啥不能以德報怨?想一想,人家對你有仇怨,你還用恩
過去這二十年,大陸興起「國學潮」,配合視聽傳媒的推動,可謂「鹹魚翻生」,對於一個花果飄零於海外的香港人來說,始終都是好事。遺憾的是,簡簡單單的一本《論語》,只是平常心語,在大陸卻產生不少誤解、歪曲、詆毀、詬病、諷罵。其中的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至今都無法說出孔子當年的心裡話。 詆毀孔子這
⑬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25】(說即悅) 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取悅他卻很難。若以不正當的手法去取悅他,他是不會高興的。君子用人時,總能量材而用。 為小人做事難,但要取悅他卻很容易。即
⑪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37】 孔子說:「君子總是胸懷寬廣,小人總是憂懼悲戚。」 君子之所以能坦蕩蕩,經常都能安詳舒泰,因為他整個人生的重點,都落在公義上,即使得,不以得為喜,就算失,不以失為憂,以致寵辱皆忘,隨時都有「求仁而得仁」的滿足。 小人之所以會長戚戚,因為他經常記掛的就是
⑨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23】 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目認同,小人盲目認同而不能和睦共處。」 和,即調和各種不同的意見而又不失自己獨立的人格。 同,就是不問曲直,盲目地認同對方,甚至對群體的賣身投靠。 君子能「和而不同」,即在尊重彼此都有人文理想、人格尊嚴、人道關愛、社會
⑦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14】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衆而不拉幫結派,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衆。」 周,指周到、周詳、周全,樣樣事情都會考慮周到,而對別人的處境、背景,以致對他的所作、所為、所想,都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於是,多一分感受,就多一分諒解;多一分諒解,就多一分尊重。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眾所周知,『親親相隱』出自儒家。但『大義滅親』卻往往被認為是法家的主張。按法家不論親疏的義理,肯定也贊成『大義滅親』。但『大義滅親』也是儒家的主張,並且此一詞語出自儒家經典。  『親親相隱』從孔子的語錄中歸納而來。《論語》子路第十三篇記載了葉公與孔子的一段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第二)。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諂媚;見到該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按照舊時禮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國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國家的神祇,就是違禮。但到了孔子所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眾所周知,『親親相隱』出自儒家。但『大義滅親』卻往往被認為是法家的主張。按法家不論親疏的義理,肯定也贊成『大義滅親』。但『大義滅親』也是儒家的主張,並且此一詞語出自儒家經典。  『親親相隱』從孔子的語錄中歸納而來。《論語》子路第十三篇記載了葉公與孔子的一段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第二)。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諂媚;見到該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按照舊時禮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國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國家的神祇,就是違禮。但到了孔子所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