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無法「傳遞」出去的聲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誰的面前」第二節,鷲田清一談及「聲音的傳達」這件事。
「所謂『說話』,意思是某個人對著某個人、關於某件事、說了些什麼。在說話的場合,關於某件事的『某件事』與說了些什麼的『什麼』之間的差異,蘊含著許許多多的問題,不過這一點我們暫且不談。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話者和聽者之間的關係。說話的『某個人』與他說話對象的『某個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當作溝通的結構來進行一般性的分析。但是在現實中的對話裡,那『某個人』是誰,對雙方的『某個人』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是誰在跟我說話?那個人會不會跟我說話?這些話能不能傳到他那裡?那個人會不會聽進我的話?......對大多數人來說,恐怕沒有一天不爲這些事心煩的吧!那麼『某個人的聲音確實是對著我發出的』,這個感覺來自何處?」(頁八〇)
亦即,說了什麼具體的內容、說話的人跟我的關係、我說的話對方能否聽見、自己又是如何能夠(準確地)接收對方的話語......溝通,不外乎就是煩惱著這些事。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沙貓貓的貓與書與貓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99會員
218內容數
每月,小小會精選一定量的選書,直送到選書成員的信箱裡。有不好朋友好奇,除此之外,要如何可以讀得到這些選書呢?除了選書之外,有時沙貓貓也會想要跟大家聊聊關於選書、閱讀的種種。在網路時代,是否你感覺到自己的閱讀其實變得越來越侷限呢?由書店老闆親選每月各類不同新書,一舉突破閱讀同溫層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們不是經常感受到,進入衝突的關係之時,即便是沉默不語,也能被視線所傷嗎?
經過一段時間,我明白了自己對於卡麥隆《聆聽之路》裡的練習的抗拒。我想要多了解「聆聽」這件事情的多種面向,因此,讀起了《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鷲田清一的作品。基本上這是一本哲學書,將哲學放在社會學的現場,重新思考哲學的作用之書。我喜歡這本書探索話語、對象、場所這些要件,而對象+場所的構成,必然涉
以劇情來說,《Silent》的劇情並不特出:高中時的初戀因故分離,成人重逢之後又再迸出火花、高中情誼、三角戀情......等等這些純愛日劇常有的元素。但為何這樣不特出的劇情會受劇迷青睞?
動物擅於聆聽。我家的貓會辨識我的機車的聲音、腳步聲;他們也會聽得見細小的蚊蟲的聲音,侵入屋宇內的不尋常之聲:來自外部的、非日常生活的聲音,諸如煙火、鞭炮、鄰近家門口陌生人的談話聲、電鈴意味著外人要進入,皆會令他們警覺心升到最高。《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一書裡揭示,地表上已經「幾近」沒有「寂靜」之地,僅剩
「我必須專注聆聽,什麼也不管,只聆聽。[...] 我必須努力讓(心智)慢下來,才能聽到,真正聽到對方在說什麼。我希望能成為好的聆聽者,也努力成為。[...] 如果你不夠臨在,就無法準確記得。你的記憶變得有缺陷,不完全準確。」(頁一三七,《聆聽之路》) 當我試著想要回想起上次與朋友的相聚,對方到底說了
劫持談話是想要「展示」自己能做什麼,也就是說,向他人展示的渴望超越學習的渴望之時,我們就會劫持談話。
人們不是經常感受到,進入衝突的關係之時,即便是沉默不語,也能被視線所傷嗎?
經過一段時間,我明白了自己對於卡麥隆《聆聽之路》裡的練習的抗拒。我想要多了解「聆聽」這件事情的多種面向,因此,讀起了《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鷲田清一的作品。基本上這是一本哲學書,將哲學放在社會學的現場,重新思考哲學的作用之書。我喜歡這本書探索話語、對象、場所這些要件,而對象+場所的構成,必然涉
以劇情來說,《Silent》的劇情並不特出:高中時的初戀因故分離,成人重逢之後又再迸出火花、高中情誼、三角戀情......等等這些純愛日劇常有的元素。但為何這樣不特出的劇情會受劇迷青睞?
動物擅於聆聽。我家的貓會辨識我的機車的聲音、腳步聲;他們也會聽得見細小的蚊蟲的聲音,侵入屋宇內的不尋常之聲:來自外部的、非日常生活的聲音,諸如煙火、鞭炮、鄰近家門口陌生人的談話聲、電鈴意味著外人要進入,皆會令他們警覺心升到最高。《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一書裡揭示,地表上已經「幾近」沒有「寂靜」之地,僅剩
「我必須專注聆聽,什麼也不管,只聆聽。[...] 我必須努力讓(心智)慢下來,才能聽到,真正聽到對方在說什麼。我希望能成為好的聆聽者,也努力成為。[...] 如果你不夠臨在,就無法準確記得。你的記憶變得有缺陷,不完全準確。」(頁一三七,《聆聽之路》) 當我試著想要回想起上次與朋友的相聚,對方到底說了
劫持談話是想要「展示」自己能做什麼,也就是說,向他人展示的渴望超越學習的渴望之時,我們就會劫持談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幾天的講座,有一段我示範了不拿麥卻讓全場聽清楚我在說什麼,場地有多大,大家可以看看下圖: 那麼我有刻意放大音量,或是提高音高嗎? 並沒有,只是像跟旁人聊天的聲量而已。 這宛如魔術般的表演,有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聲音的亮響度,第二是聲調的起伏。 第一,聲音的亮響,決定在發聲者有無歌手共振
人們都說溝通很重要,但你曾經仔細思考過溝通為什麼重要嗎?   今天想分享一些我個人的經歷與整理。   在我剛出社會時,我還不懂溝通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溝通很重要。我在缺少了這項能力的情況下走了幾年,發現要做的事、想做的事都困難重重,其中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沒有人願意聽我的,周圍的人不理解我的痛苦..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我們在表達時,只能盡可能的做到掌握自己的表達,無論是文字、口語或是在溝通的歷程中。 但我們說出的話,對另一個人、另一群人,聽到的詮釋與解讀,可能會完全成了另一回事、另一種目的、另外的意圖。 你無法去掌握及控制那些出於你的表達,之後會形成什麼樣的發展,可能石沈大海、安靜無聲,卻也可能成為颶風、海嘯⋯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上次跟同事聊到一件很神秘的事。 關於我們在內心說話,聲音會是異性的聲音、自己的聲音還是無聲呢? 又或者,是否思考過⋯⋯ 回憶一件事的時候,是動態畫面?帶聲音嗎?還是靜態畫面?還是只有文字或感覺呢? 我個人是在內心說話沒有聲音,所以我常常聽到錄影中我的聲音時,感到很不好意思,因為竟然很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前言 從呱呱落地開始,聲音就伴隨著人,直到人亡氣熄,人死聲滅為止。活著,除非特殊狀況,我們常透過聲音與人溝通,表達情緒,說出心聲,聲音幾乎無時無刻伴隨著我們,可是我們卻往往忽略其存在,舉個例子好了,跟人打招呼:「嗨!」你有注意過此音是如何發出的嗎?它是重還是輕?它是快還是慢?它是大還是小?…你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幾天的講座,有一段我示範了不拿麥卻讓全場聽清楚我在說什麼,場地有多大,大家可以看看下圖: 那麼我有刻意放大音量,或是提高音高嗎? 並沒有,只是像跟旁人聊天的聲量而已。 這宛如魔術般的表演,有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聲音的亮響度,第二是聲調的起伏。 第一,聲音的亮響,決定在發聲者有無歌手共振
人們都說溝通很重要,但你曾經仔細思考過溝通為什麼重要嗎?   今天想分享一些我個人的經歷與整理。   在我剛出社會時,我還不懂溝通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溝通很重要。我在缺少了這項能力的情況下走了幾年,發現要做的事、想做的事都困難重重,其中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沒有人願意聽我的,周圍的人不理解我的痛苦..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我們在表達時,只能盡可能的做到掌握自己的表達,無論是文字、口語或是在溝通的歷程中。 但我們說出的話,對另一個人、另一群人,聽到的詮釋與解讀,可能會完全成了另一回事、另一種目的、另外的意圖。 你無法去掌握及控制那些出於你的表達,之後會形成什麼樣的發展,可能石沈大海、安靜無聲,卻也可能成為颶風、海嘯⋯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上次跟同事聊到一件很神秘的事。 關於我們在內心說話,聲音會是異性的聲音、自己的聲音還是無聲呢? 又或者,是否思考過⋯⋯ 回憶一件事的時候,是動態畫面?帶聲音嗎?還是靜態畫面?還是只有文字或感覺呢? 我個人是在內心說話沒有聲音,所以我常常聽到錄影中我的聲音時,感到很不好意思,因為竟然很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前言 從呱呱落地開始,聲音就伴隨著人,直到人亡氣熄,人死聲滅為止。活著,除非特殊狀況,我們常透過聲音與人溝通,表達情緒,說出心聲,聲音幾乎無時無刻伴隨著我們,可是我們卻往往忽略其存在,舉個例子好了,跟人打招呼:「嗨!」你有注意過此音是如何發出的嗎?它是重還是輕?它是快還是慢?它是大還是小?…你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