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對方,向你傾訴」

2023/01/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同頻率的聊天僅僅只被歸類為「說話」,屬於無效社交

聽人說話的難度

你是否時常感覺到對方和自己的對話不在同一個頻率上?你是否覺得無法在聊天中獲得有效益的正向回饋?所有人都遇過與自己頻率不合的人,也一定和他們有過幾場對話。可想而知,這樣的對話能從中獲得的價值應該寥寥無幾。
一場好的對話給人的感覺應屬一條細長的河流,溫和卻又綿延不絕。你一定也有在對話中獲得所謂正向回饋,當下的感覺應該會是個人價值感的提升、昇華。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究竟在哪裡?
我想除了最粗淺的「頻率」之外,最重要的是這段對話裡有沒有「靜聽者」的角色。想像你回憶中的兩段對話:一段是你訴說的很暢快、一段是對方不斷地打斷,你的感覺會如何?以前者的角度,不管你在訴說的過中情緒如何展現(開心、難過、憤怒、感傷),你在當下都擁有一個空間能夠盡情地表達,理由完全只有一個----在你的空間裡有一位「靜聽者」。
以後者的角度,當你在表達、抒發一件事情時,對方發表他的高見和看法,而你輸出語言的過程一直受阻。儘管對方建議的跡象全指向了他有在認真聆聽,意識有持續轉動,最終才打斷一段對話,但這是否相較於前者感覺起來沒那麼舒服?

做一位靜聽者

我們一定都有一種經驗:當別人和我們訴說觀點時,無論內心是贊同或想反駁,我們的心中都會立即出現一個答案。在對方不斷輸出的過程中,我們同時也在琢磨著我們的字句,並且等待適當的時機將我們心中所想回饋給對方。外顯的結果來看,或許這會是一段有效的對話,雙方進行了一段交流。然而,在我們琢磨字句的時間裡,其實對方講的話我們大概率聽不進去,因為我們當下在意的是該如何回饋,而非聽對方訴說。說得明白些,在我們的大腦飛速運轉的時候,別人的話我們只聽了一半。
身為人類,這無非是習慣於交流的我們常犯下的一項偏誤。
我們總認為能在最立即的當下給予正向回饋是出於對對方的尊重和禮貌,但仔細想來,會有這樣的舉動也只是我們想要從對方的反應看出我們的價值所在,為了讓對方察覺到我們創造出的正向回饋圈,也就是我們在尋找自我價值的過程。
講白了,就連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們也總在意著自己。
或許,你能夠在看了這一小段後,嘗試選擇做一位靜聽者。在對話的過程中靜靜的把對方把觀點說完,而非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分析自己的看法。

舒適的環境,由你創造

前面幾篇文章都有提過,人的需求除了自我實現、理想的層次,最重要的就是受人尊重的需求,也就是自重感。良性的對話與溝通,是建立在平等、互相理解的基礎上。說得難聽一些,倘若有一方總想搶著表達自己的觀點,兩人終究只是無法相交的平行線。那不是「對話」,只能算是「說話」。
要做一位靜聽者,其實只要做到一件基礎的事情,也就是----「同理」。亦即站在他人的角度看、聽、思考事情。為什麼說同理是一個基礎,因為所謂的換位思考是我們轉念就可以做到,但一般狀況下人不會勉強自己去做。
現在,請要求自己做一件事情,設想一個環境:今天你的伴侶下班回家,開始抱怨職場中的事情:上司多麽不人道、同事多麽不近人情、環境多麽嚴苛。你覺得你的伴侶想要聽什麼?
你不會不知道。
是的,另一半想要聽你和他一起咒罵他的職場環境,也想要你安撫他的情緒。就是這麼單純的一件事情,但你卻選擇在對方抱怨時,腦中分析著自己的答案,你等待著一個適當的時機要把觀點說出來,認為這樣能顯示自己有在認真傾聽,同時也很理性。於是,紛爭開始了。
在情緒高點的當下,不會有人想要聽你分析狀況,人往往會優先在意自己的情緒是否得到適當的抒發。就是這樣一個生活中的小例子,簡單又常見,我們就能看出來紛爭的源頭。在當下,如果你選擇做一位靜聽者,或許事情也不會往壞的方向發展。
相信作為一個人,我們的本意都不會是讓別人在談話空間裡不舒服。嘗試做一位靜聽者,除了創造最舒適的回饋圈,也能維護雙方關係的和諧。

聯絡我

如果你願意跟我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願意找我聊聊你的狀況
如果你想改變現狀
如果你有話想對我說
歡迎預約諮詢
這是我的信箱:linna892000@gmail.co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凌娜
凌娜
致力提供人際、兩性關係、自我的價值 「成為後現代人類的光」 我或許不能完整幫助到你,但你可能因此變得更好 你的微小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極大動力 👏點擊IG觀看最精華圖文👏 信箱:[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