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在有紅綠燈與斑馬線的十字路口,仍然走上天橋的理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這本書把選擇職涯比喻成過十字路口,而我選出來的這五個引言,是我自己對於這本書的反思,每一個引言都是互相承接的。我很喜歡這本書,內容也是寫寫改改,卻依然超出我預想的字數。我將直接用我自己的反思作為標題,來說明我挑出來的這五個引言的意思。當然,必須要先說的是,我不是作者,我無法確定這是不是作者的意思,單純分享一下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自己的反思。


「需要工作的人很多,但喜歡自己工作的人卻不多。」

安靜離職與安靜保留,或許本來就是不能避免的問題!

每每提到「安靜離職」或「安靜保留」這個議題,對於到底是勞方的問題或是是資方的問題總是各持所見,本書中提到的工作本質,或許就給了這個議題一個解釋:由於工作是老闆把員工的時間買下來,讓各式各樣的人,收拾了自己原本有稜有角的樣貌,把自己容入一個方方正正的職位當中,也因此很難有人會喜歡或者百分之百認同一間公司,甚至就算在工作中沒有目標也沒有關係,因為在工作中,老闆會把自己的目標加在員工身上。

因為公司用薪水把員工的時間買下來,員工並不會因為這個月比較努力就給比較多錢,也不會因為這個月比較偷懶就少給錢。在工作中偷懶,雖然會被說成薪水小偷,但卻也會不自禁的竊喜,同時,若是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也無法提早離開,相反地,會被要求做其他額外的工作,導致努力提高自己效率的人,常常要到等到某天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已經多到就算加班加點、不論怎麼想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也無法完成的程度,才身心俱疲的才以離職或者安靜離職的方式收場,書中作者就分享自己在熱愛的工作做了7年之後崩潰離職,卻不禁因為離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難過,耗費整整一年才慢慢振作起來的經驗。

或許選擇「安靜離職」與「安靜保留」的人也有許多人曾經有過類似的心態或經歷,然後才做了這個決定吧。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人生不是考試,工作生涯也沒有出題範圍,出發之前,誰敢說自己百分之百準備好了?」

人生有時候是需要一些衝動的!

這句引言承接著上一句:如果不想要把自己塞進工作的框架中,那要做什麼樣的改變才能讓活出自己的樣貌!人往往總是想著準備好了才踏出第一步,也因此「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是許多勵志書籍中非常頻繁出現的。

這句引言直接點出:如果事事都要準備好了才行動,那其實永遠不會有準備好的那一天,這個引言補充說明這句話:機會來了,如果總是用自己還沒準備好的藉口而讓機會白白溜走,那準備也沒有用,而是準備之餘,要在機會來的時候,有衝動出手去抓住機會。

本書中,作者提到自己為什麼會成為自由工作者的原因契機,裡面他也提到很多人對於要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時候的種種顧慮,其中一個便是說要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前,是不是要做什麼樣的準備,而作者用這句話回答這個問題:準備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認為自己不得不衝動,不管是否已經準備好,那就去抓那個機會吧!


「人生有幾次,挑戰自己憑自己的能力,不依靠公司,在市場上存活下來的機會。」

衝動過後,是否有勇氣承擔?

上一個引言說到除了要準備自己之外,還需要一些衝動,但衝動過後,自己是否有勇氣能夠承擔這份衝動?這也是許多人所擔憂的,如果衝動過後,為自己的衝動感到後悔而退縮,那是否一切就回到原點了?我自己在這本書中看到的解答是:與其解答是否還應該衝動,或許更該問的是:除了有出於衝動所做出的決定,更要問自己是否有勇氣承擔衝動過後該面臨的一切。

或許有人會說,那不要衝動不就好了嗎?待在自己舒適圈不好嗎?本書中把選擇職涯比喻成來到一個有紅綠燈、有斑馬線,同時有天橋的大十字路口,大多數人會選擇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等綠燈亮起時,在紅燈亮起前,從斑馬線走過去。

但就算有紅綠燈與斑馬線,也知道從斑馬線走過去,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但還是會有些人選擇走上天橋,這些人或許是因為想要以最舒服的速度走過這個十字路口,也或許只是單純不想理會紅綠燈加在自己身上的限制,也有可能只是單純想練練自己的腿力,看看自己是否能走上天橋的最上一層的階梯,但不管是什麼樣的的原因,走上天橋總是要耗費更多的體力,從第一層階梯走到最後一層的階梯之間,如果沒有勇氣,隨時可能回頭放棄走上天橋,這也不是什麼錯事,也無關成功失敗,只是選擇不同而已。


「比起死亡,失業對生命的否定更為強烈。」

衝動過後要承擔的東西是什麼?

上一句的引言,衝動過後,需要有勇氣承擔,但要承擔的到底是什麼呢?這一局引言,進一步說衝動過後要承擔的是什麼?

我之前寫過的一篇關於自我介紹的文章,大多數人的身分認同是以『工作』作為招牌的,不管是向別人做自我介紹,或是在認識新朋友的時候,問完名字,感覺不問個工作就無法繼續話題一樣。沒有正職工作,在在某種程度上,比死亡還要可怕,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他人與自己對於自我價值的否定。

雖然這本書是2019年出版的,許多情況和現在有些不同,但不可否認,目前社會主流價值依然比較認可找個穩定的工作,把所有想做,但在工作時來不及做或者不能做到的事情放到退休之後,甚至以此做為工作時疲累卻仍要繼續前進的動力。

以接案維生,不做正職的工作,對於多數的社會大眾來說,還是會有一些疑惑的。作者也用自己的經驗說到在剛開始接案之後,最難解釋的其實是作為自由接案人員,為什麼一直都待在家裡不用工作?這個問題除了要對其他人解釋,也要向自己解釋,甚至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會因為你沒有一份工作,而不知道要怎麼介紹你,家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對別人解釋為什麼你不去工作。作為接案人員,總免不了要承擔社會加在自己身上的『家裡蹲』、『不穩定』等的標籤,雖然現在的社會職場形式多元,加上疫情的影響,對於自由工作者或者從事不那麼固定型態工作的人有比較多的寬容,但說出自己沒有正職的工作之後,通常也免不了再多解釋幾句。


「只要鼓起勇氣去行動,即使結果是悲劇,這種失敗與成功也沒什麼不同。」

如果承擔失敗會怎麼樣?

最後一句引言,我覺得是整本書的結論,承接著之前幾句引言所一直討論著的內容:面對工作職場可能面臨的不公平,與其選擇「安靜離職」或者「安靜保留」,是否有那個勇氣衝動一次,衝動之後,有沒有那個自信承接衝動之後所面臨的挑戰?衝動之後要面臨的挑戰又有哪些?最後則解答:那如果嘗試過後仍然失敗那怎麼辦?作者給出的答案是:不做永遠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做了卻失敗了,至少曾經嘗試過。

這句話聽起來很雞湯,或者很阿Q,但卻不是完全的安慰,單純陳述一個事實:如果不做,沒有人會指責,也沒有人有資格指責,自己也可以不在乎,但如果今天不做這件事情,會讓自己念念不忘,那就衝動一次也無妨,因為就算失敗了,也不會是毫無收穫。

總結

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以十字路口做比喻,有些人選擇跟隨人群,看著紅綠燈過斑馬線,有些人選擇走上天橋,用自己步調走過路口,也有些人走上天橋之後,走了一半卻後悔了,選擇回到天橋下,看紅綠燈和斑馬線過路口。

在天橋下的人或許會羨慕天橋上的人的優雅與悠閒的步伐,天橋上的人也可能會羨慕天橋下的人不用爬那長長的樓梯,以及堅定往前邁進的步伐,可以氣定神閒的安穩走過路口。就算是曾經走上天橋,但後悔之後回到天橋下,那又何妨?天橋上的風景總會與橋下不同,沒有優劣,只是選擇不同罷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awen
42會員
78內容數
這裡可能會聊聊教育議題 也可能會聊聊最近我蒐集到的故事 也可能會聊聊最近看到的書、電影或戲劇 不管是什麼主題,歡迎大家一起聊天討論!
Yawen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前陣子和朋友合辦了一場小型文史活動,我們希望這是一場「歷史對話」的文史活動,但最後參與者繳出的作品都是「導覽稿」,也因此讓我反思: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如果未來還要辦,我能夠有什麼改進的方向。 這不會是我最後一次犯這個錯,甚至不確定我這次的反思是否正確,但這是我自己的結論,也希望能聽聽大家的想法!
Thumbnail
2025/04/28
前陣子和朋友合辦了一場小型文史活動,我們希望這是一場「歷史對話」的文史活動,但最後參與者繳出的作品都是「導覽稿」,也因此讓我反思: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如果未來還要辦,我能夠有什麼改進的方向。 這不會是我最後一次犯這個錯,甚至不確定我這次的反思是否正確,但這是我自己的結論,也希望能聽聽大家的想法!
Thumbnail
2023/11/07
最近看了一本書《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 這幾年,書局中的暢銷書,似乎主軸已經從「用最少時間做最多事情」漸漸轉變到「休息室最重要的財富」,這中間的思考轉折點在哪裡?對於生活的反思有在哪裡?
Thumbnail
2023/11/07
最近看了一本書《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 這幾年,書局中的暢銷書,似乎主軸已經從「用最少時間做最多事情」漸漸轉變到「休息室最重要的財富」,這中間的思考轉折點在哪裡?對於生活的反思有在哪裡?
Thumbnail
2023/08/25
第一篇文摘,字數比預期的還多了一點。 摘錄來自方格子作者Jonny Lo的作品:「5個改變人生的重新思考的練習」中提到的一句話『缺乏衝突不等於和諧,而是漠不關心。』 看到這一句話,第一個想到的是我自己工作上的經驗,所以,分享了自己工作上的兩個故事,然後再來討論自己對這句話的反思與想法。
Thumbnail
2023/08/25
第一篇文摘,字數比預期的還多了一點。 摘錄來自方格子作者Jonny Lo的作品:「5個改變人生的重新思考的練習」中提到的一句話『缺乏衝突不等於和諧,而是漠不關心。』 看到這一句話,第一個想到的是我自己工作上的經驗,所以,分享了自己工作上的兩個故事,然後再來討論自己對這句話的反思與想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光是書名就是無比寫實的一句職場註解。在經歷無數個負責關辦公室電燈及冷氣的夜晚後,想必許多人最終都拖著疲憊的步伐及帶著渙散的眼神,在某個忍無可忍的平日,送出那張代表「我不玩了」的離職申請單。
Thumbnail
《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光是書名就是無比寫實的一句職場註解。在經歷無數個負責關辦公室電燈及冷氣的夜晚後,想必許多人最終都拖著疲憊的步伐及帶著渙散的眼神,在某個忍無可忍的平日,送出那張代表「我不玩了」的離職申請單。
Thumbnail
某一天發現自己的生活已經沒有太多規劃,總是在時間的催促下,努力趕上變化,回頭看,這段日子忙忙碌碌,卻依然在原地踏步。其實我們的人生真的不必為了別人的滿意而犧牲,心態放穩、放平,好的生活需要你慢下來累積。 用走的,你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地抵達終點。 收拾好心情,準備好狀態,挑戰正要開始! #為甚麼要離開
Thumbnail
某一天發現自己的生活已經沒有太多規劃,總是在時間的催促下,努力趕上變化,回頭看,這段日子忙忙碌碌,卻依然在原地踏步。其實我們的人生真的不必為了別人的滿意而犧牲,心態放穩、放平,好的生活需要你慢下來累積。 用走的,你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地抵達終點。 收拾好心情,準備好狀態,挑戰正要開始! #為甚麼要離開
Thumbnail
本書作者趙熏熙,是一位擁有15年職場經驗的韓國上班族,他曾離職多次,待過多種不同生態的公司,至今仍然是隸屬某間公司的上班族。他完全了解上班族常常會有「不想去上班、好想辭職」的心情,但他也想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大家,離職真的不見得比較幸福快樂,對於未曾見過的新環境保持著憧憬也不過只是一廂情願。
Thumbnail
本書作者趙熏熙,是一位擁有15年職場經驗的韓國上班族,他曾離職多次,待過多種不同生態的公司,至今仍然是隸屬某間公司的上班族。他完全了解上班族常常會有「不想去上班、好想辭職」的心情,但他也想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大家,離職真的不見得比較幸福快樂,對於未曾見過的新環境保持著憧憬也不過只是一廂情願。
Thumbnail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這本書把選擇職涯比喻成過十字路口,在一個有紅綠燈與斑馬線的超大十字路口,走斑馬線是最直接的方式,那在這種情況為什麼還有人選擇走上天橋呢?
Thumbnail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這本書把選擇職涯比喻成過十字路口,在一個有紅綠燈與斑馬線的超大十字路口,走斑馬線是最直接的方式,那在這種情況為什麼還有人選擇走上天橋呢?
Thumbnail
當工作壓力累積到臨界點,總讓人一秒萌生離職念頭,不同就職時間長短,心態也會有所不同。不知道大家沒有發現? 我們簡單把就職時間分為短期(一年內)與長期(一年以上)來看。 可以把短期視為走馬看花或是適應期,找尋新出路、嘗試多元化的職業也不算是件壞事。 重要的一件事:尋找我的志向 離職後你可以……
Thumbnail
當工作壓力累積到臨界點,總讓人一秒萌生離職念頭,不同就職時間長短,心態也會有所不同。不知道大家沒有發現? 我們簡單把就職時間分為短期(一年內)與長期(一年以上)來看。 可以把短期視為走馬看花或是適應期,找尋新出路、嘗試多元化的職業也不算是件壞事。 重要的一件事:尋找我的志向 離職後你可以……
Thumbnail
📷📷​ 我一直都覺得感情跟工作的性質很相近 好的感情與工作會讓你看見自己的閃光點與成就感 反之不好的感情與工作只會讓你越加地自卑渺小 越發地找不到原本閃耀光芒的自己 我深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與特質 不該讓生活中的爛人與爛事影響自己太久 畢竟漫長的人生路中快樂開心是最重要的!! 📷📷​
Thumbnail
📷📷​ 我一直都覺得感情跟工作的性質很相近 好的感情與工作會讓你看見自己的閃光點與成就感 反之不好的感情與工作只會讓你越加地自卑渺小 越發地找不到原本閃耀光芒的自己 我深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與特質 不該讓生活中的爛人與爛事影響自己太久 畢竟漫長的人生路中快樂開心是最重要的!! 📷📷​
Thumbnail
呈上文,沒錯,我改標題了~ 想看重點可以拉到最下面,我有總結,中間的文章只是在分享我目前的經歷 正文 舒適圈是一種很恐怖的狀態,他會把你拘束在某一個看似可以一直恆定下去的地方,但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 唯一不會變化的只有變化本身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意外的到來,也不知道,公司什麼時候倒,更不知道在你什
Thumbnail
呈上文,沒錯,我改標題了~ 想看重點可以拉到最下面,我有總結,中間的文章只是在分享我目前的經歷 正文 舒適圈是一種很恐怖的狀態,他會把你拘束在某一個看似可以一直恆定下去的地方,但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 唯一不會變化的只有變化本身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意外的到來,也不知道,公司什麼時候倒,更不知道在你什
Thumbnail
跳脫平日習慣的上下班路徑,意外駛進不熟悉的山路,體驗了一場驚心動魄,同樣的場景套用在職場上,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人少的地方你敢去嗎?紅海與藍海都沒有錯,離開習慣的舒適圈到底是冒險還是機會?聽信別人的建議走還是憑自己的直覺走?一段山路給我的體悟充滿著緊張與豁然。
Thumbnail
跳脫平日習慣的上下班路徑,意外駛進不熟悉的山路,體驗了一場驚心動魄,同樣的場景套用在職場上,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人少的地方你敢去嗎?紅海與藍海都沒有錯,離開習慣的舒適圈到底是冒險還是機會?聽信別人的建議走還是憑自己的直覺走?一段山路給我的體悟充滿著緊張與豁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