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心得│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光是書名就是無比寫實的一句職場註解。在經歷無數個負責關辦公室電燈及冷氣的夜晚後,想必許多人最終都拖著疲憊的步伐及帶著渙散的眼神,在某個忍無可忍的平日,送出那張代表「我不玩了」的離職申請單。個人社群媒體上,也不時看到加班加個沒日沒夜的臉友玩笑道,買了這本書後,還真想把它直接放在辦公桌上最明顯的地方,有意無意「明示」主管及組員,再這樣操下去真的就是time to say goodbye。

人人都說職場如戰場,明劍亮晃晃,暗箭也難防,刀光劍影來回在每場會議與滑不到底的email信件串中,不管怎樣總得時時刻刻繃緊神經,打起精神對外向客戶笑言軟語,對內安撫主管老闆,同時抱持感恩戴德的心跟供應商祈求多一點的幫助。要如何在職場上好好生存,打怪升等,而不是自己一直掉血,最後game over重啟賽局,是門大學問。《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可說是作者威廉血汗眼淚的結晶,總結他走跳職場十餘年的人生經驗,用54則自身故事道破職場應對精髓,讓你不管在「找工作、新鮮人入職場、工作中的心態、瀟灑揮手道別、選擇下一段職涯」5大階段中,都能獲得當頭棒喝般的啟發。

找工作:追求遠大夢想不如追求階段性目標,能累積實力才是王道

光是從找工作伊始就開始迷茫,這可怎麼辦呢?作者建議,工作盡可能圍繞興趣出發,做一件再辛苦自己都甘願的任務,品嘗何謂成就感及成長的滋味。專業的培養都需要時間,找到方向才是職涯的首要目標。剛上路的新手,與其將心思放在虛無飄渺的遠方,更建議腳踏實地,在每段職涯的開始便先設定好預期成就,完成階段性目標,逐步累積能量與實力,這才是邁向夢想最實際的道路。過程中,挫折與憤懣難免,但要記得,若能把爛工作也做好,就是本事的展現。

另外,好機會縱然珍貴,但也需評估自身現有能力是否能承擔。對的人在不對的時間相遇,結局也終是互相道別,職位也是如此。「我好像太早來了。」是作者在進入自己夢想的公司後,卻發現無法跟上公司要求而被迫離職時,與主管最後面談,主管詢問作者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作者給出的回答。這段經歷加上往後隨著作者資歷及能力漸長而獲得其他挖角機會,讓作者語重心長提醒,有時碰上好機會,其實不一定要立即伸手抓取。寧可不強求,保留與對方看對眼的緣分,等自己心理素質及專業能力都備齊後,再來挑戰也不遲。

新鮮人生存法則:要學會求援、求穩、求典範

許多人進入職場,或許求好心切,或許拿不準可以求援的標準,怕自己開口會造成別人的麻煩或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廢,所以悶著頭自己苦力蠻幹,消耗無數時間心神,成果若OK便安全下莊,但若出包那就需要大家緊急救火,天崩地裂。所以作者強調,求援不是偷懶,要學會善用資源讓關關難過關關過。職場做事原則是,先求穩,再求好。能把一件事做好10次、20次不夠,能做100次都不出大錯才是實力。若非得自己處理不擅長的事情,則至少力求達標,可透過例如把不擅長的工作項目拆分成細小的流水帳,降低處理它的心理壓力。

另外,作者提醒,有時候太快獨當一面,可能意味即將進入停滯期。有些公司環境給得了空間,卻給不了成長,這是因為職場上缺乏一個值得追隨、學習的典範監督。這讓你在業務執行上,乍看之下好像無人看守瘋狂得分,但無人指導的自由,只是讓你發揮既有所知,做不好時沒有人能立刻點出缺失,就算成功完成任務,也沒有個教練能跟自己討論如何精益求精。若想當個格局大的人,即便是在業界龍頭公司,也不要安逸於眼前職場給予的條件。找尋典範追隨,讓自己不要被停滯期綁住,消耗心力,才能不斷進步。

職場之我要活下去:與人為善保平安,解決問題為上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我更偏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就會有權力利害關係。想在職場上保平安,與人為善是首要功課。作者提醒,釋出善意,讓每個人都樂於與你共事是非常重要的職場能力。尤其對上司,有如婆媳關係,處不來對自己毫無好處,假若有想在公司持續待下去的動力,學習對不合理的事情妥協,輸了局面但贏得信任會是你的收穫。而說到信任,作者也強調職場上絕不能輕忽承諾,別人的時間更是時間。時間管理失當是最常見的信用缺口,請謹記不要食言而讓自己被大家心裡的小本本畫上一個叉叉。

當然,職場上人際糾葛,大多是來自業務執行上的是是非非。職場上的是非對錯已太多,雖然當下怒火中燒,但請說服自己職場上誰對誰錯並不重要,公平正義先放一旁,能以大局為重、好好解決問題才是實力展現。另外,面對原本不擅長的事情,若能好好完成,就是一次自己能力的成功開發。作者云,有本事擔起公司交付的職責,無關喜好都能處理得游刃有餘,那便是過人之人。

沒有不委屈的工作,工作也必定遭遇委屈。但若是太委屈,作者提醒,工作不是唯一,不是接受超時超量的工作就是敬業的表現。人是血肉之軀,不是機器,壞了可沒那麼容易修復。更糟的是,看看那些過勞死的新聞,那會是來生再見的悲劇。

離職轉身:帶著清空的心與感謝,瀟灑走一回

到底什麼時候該選擇從一個職場上撤退呢?作者認為,一個對自我職涯抱有理想的人,通常不怕辛苦,只怕虛度光陰,因此當發現自己待在公司空有耗損,沒有成長時,就是該告別的時刻。我們在抵達理想前,有時迷途繞了遠路是難免的事,只要冷靜以對,回頭想想每份工作是否都有完成自己擬定的階段性任務,那麼離職就是功成身退。

當走到離職這步,代表一個人覺得,他對工作所投注的心力可能沒有收到等比的回饋(無論是心靈面或是物質面)。遺憾也好,不甘心也罷,我非常喜歡作者給的忠告:「清空座位時,請務必連心一起。從決定離職的那一刻起,接下來你所做的努力都要跟更好的未來有關,怨懟與憎恨是變相的留戀。」最後的溫柔是手放開,請對自己溫柔一點,無論過往有多少不平,都請帶著學習到的東西,感恩看待,揮別過去,放眼未來,繼續為自己好好努力。

迎向未來:興趣會是轉換跑道的一盞明燈

職涯就像是一次又一次的輪迴,現今已經很少人能在第一份工作就一往情深,從一而終。在追求職涯的過程中,面臨工作瓶頸或是想轉換跑道,都是很常見的轉職思考。作者提醒,平時千萬別因為工作忙碌就犧牲興趣,因為興趣可能會是你轉行的一條活路。想讓職涯轉個彎時,從興趣延伸的工作著手,或許能讓你越做越上手,進而確立新的職涯方向,也不再成為最後下班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喬安小室
93會員
95內容數
🌏 小小的國家與島嶼 💼 微型事業與職涯議題
喬安小室的其他內容
2024/09/08
本書指出,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是評估一個職場是否健康的重要關鍵。同事間負面的互動關係,淺則破壞我們原先對人的安全感與信任感,損害工作績效與創造力;重則斲傷我們對自我天分、能力和理性的認知。作者因此綜整出8種「棘手同事」的原型,希望幫助人們在職場上識別這些人群,採取相應的互動策略,建立人際關係上的韌性。
Thumbnail
2024/09/08
本書指出,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是評估一個職場是否健康的重要關鍵。同事間負面的互動關係,淺則破壞我們原先對人的安全感與信任感,損害工作績效與創造力;重則斲傷我們對自我天分、能力和理性的認知。作者因此綜整出8種「棘手同事」的原型,希望幫助人們在職場上識別這些人群,採取相應的互動策略,建立人際關係上的韌性。
Thumbnail
2024/02/24
陳嫦芬教授是金融界叱吒風雲的投行女王。近年來轉向教育界,致力將畢身職場經歷,傳授給莘莘學子,期待精進年輕世代的「職場素養」,透過本書剖析職場素養、溝通能力、心緒智能、專業形象及人文素養等5大職場面向,細膩梳理職場日常隱而不現的「軟實力」,讓大家都能以更韌性、專業的態度,面對變化萬千的職場生涯。
Thumbnail
2024/02/24
陳嫦芬教授是金融界叱吒風雲的投行女王。近年來轉向教育界,致力將畢身職場經歷,傳授給莘莘學子,期待精進年輕世代的「職場素養」,透過本書剖析職場素養、溝通能力、心緒智能、專業形象及人文素養等5大職場面向,細膩梳理職場日常隱而不現的「軟實力」,讓大家都能以更韌性、專業的態度,面對變化萬千的職場生涯。
Thumbnail
2024/02/11
《逆思維》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不到30歲即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本書揭示「重新思考」的核心精神,從個體、人際、集體三個層面,鼓勵人們抱持自信的謙遜,面對既存現實或問題時,以懷疑、好奇的心情去探其根本,傾聽異議,方能促進理解與思維的新陳代謝。
Thumbnail
2024/02/11
《逆思維》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不到30歲即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本書揭示「重新思考」的核心精神,從個體、人際、集體三個層面,鼓勵人們抱持自信的謙遜,面對既存現實或問題時,以懷疑、好奇的心情去探其根本,傾聽異議,方能促進理解與思維的新陳代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本書推薦給: >想要換工作但仍在猶豫不決 >覺得自己不適合現在的工作 >初入職場或是即將進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
Thumbnail
這本書推薦給: >想要換工作但仍在猶豫不決 >覺得自己不適合現在的工作 >初入職場或是即將進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
Thumbnail
《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光是書名就是無比寫實的一句職場註解。在經歷無數個負責關辦公室電燈及冷氣的夜晚後,想必許多人最終都拖著疲憊的步伐及帶著渙散的眼神,在某個忍無可忍的平日,送出那張代表「我不玩了」的離職申請單。
Thumbnail
《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光是書名就是無比寫實的一句職場註解。在經歷無數個負責關辦公室電燈及冷氣的夜晚後,想必許多人最終都拖著疲憊的步伐及帶著渙散的眼神,在某個忍無可忍的平日,送出那張代表「我不玩了」的離職申請單。
Thumbnail
某一天發現自己的生活已經沒有太多規劃,總是在時間的催促下,努力趕上變化,回頭看,這段日子忙忙碌碌,卻依然在原地踏步。其實我們的人生真的不必為了別人的滿意而犧牲,心態放穩、放平,好的生活需要你慢下來累積。 用走的,你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地抵達終點。 收拾好心情,準備好狀態,挑戰正要開始! #為甚麼要離開
Thumbnail
某一天發現自己的生活已經沒有太多規劃,總是在時間的催促下,努力趕上變化,回頭看,這段日子忙忙碌碌,卻依然在原地踏步。其實我們的人生真的不必為了別人的滿意而犧牲,心態放穩、放平,好的生活需要你慢下來累積。 用走的,你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地抵達終點。 收拾好心情,準備好狀態,挑戰正要開始! #為甚麼要離開
Thumbnail
越是接近年關,你的離職是否也隨之蠢蠢欲動了呢? 根據統計,農曆春節後是離職高峰期,許多有職場異動念頭的人,都會等領完年終獎金後再遞出辭呈。 現在的職場生態已不是過去一家企業就能從一而終的狀態,離職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事。無論你對現況滿足與否,比起何時該離職、該不該離職,更要做好的,是隨時都可以離職的
Thumbnail
越是接近年關,你的離職是否也隨之蠢蠢欲動了呢? 根據統計,農曆春節後是離職高峰期,許多有職場異動念頭的人,都會等領完年終獎金後再遞出辭呈。 現在的職場生態已不是過去一家企業就能從一而終的狀態,離職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事。無論你對現況滿足與否,比起何時該離職、該不該離職,更要做好的,是隨時都可以離職的
Thumbnail
離職這件事總是缺乏判斷標準,要嘛是衝定性離職,要嘛是猶豫再三確不敢辭,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衡量是否該離職,或是某些訊號顯示我們應該走人了呢?這篇文章就針對「離職」給你一個全方位的攻略
Thumbnail
離職這件事總是缺乏判斷標準,要嘛是衝定性離職,要嘛是猶豫再三確不敢辭,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衡量是否該離職,或是某些訊號顯示我們應該走人了呢?這篇文章就針對「離職」給你一個全方位的攻略
Thumbnail
當工作壓力累積到臨界點,總讓人一秒萌生離職念頭,不同就職時間長短,心態也會有所不同。不知道大家沒有發現? 我們簡單把就職時間分為短期(一年內)與長期(一年以上)來看。 可以把短期視為走馬看花或是適應期,找尋新出路、嘗試多元化的職業也不算是件壞事。 重要的一件事:尋找我的志向 離職後你可以……
Thumbnail
當工作壓力累積到臨界點,總讓人一秒萌生離職念頭,不同就職時間長短,心態也會有所不同。不知道大家沒有發現? 我們簡單把就職時間分為短期(一年內)與長期(一年以上)來看。 可以把短期視為走馬看花或是適應期,找尋新出路、嘗試多元化的職業也不算是件壞事。 重要的一件事:尋找我的志向 離職後你可以……
Thumbnail
職場不同於學校,知心朋友甚少,競合關係居多,每個人進公司的目的與想法各自迥異,不必過分期待對方對你友善。幸運的,上班打卡談笑風生,下班打卡各自生活。
Thumbnail
職場不同於學校,知心朋友甚少,競合關係居多,每個人進公司的目的與想法各自迥異,不必過分期待對方對你友善。幸運的,上班打卡談笑風生,下班打卡各自生活。
Thumbnail
有人離職了耶~! 最近陸續收到同事離職的消息, 離職的人數也已經不是雙手數的完了, 當公司還在不斷的大內宣時, 在內部的我們,看到了人心惶惶的一幕, 傳統的職場觀念,撐下去才是一種好的工作態度, 也正如多數職場生存的指導一樣, 是你要適應公司,誰付錢就該聽誰的, 工作不就是餬口飯吃嗎? 離開這裡,下
Thumbnail
有人離職了耶~! 最近陸續收到同事離職的消息, 離職的人數也已經不是雙手數的完了, 當公司還在不斷的大內宣時, 在內部的我們,看到了人心惶惶的一幕, 傳統的職場觀念,撐下去才是一種好的工作態度, 也正如多數職場生存的指導一樣, 是你要適應公司,誰付錢就該聽誰的, 工作不就是餬口飯吃嗎? 離開這裡,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