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讓自己「飽讀詩書」,我認為多讀書最大的益處與目的,是讓自己擁有釋懷的能力與智慧。
泰戈爾說:「當你在夜晚因看不見太陽而哭泣,你的眼淚會使你看不見滿天繁星」
學生不把讀書當一回事,是因為臺灣的教育始終沒有讓學生看到受教育的目的。什麼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罰站在習慣的教室裡嗎?
人不怕平凡,只要做好了平凡事,一生不平凡。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大學母校位於花蓮壽豐鄉,一貫秉持著「地方有需要,大學就在哪裡」的宗旨。我很喜歡教授們在執行專案之前,總是時不時提點著這句話,讓我們要將思考回到地方的需求去探索、去深耕、去看見其實複雜的社會問題,有時候只需要很簡單的技巧或是機制就可以化解。
那些我們解不開的結,過不去的坎,很多時候隨著時間流逝,日子一天天的過,其實我們已經長大了、強壯到足夠一邁而過,但為時麼還是做不到?我想了想,想了好久,好多問題問擾著我,我發現,只是欠一個解釋。
欠什麼解釋呢?欠一份真摯的訴說,可能是父母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把你們丟在家裡,我只是太想給你們更好的生活;可能是同儕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取笑你,我只是想要獲得大家的認同。
但是這些訴說一定要等到當事者親口說嗎?我們永遠不可能要求或者是期待他人做什麼,我們唯一能確保的、掌控的,只有自己。我們唯有期待自己盡快成長茁壯,讓方法比問題還多,讓自己身懷絕技,讓自己可以依靠自己而在社會上做到經濟獨立。
那些我們解不開的結,過不去的坎,會不會其實是源自於我們「選擇」了將他們留下,打結再打結。那些我們不願拋棄的,其實是選擇留下。
為自己找到解釋,是成長的一部分,但「成長」這件事並不僅僅是變得更強壯或更獨立。成長更像是一場內心的對話,是我們願意誠實面對那些結留下的痕跡,願意細細品味那些痛楚背後的意義,然後溫柔地告訴自己:「我可以往前走,這些痕跡不再定義我。」
但我們仍需要問自己一個關鍵的問題:這些結真的阻擋了我們的腳步嗎?還是我們將它們當作了一種藉口,一個暫時躲避的理由?或許,結本身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強大,真正攔住我們的,是我們對過去的執念,對未來的不安,對未知的恐懼。
在這些糾結之中,我們該如何為自己解釋呢?或許可以這樣開始:
1. 接納自己的情緒
首先,承認那些結帶來的傷害是真實的,承認自己曾經被這些回憶拉扯過。不要否定它們,也不要急於壓抑,而是溫柔地告訴自己:「這是我的過去,我有權利感到痛,但我也有能力走出來。」
2. 賦予過去新的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將過去的經歷標籤為「失敗」「痛苦」或「遺憾」,但這些標籤是可以被重寫的。每一個結都有它的教訓,每一次坎都有它的禮物。如果我們願意換個角度看,或許那些傷害正是我們成長的動力,讓我們成為今天這樣的自己。
3. 為自己給出答案
如果世界沒有給你解釋,那麼你就是最適合回答自己的人。父母的缺席可能教會了你珍惜陪伴的價值,同儕的嘲笑可能讓你懂得何為真正的自信。這些答案並不需要多麼華麗或偉大,只需要是能讓你釋懷、能讓你前行的解釋。
4. 主動選擇放下
放下不是遺忘,也不是否定過去,而是選擇不再讓這些結影響你的未來。與其說是放下,不如說是讓這些經歷在心中找到一個歸宿。它們依然是你的一部分,但不再是你腳下的枷鎖,而是你背後的羽翼。
每當我們給自己這樣的解釋,我們就在重建與自己的關係。我們不需要再等待別人給予答案,也不需要苛責自己為什麼還放不下。成長的路上,最重要的是學會與自己的心和解,給自己一個擁抱,然後邁開步伐,走向更寬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