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發達,使用手機、平板或電腦相當方便,還有吃到飽的網路,再加上疫情,所以孩子頻繁使用網路,不僅在線上上課、學習、社群平台聊天,更在網路上打手遊、閒逛、追劇、看漫畫、小說..…..,有些孩子正面臨越來越重度的使用網路,甚至欲罷不能,已經出現「網路成癮」的現象,範圍從幼兒園孩子到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大學生、成人都有黏著網路的問題。😮💨
網路成癮明顯的症狀包括作息不正常(有的孩子半夜會起床偷偷玩線上遊戲、網路聊天)、成績退步、學習不專注、行為偏差如宅在家、生氣或無精打采、說謊、社交出現問題、功課隨便做,因為做完就可上網、買網路遊戲卡、沒碰網路就會焦慮、失神等等(只要有上述症狀之一,家長就要留意)。
若細究為何使用網路欲罷不能的原因,其實非常的複雜,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可能父母只要有空就在盯手機,孩子也有樣學樣、大人以平板影片帶孩子,孩子養成習慣用平板、電腦、手機,邊吃飯孩子也邊看網路卡通、不讓孩子使用手機,孩子就吵鬧......;有孩子因為跟同學朋友約好一起打電動、使用手機line聊天、關注朋友的IG、FB發文,所以網路遊戲及社群平台是孩子經營友情的方式之一;有的孩子是面對困難或壓力(可能是人際、學業或其他生活上的問題)不知如何排解,對孩子來說,最簡單快速的逃避問題與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是上網。
網路遊戲或影片(甚至網路購物)之所以可怕之處,在於每款程式都「深入人心」,應用了許多心理學技巧的設計,讓人感覺很有趣、有成就感,戀戀不捨,想一再回味,慢慢地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的習慣或導致生活日夜顛倒的惡性循環。
有從幼兒園即開始長時間接觸平板或手機影片的孩子,進了幼稚園、小學,無法集中注意力聽故事;國小孩子因為迷上線上遊戲,就是忍不住想玩線上遊戲,別人有線上遊戲武器、孩子沒有,因想快速得到寶藏而買遊戲卡(如e貝殼幣)就偷刷父母信用卡,孩子太過稚嫩不認識網路交易、掉入網路陷阱而受騙.......阿彬上了國中,在學校午睡時間,趴在桌上、蓋起外套,他跟其他許多孩子一樣就在外套裡看手機世界;也有孩子擁有不只一隻手機(一隻手機交給老師、用另一隻手機看自己愛看的網路世界);玲麗發現國中兒子段考前竟然還在床上玩手機遊戲;艾美的高中孩子把書切割成手機凹洞放入手機、假裝是在讀書;大學的上美因為疫情線上上課,宅在家卻禁不住網路誘惑整夜追劇、打game,導致作息不正常,應該到學校上課時,卻因晚上為網路世界熬夜,早上正好眠而翹課、課業一落千丈,對人際疏離、面對非網路的活動及各種學習提不起興趣,懷疑自己人生的意義…….
當我們發現孩子對我們說謊,我們一定生氣、挫折、難過、無奈…..還有更多的焦慮、擔心與心疼(好端端的孩子怎會變成這樣?😭),但「打罵」不會有效,也只是暫時遏阻。
或許孩子正因為不想騙我們、或是害怕我們打罵或生氣傷心,因此後來當父母更嚴格、或是詢問他是否玩網路,孩子就不答了,他不想欺騙,所以改成隱瞞…….有些孩子更是父母越禁止、越責罵,孩子越叛逆,他們的「迷網」行為未必有所改變;又或孩子會想打線上遊戲紓壓,是因為課業壓力大,課業壓力大背後原因可能是不會管理時間、學習技巧不好.......這些問題根源都需找出來,一起面對、討論,甚至去求助專業,而非僅以威嚇、禁止、打罵的無效手段,處理孩子的「迷網」行為。
面對不同的孩子,因為個性、年齡、情境、迷網原因都不同,所以並沒有一套標準適用的方式,面對網路成癮最佳的解決方式,我認為就是「防範於未然、預防重於戒斷」,不要開始並且先培養孩子有一個簡單易取得的紓壓嗜好(如運動、音樂、畫畫、種花草、養寵物、閱讀、散步、手作……..),以面對未來挫折、困難時,可以選擇嗜好而非上網掛網。💪
備註:
每個孩子的問題不一樣,需要大人觀察並定義問題層次。到底現在孩子的問題是「事件」、「模式」、「結構」、「心態」哪個階段呢?
❄️「事件」: 指一次性、突發的,未必會再次發生或無法預料的事情。
❄️「模式」:重複發生的「事件」,即成為模式。
❄️「結構」:造成「模式」重複發生的系統化原因。
❄️「心態」:指當事人看待上述結構、模式和事件的態度或信念。
面對黏住網路的問題,孩子必須有覺察、有意願改變;處理孩子重度使用網路問題的難度,最困難的是結構(問題根源在哪)、次之為模式(什麼方法可以改善),若是偶發事件,持續觀察、不要演變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