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怎麼了?》:無人聞問的他

更新於 2022/12/2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致謝 娛樂重擊 Punchline 刊登本文: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60582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貫穿全片的片名,卻是從未被提起的問句。
這部電影的選角簡直是完美,Tilda Swinton飾演的母親Eva,具有智性的外表,Ezra Miller飾演的兒子Kevin則具有聰慧卻邪氣的外貿,John C. Reilly飾演的父親Franklin,則是典型的「父親」形象。
凱文怎麼了?或說,凱文做了什麼我們必須要探討他怎麼了?
片頭在一片番茄液體中人山人海的混戰,我們可猜想這是在西班牙的節慶,而其中則是享受著狂歡的Eva,她遇上了Franklin之後生下了第一個孩子:Kevin。他不斷地哭鬧,但到學步與發語的年紀卻仍然沈默,被攜往就醫的他發現聽力不僅無損,甚至也沒有自閉傾向。但面對母親的發話他從不回應,母親希望他說出:“Mommy”他卻要說:“No”;母親丟出了球希望他回拋,他卻拒絕配合。
他就是故意這樣子。
母親希望確認他的認知能力要他數數時,他刻意不按順序,再從1開始往下數,只為了證明他會數數但他不願配合,當Eva寫了算數題,他則直接把紙給揉爛蔑視母親,甚至利用還沒戒掉尿布的時期一再如廁於尿布上使Eva不堪其擾進而情緒失控至將其甩至牆上留下手上骨折的疤。
Franklin是典型的父親,幾乎從不在場(外貌上也不討喜是另一回事了),他只在Eva好不容易哄睡了Kevin後為了體驗有小孩的美好把孩子抱起來玩玩,這是玩小孩,不是顧小孩,兩者的差別在於目的是為己或為孩,卻忽視母親已歷經千辛才能換得的些許休憩極有可能因此被打斷。他也只在Eva在面對Kevin的反調到無法忍受說出:「媽媽在你來之前是快樂的你知道的吧?現在媽媽每天起來都希望自己在法國。」時,擺出一副譴責的表情。除此之外,一無所為。
所謂「不在場」不僅是電影鏡頭呈現的故事,也是許多家庭故事的現實:父親的缺席。鏡頭中總是沒有Franklin,絕大多數是由Eva與Kevin間的互動推動著故事,就像諸多父親在家庭中的空缺,徒留母子女等運轉一個「家庭」。好像父親就是這樣的。
故事的進行類似蒙太奇卻非刻意混淆時間,交雜著孕前、育兒以及事發後,似乎在不同時間呈現的敘事中想提供給觀眾線索。事發,即大屠殺。因此我們問:凱文怎麼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然而,卻可能沒有線索,也沒有答案。
這也是近年來許多大屠殺事件許多人想要追問的問題,那些「兇手」不也都曾是孩子嗎?就像腦滿腸肥的政客或是官場文化、暴富的企業家或乞丐,這些人不都曾是強褓中的嬰孩嗎?雖然在《凱》片中有些傾向是想要呈現出Kevin是有些乖僻的性格,例如他就骨折的事情是為母親圓謊說明了他的超齡、他無時不刻抗拒著母親卻在父親面前表現出另一面證明了他的聰穎,但他至多是古怪了些,但這些古怪並不是我們能僅以此預斷他將成為兇手的徵兆。
於是,電影故事的問題仍然未解。
但這正是故事主軸,後設地。它問:凱文怎麼了?它要觀眾與電影對話: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它要觀眾與作品去互動,填補其中中Eva與Franklin以及任何人都留下的空白。
我們不能只用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的生來犯罪人理論輕易敷衍,雖然我們能見到Kevin與Eva的相似,例如從嘴裡吐出指甲的Kevin以及吃下蛋殼的Eva都在桌上排列起這些廢棄物,雖然在幼年時的Kevin打著電動喊著:“die”,讓這個理論具有被選擇的強烈誘因。惟若基因能解釋至此,故事中正好在這個家庭中設定有另一名小女兒Celia,何以她是如此「正常」?畢竟在同樣的家庭有類似的基因遺傳,也有類似的環境,為何會出現一善一邪的結果?
若想對此問題提出個簡解,那只要冠上個「反社會人格」或是其他精神疾患那就能結案,畢竟他在幼年時目睹母親為父親口交,甚至在自慰時被母親發見卻未停止動作甚至盯著母親繼續手淫直到母親退開,這些都能在心理學上找到個解釋。然而精神疾病作為文化建構不過就像對於痲瘋患者的隔離與他者化一般,並不那麼像癌症有個異常的腫瘤是可被經驗感知,卻是一種主觀上被創造出的「異常」。那麼在這浮動的標準下,仍然對於問題的消解是無助的。
甚至,有些標準也不像我們所因為的如此客觀,例如年齡。所有人在看到一位成年母親與未成年男孩時,就算男孩再過分都能被他的孩童身分給豁免:「他不過是個男孩」。然而,年齡的劃分、「青少年」概念的存在都不僅是武斷的,甚至也是被創造出的界線。問題可以更為極端地到在責任能力是18歲的情形下,在成年的前一秒犯下的罪是否在實質上與成年後的第一秒有所區別?(形式上將因法律的責任能力有無區分而有天差地別的結果)。Kevin的「超齡」除了在前述所提到有說謊與操控他人的能力之外,甚至大屠殺的發生也是他算計過後的結果,在16歲的3天前犯案。這並不是所有的孩童都會去盤算的事情。雖然大屠殺也不會是。
再回來談談父親的不在場。所有的鏡頭幾乎都在Eva與Kevin身上,這也凸顯出在事件發生後所有人對她的譴責,包括在房子上潑的紅漆,包括在路上遭被害者父母的羞辱與毆打,包括在想要重新開始生活時卻要面對如同更生人般的眼光,縱使不願在聖誕跳一支舞也要被貶低的非人地位。這時我們才發現法律縮奠基的個人主義責任中,並未同時適用於道德輿論。在這裡,責任依然連坐,尤其是母親。
「都是妳教不好。」約略是這樣心態的總結。似乎教養全然是母親的責任,所以當孩子犯了什麼錯,唯母是問,且故事更透由Kevin的大屠殺把父親與妹妹賜死而更加凸顯。但是父親呢?故事中死亡之前,他也總是缺席的,但被否定與批判的總是你女人。其中片段更可以見及Eva作為女人、作為人的被否定,她與Kevin的對話中有道:
「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房間,你有你的,這裡是媽媽的房間。」
對應及吳爾芙《自己的房間》,Eva把地圖上貼上了各種機票代表沒有孩子前的過往,但這些全被Kevin灑上了各種顏色的漆料,尤其是紅色。這時,父親在哪裡?我們能看到的只有龐大的責任與譴責加諸於她。透過故事中的路人眼光,也透過鏡頭全重量地壓擠。
若有披著羊皮的狼,那Kevin就是戴著男孩面具的惡魔,雖年尚幼,但所為都不僅是惡作劇,卻已達到邪惡的程度。他將老鼠放到絞碎器、也讓妹妹瞎了隻眼,卻始終冷漠著。
他是虛無的。
當他知道母親希望家人間的互愛時,在一張寫著“I love you”的CD裡頭放了病毒銷毀了作家母親所有的電腦資料,他這麼回答著:
“What’s the point?”(Eva)
“There is no point, that’s the point.”(Kevin)
在電影裡頭,我們無法如同在《發條橘子》中看到艾力克斯作惡多端只不過是青春的過程;也並非《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那麼冷冽;也不是《親愛媽咪》中有著強烈情感與反叛但終究以愛為軸的親子關係。在《凱》的電影中,提出、留下的是個待解的問題,是我們世界待解的問題。基因中找不到答案,環境中也找不到答案,這類大屠殺事件就像個天災一般發生,社會卻無力可抗。但或許正是我們從來不去談論Kevin,或許這些人正是不被談論的,這些人總是在社會中的各種群體的視線、話題之外,可能只能與已與其陷入仇恨螺旋的母親相旋,進而形成血腥暴風。
不過這些都是「或許」,凱文怎麼了,依然待解。然而重要的不是解答,是我們開始談論。
picture source:https://www.imdb.com/title/tt1242460/mediaviewer/rm1251981568?ref_=ttmi_mi_all_sf_9
avatar-img
82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看了第二部柏格曼的電影,沒辦法寫出完整的評論,但好喜歡《第》的表現方式,非常虛無地探討存在與活著。 對我來說,存在與虛無是同一回事。 死神是人的生命「大限」的擬人化,無論發生任何事件,死亡總如影隨形。 或許想要討價還價,想要透過一盤棋來延限,甚至翻桌打亂棋局,但死亡會記得你走到哪一步。 黑暗中你的呼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417 故事在1989年到1990年的東德,是時代更迭的分水嶺,是東德不再存在,所有人跟列寧說再見的歷史時刻。列寧是社會主義(這個時代所認知的共產主義)中的象徵人物,其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發起的十
致謝MPlus|云閱讀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453# 時隔兩三年再度觀賞舞台劇,在上一次的《馬鞍藤的春天》中,對於台灣政治歷史的感觸讓在場的許多學生離席之際,我仍然止不住眼淚只能等待冷靜。於是對於類似題材的關注,讓我再度到了劇場。 然而這篇後感
想快速寫點後感,原先並沒有太大的意願去看這部電影,從原先知道姚文智參與這部電影的製作所抱有的期待,直到上映後看到的批評而消減觀影動機,最後是感到身為台灣人的責任而入場觀看,但卻著實感到失望。在10分裡頭我會給5.5分。 在電影開始後沒多久我已經感到不耐,敘事混亂導致完全不知所云。《流麻溝十五號》是擺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425# 年初的「徐州八孩」事件,經害了所有人,在進入現代文明那麼長一段時間後,仍有這種人口販運如同奴隸一般的事件發生在「新中國」,尤其還是「性奴隸」,更令人難以想像。但再如何地難以想像也無需想像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396 凱吉(Nicolas Cage)雖然被稱為爛片之王,但在2018年的《曼蒂》卻絕對不會是其中之一。富有塔倫提諾式的暴力,邪典式的恐怖風格,加上迷幻的佈景,十分單純的復仇式劇情卻在添加了大量
看了第二部柏格曼的電影,沒辦法寫出完整的評論,但好喜歡《第》的表現方式,非常虛無地探討存在與活著。 對我來說,存在與虛無是同一回事。 死神是人的生命「大限」的擬人化,無論發生任何事件,死亡總如影隨形。 或許想要討價還價,想要透過一盤棋來延限,甚至翻桌打亂棋局,但死亡會記得你走到哪一步。 黑暗中你的呼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417 故事在1989年到1990年的東德,是時代更迭的分水嶺,是東德不再存在,所有人跟列寧說再見的歷史時刻。列寧是社會主義(這個時代所認知的共產主義)中的象徵人物,其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發起的十
致謝MPlus|云閱讀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453# 時隔兩三年再度觀賞舞台劇,在上一次的《馬鞍藤的春天》中,對於台灣政治歷史的感觸讓在場的許多學生離席之際,我仍然止不住眼淚只能等待冷靜。於是對於類似題材的關注,讓我再度到了劇場。 然而這篇後感
想快速寫點後感,原先並沒有太大的意願去看這部電影,從原先知道姚文智參與這部電影的製作所抱有的期待,直到上映後看到的批評而消減觀影動機,最後是感到身為台灣人的責任而入場觀看,但卻著實感到失望。在10分裡頭我會給5.5分。 在電影開始後沒多久我已經感到不耐,敘事混亂導致完全不知所云。《流麻溝十五號》是擺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425# 年初的「徐州八孩」事件,經害了所有人,在進入現代文明那麼長一段時間後,仍有這種人口販運如同奴隸一般的事件發生在「新中國」,尤其還是「性奴隸」,更令人難以想像。但再如何地難以想像也無需想像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396 凱吉(Nicolas Cage)雖然被稱為爛片之王,但在2018年的《曼蒂》卻絕對不會是其中之一。富有塔倫提諾式的暴力,邪典式的恐怖風格,加上迷幻的佈景,十分單純的復仇式劇情卻在添加了大量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設計分析會每個月跟大家分析一個廣告素材,我會拆解這張圖片的優點、技巧、配色、排版,讓大家可以了解一張設計的構圖與排版技巧。
Thumbnail
設計分析會每個月跟大家分析一個廣告素材,我會拆解這張圖片的優點、技巧、配色、排版,讓大家可以了解一張設計的構成。這次拆解一張我很喜歡的麥當勞新品宣傳設計圖。
Thumbnail
這分析的是一張 Pansonic 的家電廣告,這張設計是放在社群上使用的,用來作為聖誕宣傳與抽獎使用,這張設計很好的展示了多產品與多文字資訊在設計上如何呈現,是一個很好的社群設計案例,如果你有在社群上設計的需求,應該會遇到類似的狀況,未來遇到多圖、多資訊這會是很好的參考。
Thumbnail
設計分析會每個月跟大家分析一個廣告素材,我會拆解這張圖片的優點、技巧、配色、排版,讓大家可以了解一張設計的構成。
●無人機 ●無人機(むじんき)/ドローン ●信號彈 ●信号弾(しんごうだん) 新聞:金門軍事要地,疑似被中國民用無人機入侵,駐軍表示這次是以信號彈示警、驅離,未來再有無人機入侵,將不排除當場擊落! #無人機日文 #信號彈日文
Thumbnail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醫師的同名小說,小說的基調就是喜劇,做電視劇改編時少見的堅持做了醫療喜劇的定位,不走偶像劇路線,在醫療方面做足功課,健保制度、醫療糾紛、醫病關係、手術假體等都經得起專業人員拿放大鏡檢視,但既不是《白色巨塔》也不是《麻醉風暴》,過去在台灣幾乎沒有同類的戲劇。
Thumbnail
現代耽美小說推薦心得文:【短篇+現代+主受+生子+強強+感情慢熱+甜寵文+感情線比事業線多】
Thumbnail
讀於初出社會迷惘時,再讀於休息期間自我療癒時。到底童年會怎樣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本書都有說。父母一書可以學懂教小朋友,青少年人一書可以重新認識自己,成年人一書可以改善自觀和看社會的觀點。
Thumbnail
我想我應該是中了看是枝裕和影片的毒?不然怎麼就這麼不自覺地看了四部了呢?最近看完的是他當年在坎城影展中獲得最佳導演,登上國際舞台的代表作《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這部影片的發想,來自於發生於東京都駭人聽聞的真實事件,一個日子過得渾渾噩噩的女子,帶著四個父不祥的非婚生子女,搬到一個 勉強能擠得下四個人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設計分析會每個月跟大家分析一個廣告素材,我會拆解這張圖片的優點、技巧、配色、排版,讓大家可以了解一張設計的構圖與排版技巧。
Thumbnail
設計分析會每個月跟大家分析一個廣告素材,我會拆解這張圖片的優點、技巧、配色、排版,讓大家可以了解一張設計的構成。這次拆解一張我很喜歡的麥當勞新品宣傳設計圖。
Thumbnail
這分析的是一張 Pansonic 的家電廣告,這張設計是放在社群上使用的,用來作為聖誕宣傳與抽獎使用,這張設計很好的展示了多產品與多文字資訊在設計上如何呈現,是一個很好的社群設計案例,如果你有在社群上設計的需求,應該會遇到類似的狀況,未來遇到多圖、多資訊這會是很好的參考。
Thumbnail
設計分析會每個月跟大家分析一個廣告素材,我會拆解這張圖片的優點、技巧、配色、排版,讓大家可以了解一張設計的構成。
●無人機 ●無人機(むじんき)/ドローン ●信號彈 ●信号弾(しんごうだん) 新聞:金門軍事要地,疑似被中國民用無人機入侵,駐軍表示這次是以信號彈示警、驅離,未來再有無人機入侵,將不排除當場擊落! #無人機日文 #信號彈日文
Thumbnail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醫師的同名小說,小說的基調就是喜劇,做電視劇改編時少見的堅持做了醫療喜劇的定位,不走偶像劇路線,在醫療方面做足功課,健保制度、醫療糾紛、醫病關係、手術假體等都經得起專業人員拿放大鏡檢視,但既不是《白色巨塔》也不是《麻醉風暴》,過去在台灣幾乎沒有同類的戲劇。
Thumbnail
現代耽美小說推薦心得文:【短篇+現代+主受+生子+強強+感情慢熱+甜寵文+感情線比事業線多】
Thumbnail
讀於初出社會迷惘時,再讀於休息期間自我療癒時。到底童年會怎樣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本書都有說。父母一書可以學懂教小朋友,青少年人一書可以重新認識自己,成年人一書可以改善自觀和看社會的觀點。
Thumbnail
我想我應該是中了看是枝裕和影片的毒?不然怎麼就這麼不自覺地看了四部了呢?最近看完的是他當年在坎城影展中獲得最佳導演,登上國際舞台的代表作《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這部影片的發想,來自於發生於東京都駭人聽聞的真實事件,一個日子過得渾渾噩噩的女子,帶著四個父不祥的非婚生子女,搬到一個 勉強能擠得下四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