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電影裡,男女主角從頭到尾,連手都沒有牽,卻能濃濃感受到年輕時的章子怡所飾演的女主角招娣,對男主角一生不變的至情。無論世代的感情觀如何變化,你的感情觀是什麼,我一直相信,無論後來的結果如何,每個人心中最重要的地方,都有一位VVIP,一個超級重要的人,無論歲月變遷,恆常的住在那裡,支持著我們的一生。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
在我這個中年人的時代,結婚之後才能有性行為,不僅是金科玉律,在愛情的身體進展上,也有一壘牽手到滿壘做愛的說法,然而,最近幾個月,在不同的心理諮商頻道上,不約而同聽到年輕一代的感情觀,剛好倒過來,一壘是做愛,先試試看身體的互動,如果可以很契合,再來談感情,這樣的說法,也蠻有道理的,只是我還是屬於比較老派的人,高中時,聽了某場學校辦的演講,忘了主講人是誰,但一直把演講中「牽了手,就要認真牽一輩子」的話,慎重的放在心上;在我的情感關係裡,曾經交往的對象很少,但當我把手交出去的那一刻,必然是我已經把心交給他,這樣的感情觀,在現在二三十歲年輕人的眼中,不知道會是純還是蠢?倒是在感情裡,我覺得最親密的身體交流不是性,而是牽手,兩個人手牽手,心交心,身跟心都連結在一起,這一點,跟年輕一代,牽手是最終本壘能不能相映?
感情觀老派,老派的純情電影,也就格外吸引我,2000年發表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就是其中之一。這部電影是張藝謀導演執導,飾演女主角的章子怡,當時還是中央戲劇學院學生,電影裡她的稚嫩與清純,整個是由內散發出來的毫不做作。
中文片名《我的父親母親》,很容易讓人以為主題跟親情有關,其實它徹頭徹尾,就是一部純愛電影,由中國男演員孫紅雷所飾演的兒子「生子」,以第一人稱的旁白,娓娓道出1950年代的文革時期,偏鄉老家唯一的一條聯外道路上,他的父親與母親的愛情故事。
在老家唯一的這條路上,一掛馬車,把父親拉來了三河屯的老家當先生〈老師〉;這條路上,母親一次次的「巧遇」父親;也在這條路上,母親漫長的等候父親歸來;這條路是生子的歸鄉之路,也是生子父親的魂歸之處,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Road Home》傳神的說明了整個故事的精髓。
電影開始於生子父親的過世,生子返回老家奔喪,黑白的畫面,是生子的母親招娣,心裡的顏色,摯愛的丈夫走了,世界也就失去了顏色。
三河屯是一個山裡的小村,村裡只有一所小學校,小學校裡只有一位先生,就是生子的父親駱長余,駱長余不是三河屯裡的人,二十歲那年在所住縣城裡,看到招聘先生的公告,來到三河屯教書,這一教,就教了一輩子。
生子的母親對於丈夫後事的某些事項,有著近乎頑固的堅持,比方說,父親是在縣城裡的醫院過世的,母親堅持,不用車載,而是一定要用步行的方式,以人力將父親抬回來,然而,如同一般偏鄉常見的問題,三河屯裡的年輕人都已經離開至城市,村裡只剩下老人與小孩,如何找到足夠的人力抬棺,就讓生子與村長感到萬分為難;又比方說,父親棺木上的擋棺布,用買的就可輕鬆簡單處理,母親卻要生子把多年沒有使用,已經故障的織布機搬出來修好,無論如何,就是一定要親手織......在生子跟母親在討論父親後事的過程中,與生子同一視角的觀眾我們,跟生子一樣,不理解母親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如此折騰。
生子懷抱著滿肚子的疑惑,看著父親與母親結婚前的合照,開始述說,父親與母親的戀愛故事,螢幕畫面由黑白轉為彩色,正如母親十八歲時美好的青春與初戀。
那一年,母親招娣跟著大夥,好奇地擠在路邊,去看新來的先生駱長余,看熱鬧的村人好多,駱長余卻一眼就瞥見了穿著紅棉襖的招娣;而自駱長余出現在視角的那一刻起,招娣的眼裡,廣袤的原野不見了,成群的牛羊不見了,眾多的村人不見了,全世界彷彿就只有駱長余一人,「緣起,我在人群中看見你。」,劇組以鏡頭語言,用兩個各別視角的人物特寫,敘說了即將相戀的兩人,粉紅閃光的初相識時刻。
關於這個橋段,我想起與一個重要對象的生命片段,那是一個活動的場合,那是一個陰暗的雨天,台北的雨天,總讓人感到厭世,抵達活動的室內場地後,參加活動的人不少,我卻一進門,就看到他,也只看到他,其實室內的光線沒有比外頭好到哪裡去,我卻覺得,整個空間頓時亮起來了。
以前總以為「蓬蓽生輝」是對上阿諛的過譽之詞,但這次的經驗,讓我深刻感受到,原來,一個空間內,有一個特別的人,尤其是一個喜歡的人在,真的會讓整個地方亮起來。
所以招娣與駱長余初相識時,那兩個視角的特寫,或許,導演的用意,不只是表達這對準戀人近乎一見鍾情的那一刻,也實質表現了,在那幾乎可以說是命定的時刻裡,兩人心裡的實質看見。
駱長余到三河屯的時候,學校還在加緊著蓋,蓋校舍的期間,每一戶村民要提供飯菜給蓋房的村人吃,駱長余吃的也是蓋校舍的公飯,招娣刻意打聽,得知村民都會把公飯桌上的第一碗飯給駱長余吃,自此後,招娣家裡的青花瓷碗,每一天都出現在公飯桌上最前頭。
新蓋好屋子的樑上,要裹上一塊紅布叫做「紅」,都是請村裡最漂亮的姑娘做,心裡有了駱長余,這回新校舍的「紅」,招娣也就織得特別認真;村裡有兩口井,後井近,前井遠,村人多在後井打水,但前井看得到學校,招娣便每天繞路到前井打水;課後,駱長余會送幾個住得比較遠的孩子回家,在村裡唯一的這條路上,招娣製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偶遇.......編導用一個個小事件,述說招娣對愛人的小心機。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
招娣的心裡,滿滿的都是駱長余,駱長余的心裡,有招娣嗎?「派飯」的橋段給了我們答案;駱長余到了三河屯之後,各家輪流請他吃飯,輪到招娣家的那一天,他送給了招娣一個粉紅色的髮夾,讚美招娣「你穿的那紅衣裳真好看,第一眼就看到了。」,生子說,後來父親告訴他:「第一次去母親家吃派飯,母親扶著門框站在門口的樣子,美得像幅畫,很多年他都忘不了這幅畫。」
不久後,文革批鬥,駱長余被指稱為右派,先前曾經跟招娣約好的飯局,還來不及赴約,駱長余就被匆促帶走;戴著粉紅色髮夾,穿著紅棉襖,滿心盼望著的招娣得知後,將駱長余愛吃的餃子裝在青花瓷碗裡,追著帶走他的馬車狂奔,奔跑的途中跌倒,青花瓷碗破了,髮夾也不知遺落何處,而跟著磁碗、髮夾一起脆裂、遺落的,是招娣對愛人的那顆純摯的心,如同姥姥與修碗匠的對話「使碗的人走了,把閨女的心也帶走了」。
駱長余的離開,開啟了招娣的漫長等待,漫漫風雪中,招娣一身的紅,日復一日地等待著駱長余的歸來;招娣這一身的紅,是駱長余愛的紅棉襖,也是招娣對駱長余摯愛的心,寒涼的風雪,則是外在環境環境的摧折,風雪再凜冽,也擋不住熾熱的愛。
這部電影,我重複看過很多次,第一次看時,被劇中簡單的情節所陳述出來的清純愛戀感動,後來幾次再看,則看到導演透過影像語言,所含藏的種種隱喻,整部電影裡,男女主角從頭到尾,連手都沒有牽,卻可以濃濃感受到招娣對駱長余一生不變的至情。
無論世代的感情觀如何變化,你的感情觀是什麼,我一直相信,無論後來的結果如何,每個人心中最重要的地方,一定都有一位VVIP,一個超級重要的人,無論歲月變遷,恆常的住在那裡,支持著我們的一生。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聽的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