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受傷都是往內的部分,而這也佔大部分的踝關節傷害。但你知道也有一種方向的傷害嗎? 不過確實不常見,因為如果確實發生的話,那可將會是一場噩夢啊! 本篇的主題就是...
足構造
脛距關節( tibiotalar joint )
主要動作為 蹠屈( Plantarflexion )與 背屈( Dorsiflexion )
距下關節( subtalar joint )
主要動作為 內翻( Pronation )與 外翻( Overpronation )
踝外側韌帶
- 前距腓韌帶(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 )
- 後距腓韌帶( 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 )
- 前下距腓韌帶( antero-inf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ITF )
- 跟腓韌帶( 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 )
也因受傷機轉之故,ATF 也是踝部最常受傷的韌帶。從生物力學的研究上也證實 ATF 同時也是當踝關節在內翻( inversion )、底屈( plantar flexion )、內轉( internal rotation )時最容易受傷的構造
內翻>外翻
至所以內大於外是因為構造的問題,如果你有發現的話,在足外側有一根腓骨擋在外面,以至於相對有給踝關節不容易外翻的機會。也就是這樣,如果還發生外翻的話,就代表傷害是真的嚴重,不要輕忽
跳高( High jump )
跳高運動在 19 世紀 60 年代在歐美地區開始普及,1896 年第一屆奧運會列為比賽項目
跳躍方式
- 剪式:最安全,但可跳高度為最低
- 滾式
- 背越式:可跳高度為最高,現時奧運比賽普遍採用
背越式
為何容易外翻
主要是在起跳時的特別步伐導致一定要用外翻進行。說為何不用內翻推,是因為背越式起跳後是背向地,也就是說在過程中需要轉體,所以不得不以此方式起跳,當然選手也是經過相關訓練及特別的足部訓練才撐住高強度的姿勢
我的看法
不要看完本篇就覺得我沒在從事跳高運動就不會發生,只是他比較常用該項之運動罷了。平常如果只要外力夠大,例如採到坑...,再加上本身肌力不足也是會大幅提升外翻機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