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思】我為何不再看YouTube?走向一場沒有觀眾的遊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曾有一段時間,非常著迷於上網看YouTube的影片,尤其是那種專職youtuber的作品,短則二、三分鐘,長則三、四十分鐘的都有。

這些網路影片的題材包羅萬象,從桌球到鋼琴,從電玩到政治,乃至於電影配樂、魔術、變裝......當時我覺得,YouTube真是太神奇了!簡直就像收看電視節目一樣精采,甚至比電視便利、好看太多。

後來不知從何開始,我突然對這些精心製作的影片斷然失去興趣。並非是影片的內容不再吸引我,而是我萌生了一股「不想被影片創作者牽著走」的念頭。只要影片的剪輯、特效、後製愈是精美,我就愈不想看。所以現在我打開youtube,幾乎都只會點開hr-Sinfonieorchester、EuroArtsChannel、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之類的頻道收聽/看音樂會。

但話說回來,「聽音樂」難道不是另一種「被創作者牽著走」嗎?巴哈、馬勒和普羅高菲夫對音樂的編排,顯然比聖結石、howhow還要高明許多吧?那麼為何我願意沉浸在一個多小時的嚴謹音樂,而不願意花幾分鐘享受扮裝業配和洗腦的罐頭笑聲?

回答這個問題前,容我先岔開來談另一件事。前陣子M君寫了一篇文章,分享她為何要時常書寫,以及書寫對她的意義。在那篇文章中,她把文字視作一個自由的世界──書寫使人自由。彷彿寫出來,才能看見、發現自己,能夠得到滿足與療癒。

然而寫作對我的意義,卻完全不是這樣。

從小到大,我都不是一個擅長寫作的人,至少以現在的標準,在我19歲以前寫出來的東西,幾乎都是不及格的。我一直覺得自己的不會寫作,起碼有一半的責任要歸給中學時期荒唐的語文教育。到底有多荒唐,由於不在本文範圍內,就先按下不表。

總之我的寫作能力,到了大學終於有一些改善,這自然要歸功於哲學系清楚明晰的訓練。然而真正讓我感到寫作的魅力──同時也是寫作的困難之處,卻是在我碩一時,某次需要寫信給一大群人,類似於說帖的一段文字。

當時我寫完後給一位朋友看,他把頭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想了三分鐘,然後又花了三分鐘,傳來修改的版本給我。

基本上,我寫的並不是什麼壞東西。哲學系的訓練讓我的文字簡潔明瞭,該傳達的都有傳達,沒有冗言贅字,標點運用得當。我對自己的寫作,算是很有信心的。

而那位朋友修改的版本,加了一段沒什麼重點的前言,最後又點綴了可愛的表情符號和問候語。然而這些在我眼中沒什麼重點的雜枝亂葉,卻好像適當的調味料,不僅讓這段文字令人想讀下去,而且還能帶來情感的漣漪。

這封信最後以第三個版本寄出──我堅持把所有可愛表情符號換掉,但是從此以後,我開始注意到自己寫的所有東西,以讀者的角度,到底會怎麼看?

有了這層意識後,我一方面如同脫胎換骨般,寫出來的東西效果遠勝於前;另一方面又像是嗑藥成癮,總是先想著要帶給讀者什麼效果才有辦法寫。我這裡所說的「效果」,不僅僅是文章傳遞的內容,更多的,反而是想引起讀者什麼樣的情緒、意識型態,甚至是我個人的形象展演。

後來就有眼光敏銳的朋友,曾提出疑問:為什麼你的文章,要不是很長,就是很廢?

廢文也是需要精心編排的呀!我在心裡默默回答。

如何建構一個敘事、套弄思想框架、編織張力節點、挑選語言風格......我不敢說自己已經掌握精通這些技巧,不過隨著寫作經驗的累積,我似乎愈來愈能看透各式各樣的作品,是如何賣弄玄虛、引人注目。同時,我也更能體會一些偉大作品之所以偉大,無論是音樂、電影、文字,甚至是行動,它們的價值和創作都是有道理、有跡可循的。

因此,被創作者牽者走從來都不是問題,創作本來就有方法。問題是:創作者要把我牽去哪裡?

或許,這就是巴哈和聖結石之間的差別。

我在大部分youtuber創作影片中看到的,都是他們勾引觀眾不斷尋求滿足短暫刺激的渴望。就像那種把三顆球連線可以得分的小遊戲,玩十分鐘和玩一個小時產生的愉悅感沒有任何差別。這些作品的目的非常清楚:我要營利。

不僅是網路短片,有些高人氣網路作家也給我同樣的感受。他們確實很會寫,但是討好讀者、組織同溫層的目的太明顯。凡是快速流行又消逝的娛樂性質大眾文化,都依循著相似的模板。我愈是讀這些作品,愈是看那些youtuber的作品,愈感到自己不僅被牽著走,還被陷入了無止盡重複的短暫簡單刺激輪迴。

而那些歷久不衰的好作品,無巧不巧地,都符合Gadamer在《真理與方法》中,對於藝術作品的描述:「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觀眾而進行。」

Gadamer為了說明藝術品的結構,或者更廣泛的說明人文學意義的「理解」和「真理」是怎麼一回事,使用了「遊戲」概念來做比喻。說實話,他對遊戲概念的論述並不比真正的遊戲研究鼻祖Huizinga高明多少,而且實際上他幾乎都是借用Huizinga的理論,但是Gadamer之所以成為一名毫無疑問的偉大哲學家,也正是因為他將遊戲概念帶入藝術哲學與詮釋學的世界,開創了新天地。

在《真理與方法》用遊戲概念詳述藝術品的存有結構那一節接近尾聲之處,Gadamer特別強調遊戲「...不為了任何人呈現,也就是說,並非以觀眾為目的。孩子玩是為了自己」。但有趣的是,Gadamer緊接著卻又說球賽、戲劇、宗教儀式......等廣義的遊戲,都是有觀眾、且奠基在某個特定群體的。面向觀眾的開放性,恰巧構成了遊戲的封閉性。

我始終覺得這段話非常有意思。一段文字、一部影片、一幅畫作,如果無法被觀眾理解,那麼它在不被理解的當下時空,就無法和任何認知主體產生連結,更遑論帶給人意義。但是如果創作者僅是為了討好觀眾,或者是基於想操弄觀眾的情感和思想,而非專注在創作本身,那這樣的作品也終將迅速自我消耗殆盡。而那些既是基於創作本身,又能被觀眾理解、牽著觀眾走的作品,則被視為雋永的傑作。這種內外一致的狀態,總讓我想到康德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所以,回到M君對我發出的寫作邀請:「書寫於我,有什麼意義?」要回覆這個問題,我是有點慚愧的。因為說實話,我的寫作和那種三顆球小遊戲的等級也就差不多。甚至,人家至少有辦法讓大眾喜愛,這技術其實遠比我還要高出許多。

只要我每次總想著要如何操弄讀者,我就會一直被讀者的反應所綑綁,那麼,我也許永遠無法透過書寫而得自由。這就是我始終很羨慕M君的地方──對我如此艱難不可企及,在你身上卻是毫不費力的自由自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早晨的賦格的沙龍
6會員
11內容數
2024/10/22
本系列文章的標題取為"Sleepless in Tacoma",自然是參考了電影片名"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圖夜未眠》)。我有很好的理由這樣下標:第一,Tacoma確實屬於大西雅圖地區生活圈;第二,這趟行程的大部分時間,我們還真的都睡不太好。 前文說過,這是工作所需的公
Thumbnail
2024/10/22
本系列文章的標題取為"Sleepless in Tacoma",自然是參考了電影片名"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圖夜未眠》)。我有很好的理由這樣下標:第一,Tacoma確實屬於大西雅圖地區生活圈;第二,這趟行程的大部分時間,我們還真的都睡不太好。 前文說過,這是工作所需的公
Thumbnail
2024/10/16
距離我上一次搭飛機,已經是7年以前;而上一次在飛機上看電影,更是超過10年了。 今年七月,我因工作的關係,有機會到美國一趟。但直到出發前一天,我們才搞定小孩的臨托事宜。當天早上兩個小孩都送托後,我和老婆鬆了一大口氣:兩人已經好久沒有單獨相處的時光了。 因此,光是乘坐大眾運輸工具前往機場,在機場報
2024/10/16
距離我上一次搭飛機,已經是7年以前;而上一次在飛機上看電影,更是超過10年了。 今年七月,我因工作的關係,有機會到美國一趟。但直到出發前一天,我們才搞定小孩的臨托事宜。當天早上兩個小孩都送托後,我和老婆鬆了一大口氣:兩人已經好久沒有單獨相處的時光了。 因此,光是乘坐大眾運輸工具前往機場,在機場報
2024/06/15
不時總有同輩問我,對於生育小孩有何心得或建議?我常說,我不會給任何建議,重點是,你要想清楚做出每一個決定後所承擔的權利義務,並為此負責。這樣的心態,無論套用在任何問題上,應該都不太會出錯。 只不過,近來我逐漸感覺到,生育小孩的權利義務,其實沒那麼簡單就能想清楚。 生理保健、安全維護這類基本照顧事
2024/06/15
不時總有同輩問我,對於生育小孩有何心得或建議?我常說,我不會給任何建議,重點是,你要想清楚做出每一個決定後所承擔的權利義務,並為此負責。這樣的心態,無論套用在任何問題上,應該都不太會出錯。 只不過,近來我逐漸感覺到,生育小孩的權利義務,其實沒那麼簡單就能想清楚。 生理保健、安全維護這類基本照顧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篇文的起因,在於今天看到一個臉書追蹤的創作者發了一篇他最近與朋友關於創作的一些討論,裡面就有一段是這樣; 大部分的故事,都能解構成零零星星早被說爛的碎片,就算是被吹捧的神作,也絕對有套路可循。因此,討論作品只停留於劇情,其實沒啥意思,一部作品之所以有趣,在於作者如何排列組合、如何渲染刻畫。
Thumbnail
這篇文的起因,在於今天看到一個臉書追蹤的創作者發了一篇他最近與朋友關於創作的一些討論,裡面就有一段是這樣; 大部分的故事,都能解構成零零星星早被說爛的碎片,就算是被吹捧的神作,也絕對有套路可循。因此,討論作品只停留於劇情,其實沒啥意思,一部作品之所以有趣,在於作者如何排列組合、如何渲染刻畫。
Thumbnail
我曾有一段時間,非常著迷於上網看YouTube的影片,尤其是那種專職youtuber的作品,短則二、三分鐘,長則三、四十分鐘的都有。 這些網路影片的題材包羅萬象,從桌球到鋼琴,從電玩到政治,乃至於電影配樂、魔術、變裝......當時我覺得,YouTube真是太神奇了!簡直就像收看電視節目一樣精采,甚
Thumbnail
我曾有一段時間,非常著迷於上網看YouTube的影片,尤其是那種專職youtuber的作品,短則二、三分鐘,長則三、四十分鐘的都有。 這些網路影片的題材包羅萬象,從桌球到鋼琴,從電玩到政治,乃至於電影配樂、魔術、變裝......當時我覺得,YouTube真是太神奇了!簡直就像收看電視節目一樣精采,甚
Thumbnail
Youtube,相信沒有人不知道吧,最大的影音平台 (Tiktok是短影音,這裡不談)Youtube,耳熟能詳,不只年輕人知道,新聞台知道,鄰居阿嬤也知道,不管你是唸You-tube,還是You-tu-be,大家都知道你指的是什麼。 Youtube最嚴重的問題...
Thumbnail
Youtube,相信沒有人不知道吧,最大的影音平台 (Tiktok是短影音,這裡不談)Youtube,耳熟能詳,不只年輕人知道,新聞台知道,鄰居阿嬤也知道,不管你是唸You-tube,還是You-tu-be,大家都知道你指的是什麼。 Youtube最嚴重的問題...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通勤或是下班時間,會習慣找一些YouTube影片或是Podcast,作為吸收知識或常識的管道。 記得不久之前,還是以YouTube影片為主,默默地被圈粉,按訂閱小鈴鐺,見證常聽的YouTube頻道越來越進步,欣賞的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通勤或是下班時間,會習慣找一些YouTube影片或是Podcast,作為吸收知識或常識的管道。 記得不久之前,還是以YouTube影片為主,默默地被圈粉,按訂閱小鈴鐺,見證常聽的YouTube頻道越來越進步,欣賞的
Thumbnail
創作是自由的,人們不應該每天拚死拚活的工作,然後才能去創作,或學如何創作。
Thumbnail
創作是自由的,人們不應該每天拚死拚活的工作,然後才能去創作,或學如何創作。
Thumbnail
論說文章的構築需要在題幹、素材與切入角中進行完整的串聯,才能作出通情達理、脈絡暢通的篇章。只是單純羅列出龐大的作品擺出刺蝟的架式無法與他者互動;看似想揭起認知革命的人最終只會成為萬針輪插的針山沒能傳達─如何面對動畫的內容? 與其恐懼而抗拒,不如認識並加入─媒體識讀與創作的熱情,不正由此而來嗎?
Thumbnail
論說文章的構築需要在題幹、素材與切入角中進行完整的串聯,才能作出通情達理、脈絡暢通的篇章。只是單純羅列出龐大的作品擺出刺蝟的架式無法與他者互動;看似想揭起認知革命的人最終只會成為萬針輪插的針山沒能傳達─如何面對動畫的內容? 與其恐懼而抗拒,不如認識並加入─媒體識讀與創作的熱情,不正由此而來嗎?
Thumbnail
如果,你有看昨天的文章,你就會知道。我把桌遊比喻成「詩」。寫成這樣的目的,不是想要拉抬桌遊設計,更沒有想把桌遊設計拿來蹭文學創作。這樣比喻的原因,是希望用更簡單的方式,讓人理解桌遊創作的核心概念。
Thumbnail
如果,你有看昨天的文章,你就會知道。我把桌遊比喻成「詩」。寫成這樣的目的,不是想要拉抬桌遊設計,更沒有想把桌遊設計拿來蹭文學創作。這樣比喻的原因,是希望用更簡單的方式,讓人理解桌遊創作的核心概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