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把最喜歡的東西留到最後吃」到「當下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從「把最喜歡的東西留到最後吃」到「當下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有人跟我一樣,習慣把喜歡的東西屯起來,不捨得馬上吃完,或者總放到最後,再好好享用嗎?

最近我似乎改掉這個習慣了。

我連看書也是這樣。看到喜歡的書,就很害怕把它看完,因為怕看完就再也沒有這麼好看的故事可以看了;或者捨不得跟主角們的這趟旅程結束;或者是每次看書內心都很澎湃,這麼高亢的情緒我有點受不了,需要喘口氣;或者是我希望像隻松鼠般,把最好吃的橡果藏起來,慢慢品味慢慢咀嚼,好好感受香氣。

我從小就這樣,營養午餐的布丁,冰淇淋,四菜一湯裡最喜歡的清蒸魚,我的筷子的第一步,絕對都不是朝這些東西邁進。

好像我不該這麼快享受快樂,我應該先嚐些不好吃的東西,漱口潤喉,做暖口運動後,才能去吃我最喜歡的食物。

基礎心理學就有介紹,兩個對照組,一組先把喜歡的東西吃完再吃不好吃的小孩,跟一組可以忍耐到最後一刻才吃喜歡東西的小孩,後者長大後成功率會比較高,因為他們有耐心,願意為未來吃苦。

但我沒有成功,甚至覺得先用一大堆垃圾塞滿自己肚子的小孩,很可憐。

因為他就算真的吃到最後的甜點,胃口一定也被填滿了,而且說不定冰淇淋就融化了,熱西米露就涼了,你本來想要吃5種口味也因為吃不下就只能吃3種了。

為什麼不在最好的當下,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呢?

回到閱讀的例子上,我一直在想自己那種捨不得看完的心態是什麼?

可能是自卑感。(蛤?)

我很怕這本書到最後不如自己本來期待的好看;我不值得看這麼好看的書;我可以把這麼棒的東西讓給別人(到底有誰);我很受不了自己一直活在「很幸福、很滿意」的舒服感,這會讓我很恐懼。

這當然是我個人感覺,不代表所有跟我有同樣習慣的人的立場。

但「莫名恐懼的鴕鳥心態」的確是我想到形容自己的彆扭,最貼切的形容。

因此我決定除夕夜年夜菜,在還沒有人去碰我真的很想嘗嘗看的羹湯之前,否決了我腦海中「要留給家人吃先」的想法,第一步就拿起湯勺往羹湯插下去。(我用理智安撫恐懼,羹湯份量很大,每個人一定都吃得到,第一口到底是誰吃的根本不重要,也沒人在乎)。

這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改變,是種「活在當下」的原則下,自然而然就會懷疑過去的自己的一些行徑,合不合這個邏輯。

吃最想要吃的東西,才是「活在當下」,不是嗎?

所以這個過年,我也總算捨得把艾西莫夫作品集給拿出來看了。

好幾年前我看了《鋼穴》跟《正子人》後就很喜歡,偶然在二手書店看到作品集,就一口氣買下來,放回老家存了很久(到底是希望孵出利息還是孵出壁虎蛋啊???)都不捨得翻動。

而在經過除夕夜羹湯後,我就突然有了翻動它的勇氣。

但我還是不捨得一口氣看完,就先看了兩本獨立篇章。

一本我很失望,一本還不錯,但已經沒有當年的感動了。

清書這幾年,我經歷過好幾次,當年看的時候很好看,然後只看了三分之一,等過了幾年再拿出來看,就會產生「為什麼我當年會覺得這個很好看」的困惑。

不只是冰淇淋,書也是要在你最有熱情的情況下閱讀,體驗才是最好的。

這個過年,我還有整理收藏的漫畫書跟周邊,悸動不再(順便回顧小時候有多二),很果決地斷捨離了。

我把珍藏的藍光電影拿出來準備帶回家看,我知道它們很好看,但太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已經忘記劇情。

我突然有種害怕看它們的恐懼,害怕現在的我會不會覺得這些劇情還好,或者是那些主角的悲慘遭遇我會因此被傷害到。

這些心態真的很莫名其妙。

你的經歷與年紀、想法、隨時在變動。不要想等到什麼時候再做,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我在想,那個心理實驗,所謂的成功是怎麼定義的?所以那些成功的小孩,也過得很開心嗎?他們是否有懊悔什麼?是否有「如果那個時候有勇氣做什麼事情就好」的想法閃過腦海呢?

avatar-img
Harper的生活觀察日記的沙龍
12會員
45內容數
這裡存放一些我對斷捨離的一些想法,包括生活的改變,跟一些比較私人的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今天差點就死在山上了(太誇張)。
我其實不太相信「儀式感」這種東西。尤其是跨年。
以前不論是做簡報、還是與人交談,我發現當我放鬆,沒有很汲汲營營的時候,都會表現得比較好。
最近在練習的,就是「試著放手看看」。 先覺察到的,是自己的執念。
當你被否定了怎麼辦?
本來就偶爾會去踏青的我,最近認真頓悟什麼叫做「轉念」。
今天差點就死在山上了(太誇張)。
我其實不太相信「儀式感」這種東西。尤其是跨年。
以前不論是做簡報、還是與人交談,我發現當我放鬆,沒有很汲汲營營的時候,都會表現得比較好。
最近在練習的,就是「試著放手看看」。 先覺察到的,是自己的執念。
當你被否定了怎麼辦?
本來就偶爾會去踏青的我,最近認真頓悟什麼叫做「轉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