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後現代?現代?《英雄志》是?
開這話題的緣故,主要來自《英雄志》被評為「後現代之結構」,筆者非常贊成,然而細讀舊版《英雄志》的讀者,應該有相同感受:《英雄志》不只有如此吧?至少就讀者對孫曉的創作技巧─隱喻式敘事者、對話大為折服,由部分人士認定《英雄志》是部政治隱喻的武俠小說,筆者認為亦無不可,著重點仍是隱喻的創作技巧廣為人知。「隱喻」是現代主義文學常見的創作技巧,有其涵義所在,而《英雄志》體現的現代主義精神不僅限於此,那問題來了:《英雄志》到底展現後現代主義精神,或是現代主義精神?
先說結論,筆者認為《英雄志》兩者兼備:「現代之性格,後現代之結構」因為如此,《英雄志》在武俠小說史的歷史意義層面,值得撰上一筆,因為作者自覺於兩種精神的鍛造;《英雄志》受詬病處亦如此,此篇之二將探討《英雄志》的困境。列點《英雄志》「後現代之結構」:
1.「觀海雲遠」四位主角,對正義的議題,以差異性展演論述。
2.後期敘事時間顛置。
3.後期不同人物作為敘事者。
4.隱有晚清諷刺小說的插科打諢,逗樂效果十足。
二、技能在手,評論開啟
閱讀過《英雄志》便一目知曉上述四點,此章討論使用後現代精神作為結構的用意、效果。學者們普遍共識的後現代主義,時間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思想等方面發生鉅變,後現代主義質疑現代主義強調人性的深度批判,認為理性與科學實證出的主體,無法迎上時空的流動,統一性、進步性值得商確。鉅變亦納入爾後資本主義的盛行,所導致國際社會的問題,國際產業分工的壓榨、新科技製造新失業、國家間核武競技……等皆屬此。
許多位於政治、經濟弱勢的他者,揭竿抗議資本主義霸權,抗爭關於主體的獨特性、合法性,後現代主義著重「去中心化」、「差異」,即關心邊緣弱勢,希冀在沒有共識前提下,各自發展專屬的論述,鼓勵眾聲喧嘩開展主體。
「論述」對於後現代主義而言,是表達主體獨特性、合法性的重要工具,而資訊科技發達的推波,接受資訊的量與機械複製的印刷不可同日語之,後現代主義的論述不再著重符號意義的文本,而是力邀讀者共同參與情境議題,論述專屬之見。文本的深度追求還諸大眾論述,運用各種文字外的藝術、媒介,破壞傳統藝文的技巧,此前用力過度的文字技藝漸漸抹平,後現代精神更為在乎大眾文化的建構論述,鼓舞大眾高度參與其中。所謂類型文學諸如言情、武俠、懸疑、科幻等,才適合共構議題的文學,參與並討論於多元且異質的各類文化。後現代主義附贈眾人論述的三種工具:拼貼、諧仿、後設,其中諧仿活絡於武俠小說的創作,乃至於現當代的文化。
去中心化的策略目的,用來對抗霸權,戲謔模仿經典的諧仿為手段之一,已經被加入幽默、荒誕元素的中心無高上大,通過行為將經典轉為日常的批判言論,刻意破壞距離感,此類「他立己破」的行為,立刻能聯想到YouTube文化、KUSO文化,紓壓解嘲、創意無限、投擲言論等影片功能不外如是。
然而,後現代精神為人擔憂亦此,由符號文本轉向情境論述,交付各自眾聲喧嘩,作者嘗試於作品中深度批判,大眾疑義作者個人的深度,不若眾人熱議,「他立己破」淪「為破而破」。本意良善,用意複雜,碎片由他繼續碎,碎的自我有理,憑一時之熱容易淡化,流於深度消失、主體性消失。美國當代評論家Gerald Graff認為後現代小說於杜撰自由之中無法自拔,促使作家無法負擔現實的承諾,實際是帶著無所謂態度,挪用任何事物的後設行為,如言尊重二字,應當慎思其心。
三、沒有中心化的意見內爆,衝突代替溝通
《英雄志》執行於詮釋正義的策略:著墨「觀海雲遠」四位主角的內心信仰、外在行為。即楊肅觀、秦仲海、盧雲、伍定遠在政變下的江湖裡,彼此關係的衝突,引介去中心化的正義詮釋。後現代精神否認同一套普世規則,來衡量全部的作法,個人層次的正義必須放置情境式脈絡,才可估量。然,有趣的是,多方脈絡錯亂於事件,如碧海波光裡的海澡,海藻的形體、色澤、分布等,在自然環境的變化下,皆無可能之可能的理解真相。
觀海雲遠的人生脈絡被刻意錯置於一點,等待觀眾測量,或許強調脈絡的影響,予人無奈的宿命感,無可否認若此點操作過當,將導致讀者不信服。萬幸是孫曉對詮釋正義的設想,力道頗深且精闢獨到,令讀者們期待四位主角的發展、結局。不重蹈後現代精神僅言批判,卻不願分析和闡釋的弊病,即前文提到後現代只願建構專屬言論,而孫曉刻意用觀海雲遠各自的脈絡交錯,彼此信仰藉此擊脆各自的虛弱,沒有半點同情。也就是《英雄志》的後現代之結構,不僅僅是差異的專屬言論而已,用意在於考核正義詮釋的現實性。
雖運用後現代之去中心化,讀者不但沒感受創意無限的杜撰自由之感,反而念茲在茲的深度闡釋正義,挑戰後現代宣稱彼此溝通的論述,能取代現代主義的衝突。(未完待續,下篇淺談觀海雲遠各自的正義詮釋、《英雄志》的現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