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時代 - 各種的服務都買的到喔

2023/02/0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資本主義 Vs 傳統社會

這是一本討論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對上傳統社會衝擊的書籍,美國是一個極度重視市場的地方,不同於社會福利建全的歐洲,在美國是沒有正常的產假、育嬰假,也沒有人人買的起的醫療保險,美國是全世界最崇尚市場機制的地方,社會機器有缺少的齒輪嗎?缺少的地方就用市場機制來補上。因為沒有育嬰假讓你沒有時間照顧小孩嗎?請保母跟家教吧!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照顧父母嗎?請看護就好。
花錢請身為照顧專家的他們一定可以比我們自己做的更好,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包羅萬象的服務

書裡服務的範圍包羅萬象,包含了人的一生,從交男女朋友開始的約會交友顧問、婚禮籌備的婚禮顧問、生小孩的代理孕母、派對活動顧問、提昇家庭關係品質的家庭顧問、為婚姻問提供咨詢的婚姻顧問、照顧小孩的保母、整理家務的管家、照顧老年人的長照人員、各種一日系列的一日朋友(祖母)、協助喪禮流程的禮儀公司。婚禮顧問、保母、長照人員、管家等等我們可能並不陌生,甚至我們都會使用,家庭顧問、婚姻顧問、約會交友顧問等我也略有耳聞,只是沒想過原來有這種需求的人還不少。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代理孕母這塊,原來印度有這麼完整的代理孕母的產業鍊,不管是只是提供子宮還是要提供卵子都沒有問題。

免費的不是免費 是長期交流的門票

書中的大部份提到的工作,像是保母、派對顧問、長照人員等,以前在農村時代大概都是由左鄰右舍義務幫忙。
左鄰右舍的幫助包含一些生活大小事,鄰居不計酬但彼此都有默契,下次一定會幫回去,所以鄰居在幫忙你的時候不會去計較得失。
這概念讓我想到台通EP234討論城鄉差距的情境,書裡面左鄰右舍的義務幫忙就像被中南部人請客,朋友間好來好去互相請客是一種交流。
台通podcast裡面討論的情境,講的是朋友間一起買飲料,朋友去小七買飲料,B先付錢了,那我到底要不要給朋友飲料錢,都市人家倫覺得自小就內建要算清楚的機制,朋友間一起買飲料一定要把彼此的帳算清楚,台北人不想被貼上佔便宜的標籤。伸港人誠誠覺得朋友間一起買飲料不用算的那麼清楚,互請是人之常情,我請你一次下次你就要請回來,這是一種交流,談錢很傷感情,覺得你算的這麼清楚是不是不給我面子,是不是不想跟我交流,相較於被貼上佔便宜的標籤,更怕被貼上愛計較的標籤。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EP234 你有聞過凌晨五點泰晤士河的味道嗎 
40min
家倫:我沒在算是因為我不跟你計較,我原生就會算,不跟你算是我跟你很好
誠誠:我有在算是我要跟你計較,我原生就不會算,跟你算是我不爽

外包不丟包 我要自己來

書裡在需求端,也就是雇主這裡,藉由訪問探討了雇主在選擇外包這項服務時的底線,外包人員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而又有哪些事是不能假手外包人員,一定要自己親自處理,像是烤肉派對的羊排,就算是買回來的羊排要假裝自己烤的自己端上桌。雖然請了派對顧問,但是氣球一定要靠自己吹起來,對我們這些購買服務的人來說,我外包這項工作是想做的更好,這代表我對這項活動的重視,我們自認自己做不到完美,所以我們花錢交給專業人士來做,但是自己又不能完全從這件工作中完全消失,這會失去外包這項工作的意義。
做服務端(受雇者)這裡的而浪漫就在於,這些外包服務顧問需要先搞清楚他的客戶在意的點是什麼,他想親自做與他不想接觸的部份個別是什麼,他不想接觸的部分可以直接幫他處理掉,但他想自己做的地方需要好好的跟他討論,舉例來說,像是如果新娘很在意婚宴場地的佈置,但是對婚禮音樂卻不在意時,婚顧就要把佈置的主導權交給新娘,但音樂就主動完成就好不需要問新娘太多。
這對外包工作者是很重要的課題,沒有分辨清楚雇主需求的話,很容易陷入一個,自己自認為把工作做到完美,但雇主卻覺得不滿意的情境。

重要的是結果還是過程

但專業的就一定比較好嗎?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我覺得很有趣,在講述派對顧問這一章,爸爸很努力的為五歲女兒辦派對,但因為無法掌握五歲兒童的笑點跟需求,無法帶領孩子跑派對遊戲的流程,無法控制派對場面,派對只維持了五分鐘就進入了無法控制的的階段,這裡書裡有了第一個反轉,事後接受訪問爸爸自認無法做好派對顧問的工作,日後還是傾向請專業人士來處理,這裡看似市場機制擊敗了堅持自己來的傳統爸爸。
但在幾年後訪問了女兒,女兒早就忘記派對當下的混亂,留在腦子裡的印象是爸爸為了她盡心盡力的舉辦派隊的前置工作,這裡迎來了第二個翻轉,如果當初是請派對顧問,那針對這個派對女兒可能不會有任何印象,相對於自己親力親為,在自己的孩子眼裡留下了重視的印象。
那請專業人士真的比較好嗎?本書的重點就在這,作者想告訴我們,某些事情是過程比成果重要,但是過程的體驗是獨一無二無法複制的,無法複制的東西很難商品化,市場機制重視的大多是結果,太過依賴市場反而會失去一些過程中才會得到的經驗。

你是員工還是朋友

在受雇端這裡,作者也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許多書裡介紹的外包工作本來都是由親友來做,外包人員在執行業務時,某個層面來說是取代親友本來的位置,這也讓一些雇主與受雇者間的分界點變的模糊,變成一種不完全只是購買服務的契約關係,雙方會真心視對方為朋友,我們請來的看護或保母會基於朋友幫忙的心態提供額外的服務,本來是單純雇傭關係轉為朋友關係。
而同一件事反過來看,作者也同時提供了本來就是朋友,但花錢請朋友幫忙的例子,而在這種例子裡,普羅大眾普遍對收錢這種事感到不屑,大家的觀念都是,朋友怎麼可以收錢呢?書裡舉了例子是請了好朋友陪媽媽去回診,但是媽媽知道這位好朋友有收錢時,對這位好朋友竟然收錢感到失望。
這也呼應了上段雇傭關係轉化成朋友關係時,在提供契約以外服務時也大都是採不收錢的態度,其核心態度也是一樣那句朋友不需要收錢,但在有趣的是,在市場中這反而會大大提昇這位服務提供者的價值,大家會很羨慕的詢問雇主,這麼優秀的看護是怎麼找到的。

需要還是想要

在英國出現百貨公司之後,百貨公司使用陳列商品的方式,勾起人們購買的欲望。以前人們是去雜貨店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但現在轉變成去逛百貨公司,看陳列的商品有哪些是自己需要的,整個邏輯從賣你需要的東西轉變成賣你想要的東西,世界應該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出現變化。
到底是商品發現了我們真正的需求,還是這個需求是商品為了被售出製造出來的,這是現代人一個重要課題,如果沒有分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我們會被滿滿想要淹沒。
我想書裡面包羅萬象的外包服務也是這種情境,我們真的需要這些服務嗎?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會員
38內容數
閱讀心得 讀書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