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學選擇》–說到底,我們人生沒什麼真正重大的關鍵選擇;每天的細微選擇,才會造就我們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成熟大人的獨立思考術

作者:張國洋Joe、姚詩豪Bryan

分類:商業;自我成長 ;工作學







人生最可怕的地方,並不是失去現有的,而是得不到未來更有價值的那些機會

Content 用三段句子敘述這本書的內容

  • 建構自己的思維架構,而能夠在每個選擇的關口能夠快速作決斷
  • 所有的選擇都是為了讓自己在下一個選擇的路口時有更多選擇
  • 夢想能夠成功並不是因為某個選擇,而是想好這個選擇後每天做一點持續支持夢想的決定
千萬不要悶著頭當鴕鳥,更不要妄想能一次就做出某個睿智的決定。人生不是單靠一個考試、一張證照、進入一個領域,就能從此高枕無憂。

Change 這本書帶來三個心態改變

  • 從我可以從這個選擇中獲得多少東西,轉而去想如果我做了這個選擇將會把讓自己陷入哪些不得不的境地
  • 把一個長期的目標該分成用更小時間段的一些小目標,然後慢慢地前進
  • 找到自己適合的思維模型,就像自己熟悉用路標認路那麼就不用強求自己一定要學會用GPS找方位,天分無法模仿,思維的方法卻可以精進
對於人生中可以改變的事情,我們要盡力而為;對於人生中無法改變的事情,我們要坦然放手。

Chapters 章節精華節選

  1. Part 1 職涯發展的選擇
    在接到任務時,就習慣性的把「主管責任」與「我的責任」劃清界線的心態,困住的往往是自己。舉例而言作者在國外工作時,有一個工程師前輩,年紀比作者還大十多歲,卻還是在基層,探究其原因在於,這位前輩在聽到作者講解任務背後的原委後,往往迫不及待的問這個任務的輸入(我提供給他的資料)以及輸出(他該有的產出)是什麼,但因為顧問工作沒有辦法明確定義何謂輸出輸入,所以才會需要借重他的專業與經驗,而他在一開始將主管責任與自我責任劃分得一乾二淨只會讓他陷入一個心理不平衡的狀態,就像三壘手在整場比賽輸掉後喊著我把三壘守住了一樣,後續衍生出別人對它的不重視進而抱怨整個環境,但卻不知道急於畫線本身無益於整個團隊勝利的推進。
  2. Part 2 人生態度的選擇
    作者有次參加演講,聽者問主持人一個問題:「很多成功者都鼓勵年輕人不要盲從,應該走出自己的路,也就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但也有不少人建議年輕人,要多觀察局勢變化,說『順勢而為』才是王道。請問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到底哪個才是對的呢?」
    作者自己給出的答案是,設定人生目標時,我們不該盲從或一昧追隨潮流,應該從自己的天賦與熱情出發,勇敢朝理想前進;至於目標的執行上,則應該順勢而為,用最有效率的方法與路徑來達成目標。堅持信念是大方向的戰略層次,我們應該設定屬於自己的目標,而順應潮流則是行動上的戰術指導,提醒我們應該把努力投資在對的地方。
  3. Part 3 個人理財的選擇
    買房與租房的一直以來的兩難,作者認為在這裡存在幾個迷思
    第一、擁有自己的房子才有安定感?但其背後所需付出的自主權成本以作者所在地區月租15000來算,總價1000萬住宅,頭期300萬、貸款700萬,年利率2.5%貸20年來算,平均每月本息攤還約37000元,二十年價差加上頭期,買比租需要多花828萬買這份「安定感」。
    第二,有土斯有財,房子本身也是投資、付出的房貸終究是自己的?但先不論折舊和跌價的風險,就算將來暴漲一倍,那賣掉後又該去住哪?因為同地段房屋也漲價,所以勢必要選擇買遠點或是在原地段租屋,用這筆錢理財大於投資也能藉此達到同樣儲蓄的效果。
    相對的租房可以享有的隨時更換工作的自由度、降低持有不動產風險、避免過早達成成就而讓喪失前進的延遲享受的力量、金錢運用靈活度以及精簡輕盈的生活,才能讓自己認清生活的本質,房子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4. Part 4 創業經營的選擇
    創業有三大重點:
    1. 凝聚最小戰鬥單位
    2. 提高執行力,並快速測試市場:因為好點子搭配錯誤商業模式也是一場空,所以測試市場反應比在辦公室想點子優先順序更高,就像募資平台,先設計賣出去再回頭研究開發成本及獲利模型
    3. 能儘快產生現金流入:許多人會想如果我這樣做,就會有很多人來使用,再用累積起來的用戶數變現,但如果不能儘快從市場賺到錢,就沒辦法說出一口好故事吸引金主投資,一旦別人抽手點子再好也無濟於事。而不能因為擔心被團隊搶奪概念而不願去找足夠強的團隊,因為這樣點子成真機會就更渺茫,應該是要轉而確保自己跟團隊合作的基礎是在於「自己擁有團隊渴望的價值」,而非「第一個想到點子的人」。
  5. Part 5 人生伴侶的選擇
    在台灣教育制度下,聰明的小孩因為會讀書、功課好所以得到較多的獎賞和特權,而這些小孩存在的其他特質都會因之被忽略,所以他們會覺得自己不用顧慮他人只要把書唸好就好。但「談戀愛」這件事卻不適用這個規則,當戀愛中歧見出現時,聰明的小孩卻無法理解自己已經道歉對方卻無法包容自己,不能理解自己、經歷討好→疑惑→惱怒後,把自己過往的方法拿出來卻未見效後,就會有世界觀的崩毀,將問題外部化於是恐怖情人就形成了。於是我們要學著習慣過著沒有正確答案的人生,如果在越年輕時就努力修練自己與挫折共處的能力,就能學習對他人的理解與包容性,進而產出「適應性」。
  6. Part 6 人際關係的選擇
    Paypal的創辦人寫到:「不要忠於自己。你怎麼知道『自我』這麼一個東西存在呢?你的自我也許是在跟別人競爭中被刺激出來的,就像我這樣。你需要約束你的自我,要把它培養好、照顧好。而不是盲從於它。」比起做自己,定義自己更重要,就像卡通中,主角遇到抉擇時,肩膀上會站著兩個代表自我的小人,一個是動物性的自我,本能主導一切;另一個則是社會化的自我,懂得思考和價值判斷,認識自己,相信思考,勇敢扮演你想要扮演的角色,塑造你真心認同的自己才是「做自己」。
說到底,我們人生沒什麼真正重大的關鍵選擇;每天的細微選擇,才會造就我們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Conclusion 總結與想法

身為大人學的忠實聽眾,在聽到大人學的選擇改版消息後馬上購入此書,並且把它當成平面的podcast單集,當成Joe跟Bryan的耳邊回答聽眾的問題一樣,一集接著一集很快地就讀完了。這本書中就像是一個聽眾詢問的合集,看著Joe跟Bryan用他們雪亮的雙眼看透這些問題中的本質在哪,就好像他們也在我眼前描繪著我人生曾經出現過的抉擇關口。

也許每個選擇的背景以及做選擇的人的背景都有一些個案上的差異,但我在看完這本書以及聆聽他們幾百集Podcast後也能逐漸理解到,每一個個案最後是如何做出決定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個案差異也會逐漸烙印在每個做出選擇的人的思維模型上,真正需要要去剖析跟檢視的反而是這個思維模型是不是會帶往下一個更難做出決定的選擇關口(例如爛跟更爛間)。

也許永遠會有許多人生難題一而再再而在地出現在你我的面前,例如抱怨現在工作很爛時該不該換下一份、如果要換是不是要等到領到年終後、還是乾脆把所有老本豪賭去創業、如果創業是不是該用加盟的方式、那要不要找一起抱怨的同事或朋友們?就好像倉鼠跑的滾輪一樣,每一階輪梯好似會循環,但自己好像還是在這裡,這個時候或許就是該停下來,從滾輪中下來,好好檢視這個把自己囚禁的牢籠是不是只是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型中的bug。

其他書中人生思考原則

  1. 哪一個選項可以讓未來的選擇增加;
  2. 不要因為害怕、恐懼或困難而做出選擇;
  3. 不要在憤怒或不平時做出選擇;
  4. 預想最壞的情況會怎麼樣,並預作準備;
  5. 計算成本,尤其是機會成本;
  6. 難以決定時,嘗試把狀況推到極端;
  7. 還是很難選擇時,逼自己做些小實驗;
  8. 無論如何,不要盲從與跟風;
  9. 有機會,多學習別人的選擇邏輯;
  10. 選錯沒關係;要有軸轉或是停損的勇氣。
  11. 該努力堅持的時機:
    感覺自己持續有突破和進步
    繼續努力並不會有過大傷害
    累積的東西最終可能創造突破,但需要一段時間醞釀(例如某項技能)
  12. 改停損的時機:
    原本的目標目前改變了,繼續堅持可能只是浪費
    堅持下去可能會讓你傷害到最終目標
    堅持下去可能會帶來傷害,甚至讓你元氣大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但丁快書漫想
15會員
60內容數
分享書中所思所想,希望能夠帶給讀者不同角度的看書視角,書作為一個載體不應該是在閱覽後乘載著灰塵,更應該可以作為串連起讀者傳遞共鳴感的故事,期許能夠一起成長一起思考將所思所感落實在生活中,培養閱讀心態也打磨處事心態。
但丁快書漫想的其他內容
2024/02/04
這本書揭示了心理實驗背後的真相,挑戰了過去對人性本質的看法,分享了幾個實驗背後的故事,以及對人性的重塑旅程。這本書討論了史丹佛大學地下監獄實驗、電擊椅服從實驗等,透露了一些意外的發現和觀點。
Thumbnail
2024/02/04
這本書揭示了心理實驗背後的真相,挑戰了過去對人性本質的看法,分享了幾個實驗背後的故事,以及對人性的重塑旅程。這本書討論了史丹佛大學地下監獄實驗、電擊椅服從實驗等,透露了一些意外的發現和觀點。
Thumbnail
2024/01/07
去年更深深感受到撰寫書評可以帶給我許多想法,更與當時的心理狀態互相印證,就讀書這塊我給自己打個8分,期望在2024年繼續保持這樣的節奏。至於讀書的期許,希望我不要當一個喜新厭舊的書籍渣男,先完成之前想讀完的書,再開始閱讀新的書籍!
Thumbnail
2024/01/07
去年更深深感受到撰寫書評可以帶給我許多想法,更與當時的心理狀態互相印證,就讀書這塊我給自己打個8分,期望在2024年繼續保持這樣的節奏。至於讀書的期許,希望我不要當一個喜新厭舊的書籍渣男,先完成之前想讀完的書,再開始閱讀新的書籍!
Thumbnail
2024/01/02
讀完一本文學作品後,常常會在心頭湧起一股情感,這種情感切實地體現在我皮膚的紋理上,彷彿每一段文字的書寫都能觸及我的內心,就像我寫完一篇段落後的感受一樣,那種一氣呵成的寫作感受,或許在下一刻就消失無踪,或許會重新湧現,但在那一刻,整本書中的時間彷彿凝固在最後一頁,而後面的空白則延伸到我未來的時空中。
Thumbnail
2024/01/02
讀完一本文學作品後,常常會在心頭湧起一股情感,這種情感切實地體現在我皮膚的紋理上,彷彿每一段文字的書寫都能觸及我的內心,就像我寫完一篇段落後的感受一樣,那種一氣呵成的寫作感受,或許在下一刻就消失無踪,或許會重新湧現,但在那一刻,整本書中的時間彷彿凝固在最後一頁,而後面的空白則延伸到我未來的時空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每天細微的選擇,才會造就我們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每天細微的選擇,才會造就我們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理性選擇 哪個選項能夠讓未來的選擇增加? 不要因為害怕、恐懼或困難而做出選擇 ex.怕逃離舒適圈 不要在憤怒不平時做出決定 預想最壞的情況會怎樣? 能否應付? 計算成本,機會成本 : 錢、時間、人脈、機會等 難以決定時,把狀況推到極端。能知道自己在意的點。ex.薪水剩一半,還會想做這工作
Thumbnail
理性選擇 哪個選項能夠讓未來的選擇增加? 不要因為害怕、恐懼或困難而做出選擇 ex.怕逃離舒適圈 不要在憤怒不平時做出決定 預想最壞的情況會怎樣? 能否應付? 計算成本,機會成本 : 錢、時間、人脈、機會等 難以決定時,把狀況推到極端。能知道自己在意的點。ex.薪水剩一半,還會想做這工作
Thumbnail
職場選擇關鍵,不在你現在年薪多少,而是自問十年後,你想靠什麼賺錢。 ‒大人學選擇 年底將近,有些人開始訂定隔年的年度目標,而身邊有些朋友分享職涯小劇場,從職涯天花板到職場倦怠症,思考著明年要轉職嗎?​
Thumbnail
職場選擇關鍵,不在你現在年薪多少,而是自問十年後,你想靠什麼賺錢。 ‒大人學選擇 年底將近,有些人開始訂定隔年的年度目標,而身邊有些朋友分享職涯小劇場,從職涯天花板到職場倦怠症,思考著明年要轉職嗎?​
Thumbnail
選擇最難的地方在於,不想面對不確定性,同時又對現況不滿意,如果只是憑感覺來選擇的話,就很容易用「賭一把」的心態來做抉擇,賭一把結果有可能好,也有可能不好,機率可能是50%50%。 但如果能夠理性思考,再做抉擇,你會對自己的選擇更加堅定、有信心。
Thumbnail
選擇最難的地方在於,不想面對不確定性,同時又對現況不滿意,如果只是憑感覺來選擇的話,就很容易用「賭一把」的心態來做抉擇,賭一把結果有可能好,也有可能不好,機率可能是50%50%。 但如果能夠理性思考,再做抉擇,你會對自己的選擇更加堅定、有信心。
Thumbnail
如何知道自己的人生策略是正確的? 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過程中覺得越做越靠近自己要的,越做生活過得越好,選擇權越多,那就算是靠近正確的選擇。 今天問朋友,你怎麼知道自己的人生策略是正確的? 朋友回:「是不是正確還是要看最後結果才會知道,沒人會知道當下是不是正確的。」 而我的答案則是:「我會確認這件事情
Thumbnail
如何知道自己的人生策略是正確的? 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過程中覺得越做越靠近自己要的,越做生活過得越好,選擇權越多,那就算是靠近正確的選擇。 今天問朋友,你怎麼知道自己的人生策略是正確的? 朋友回:「是不是正確還是要看最後結果才會知道,沒人會知道當下是不是正確的。」 而我的答案則是:「我會確認這件事情
Thumbnail
永遠會有許多人生難題一而再再而在地出現,例如抱怨現在工作很爛時該不該換下一份、如果要換是不是要等到領到年終後、還是乾脆把所有老本豪賭去創業?就好像倉鼠跑的滾輪一樣,每一階輪梯好似會循環,但自己好像還是在這裡,或許該停下來,好好檢視這個把自己囚禁的牢籠是不是只是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型中的bug。
Thumbnail
永遠會有許多人生難題一而再再而在地出現,例如抱怨現在工作很爛時該不該換下一份、如果要換是不是要等到領到年終後、還是乾脆把所有老本豪賭去創業?就好像倉鼠跑的滾輪一樣,每一階輪梯好似會循環,但自己好像還是在這裡,或許該停下來,好好檢視這個把自己囚禁的牢籠是不是只是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型中的bug。
Thumbnail
通常我們會以觀摩業界名人或詢問他人意見來獲得職涯建議,不過想想,能獲得的不過就是根據他的經驗與偏好所做出的選擇,未必就適合自己。 《布局思維》作者楊琮熙老師有十多年人資管理經驗與多項個人能力發展的專業資格,以兼具「能力開發」「個人成長」等多重觀點談職涯選擇,是一本能夠帶給職場工作者實用指引的好書。
Thumbnail
通常我們會以觀摩業界名人或詢問他人意見來獲得職涯建議,不過想想,能獲得的不過就是根據他的經驗與偏好所做出的選擇,未必就適合自己。 《布局思維》作者楊琮熙老師有十多年人資管理經驗與多項個人能力發展的專業資格,以兼具「能力開發」「個人成長」等多重觀點談職涯選擇,是一本能夠帶給職場工作者實用指引的好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