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它」,人資專家教你如何選擇工作與發展個人職涯--《布局思維》

更新於 2024/11/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在提供「大叔出租-個人化諮詢」時,大多數來找我的人談的都跟自身職涯有關。最常聽到的問題類型就是:「如何在工作上獲得成就?」「該怎麼成功轉職呢?」「面對不同的職務、機會,該怎麼選擇?」,的確大多數人在一生之中,花在工作的時間比起與心愛的人相處或是睡眠的時間都還長,可以算是影響我們生活最深遠的活動,也是許多人常會疑惑自己是否已做出最佳決定的大哉問。
寓言《愛麗絲夢遊奇境》裡,愛麗絲問貓:「請告訴我,我應該走哪條路呢?」貓回答:「這要看你想去什麼地方。」愛麗絲接著說:「去哪兒我都無所謂。」貓就說了:「那麼,你走哪一條路都可以。」,如果沒有先思考自己在職涯中理想達到的目的,怎麼選都好像對,但也可能不是真正的答案,而這也正是大多數人會犯的錯。2012年,康乃爾大學針對1,500位老人做調查,問他們「人生中感到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其中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對自己所選擇的工作感到後悔,這項研究結果表示職涯選擇真的不是個容易作答的問題。
通常我們都會從觀摩業界的名人,或詢問其他人的意見來獲得有關職涯的建議,感覺這些經驗談會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不過仔細想想,從中能獲得的不過也就是根據那個人的經驗與偏好所做出的選擇建議,對我們來說未必照著做就會有好的結果。
《布局思維》作者楊琮熙老師本身有十多年人力資源管理的經驗,加上同時具有多項個人能力發展的專業資格,因此書中兼具「企業」「管理學」「能力開發」「個人成長」等多重觀點,以全面性的角度來談職涯選擇及發展,是一本能夠帶給職場工作者實用指引的好書。

怎樣做職涯選擇?如何讓工作越換越好?

也許你曾經有這樣的想法「目前的工作待遇普通又辛苦,真想換個更理想的工作」。但當要投履歷時,又會擔心自己缺乏強項或成就,真的可以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嗎?
一般人都不免想要一次就找到最完美、最理想的工作,所以會覺得很困難,但比較合理的期望是:把轉職當成是逐步提升自己市場價值的手段,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期望。想辦法在換工作的過程裡使自己能力更加強化、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布局思維》書中的第一部與第二部,分別就「如何設計自己的職涯策略與路徑」以及「如何在職場展現自己、發揮能力、累積籌碼」「什麼時候該把握機會進階」提出了許多實用的建議,是職場工作者可依循的教戰手冊。
在這裡用我自己的職場經歷來當個註腳:我在剛出社會的時候,學歷只是五專肄業生,沒有什麼背景或人脈,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也很普通,是在出版社擔任編輯。但是在25年的上班族生涯裡,我換了9家公司,歷練了不同的工作,最後一份工作的年薪我算過,是我第一份工作年薪的13.2倍。這大概就是藉由轉職逐步提升自己能力與價值的實際例子。

不只工作要越換越好,自身也要持續版本升級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81歲,但是企業的平均壽命卻反而越來越短了。以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500家企業為例:其企業平均壽命從1960年代的60年,到現在已經縮短為不到20年。所以期望自己可以「在一家公司安穩地從一而終」已經越來越難,未來,變得難以預測以及充滿變化。
《布局思維》書中的第三部分,重點回到我們自身,必須懂得自我成長的學習技術,從中獲得新的機會,嘗試建立以下的心態與資源:
  1. 專家心態與能力:鍛鍊自己的專業,展現能力、提供價值,獲得認同。
  2. 好奇:打開視野,關心不同領域的事物,就有可能增加事業上的機會。
  3. 堅持:雖然多方嘗試,但在碰到挫折時也要稍微堅持一段時間,才可能碰到好的機遇。
  4. 彈性:如果情況出現變化,要能夠因應而作出調整,不妨把它看成是讓自己成長的機會正面看待。
  5. 導師與夥伴:找到值得自己仿效、學習的role model,開展可以共事、協作的人脈關係。
彼得杜拉克曾說「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它」,在葛雷伯的《反脆弱》書中也告訴我們,嘗試透過預測未來的方式要去規避風險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對於未來的預測總是大錯特錯。所以要「構思出想要的未來,並且實現它」,簡言之,就是讓自己有選擇與主導權。相信讀完《布局思維》,會讓您獲得許多有用的指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6K會員
179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經過第一次「閱讀接龍」讀書會,接在《逆思維》之後我要讀的是《六頂思考帽》,說起來雖然已經聽過「六頂思考帽」超過20年以上,但一直沒讀過書,也沒運用過這個方法,算是「那些錯覺自己已經讀過的經典」之一。既然《逆思維》教我們「用不同的思維看問題」,接著來讀「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思考帽」感覺很合適
當你預期生命一切應該都在可預期的軌道上延伸,但是巨大的轉折與變化卻悄悄來了,那應該就是所謂的「中年」吧? 變化,也許來自於大環境、來自於退休、來自於衰老、來自於周遭發生的生老病死。在漸漸喪失因應外在環境轉變的能力時,變化來了,人生還長,發現自己能夠依靠的、憑藉的卻如此薄弱時的惶惑,該怎麼自處? 《5
也許每個人在讀某本書的時候會引發他讀另一本書的念頭,若來辦一場「從某本書開始的閱讀接龍」讀書會,參與者先共讀同一本書以及討論,然後各自選出一本“因為讀了這本,所以引發我想讀的OO書“,然候在下一次聚會時分享自己選讀的書與心得,然後各自再選“因為讀了這本,所以又引發我想讀的OO書“...(一直持續)
諾基亞、柯達、奇異(GE)這三家企業有什麼共通點?他們都曾經盛極一時,是行業中的領導品牌,但也都由盛轉衰,未能在策略轉折點出現時妥善因應,失去市場與顧客,就此殞落。 若能設法利用策略轉折點,會產生什麼效益呢?怎麼做才能把它轉換成機會?就讓《策略轉折點競爭優勢》帶你踏上帶來改變新機會的「創新階梯」吧!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經營內容與自媒體的時代,很多人不是真的想經營內容,只是想成為網紅。如同詩人奧斯丁克隆這麼說「很多人都想成為名詞,卻不在動詞上下功夫。」身為創作者,卻不知經營創作。 《滾動內容複利》嘗試要回歸到創作的本質,來談如何成功打磨創作,以及讓內容被看見、經營平台產生影響力,打造出自己的內容飛輪
要達到「群體共學」,必須先建立團隊共學的模式與習慣,慢慢地開始深入,能夠有系統地提升團隊知識與能力。而且在學習進而討論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成員多元觀點,再經過討論、激盪轉化產生新思維。 這樣做也同時可強化團隊溝通成效,因為無形中創造出一個日常工作之外的溝通場域,可以自然的對話,加深成員彼此之間的理解。
經過第一次「閱讀接龍」讀書會,接在《逆思維》之後我要讀的是《六頂思考帽》,說起來雖然已經聽過「六頂思考帽」超過20年以上,但一直沒讀過書,也沒運用過這個方法,算是「那些錯覺自己已經讀過的經典」之一。既然《逆思維》教我們「用不同的思維看問題」,接著來讀「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思考帽」感覺很合適
當你預期生命一切應該都在可預期的軌道上延伸,但是巨大的轉折與變化卻悄悄來了,那應該就是所謂的「中年」吧? 變化,也許來自於大環境、來自於退休、來自於衰老、來自於周遭發生的生老病死。在漸漸喪失因應外在環境轉變的能力時,變化來了,人生還長,發現自己能夠依靠的、憑藉的卻如此薄弱時的惶惑,該怎麼自處? 《5
也許每個人在讀某本書的時候會引發他讀另一本書的念頭,若來辦一場「從某本書開始的閱讀接龍」讀書會,參與者先共讀同一本書以及討論,然後各自選出一本“因為讀了這本,所以引發我想讀的OO書“,然候在下一次聚會時分享自己選讀的書與心得,然後各自再選“因為讀了這本,所以又引發我想讀的OO書“...(一直持續)
諾基亞、柯達、奇異(GE)這三家企業有什麼共通點?他們都曾經盛極一時,是行業中的領導品牌,但也都由盛轉衰,未能在策略轉折點出現時妥善因應,失去市場與顧客,就此殞落。 若能設法利用策略轉折點,會產生什麼效益呢?怎麼做才能把它轉換成機會?就讓《策略轉折點競爭優勢》帶你踏上帶來改變新機會的「創新階梯」吧!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經營內容與自媒體的時代,很多人不是真的想經營內容,只是想成為網紅。如同詩人奧斯丁克隆這麼說「很多人都想成為名詞,卻不在動詞上下功夫。」身為創作者,卻不知經營創作。 《滾動內容複利》嘗試要回歸到創作的本質,來談如何成功打磨創作,以及讓內容被看見、經營平台產生影響力,打造出自己的內容飛輪
要達到「群體共學」,必須先建立團隊共學的模式與習慣,慢慢地開始深入,能夠有系統地提升團隊知識與能力。而且在學習進而討論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成員多元觀點,再經過討論、激盪轉化產生新思維。 這樣做也同時可強化團隊溝通成效,因為無形中創造出一個日常工作之外的溝通場域,可以自然的對話,加深成員彼此之間的理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人總是希望能夠預測未來,但有人真正能夠預測未來嗎?如果有了這種能力,是福?是禍? 我在一本股票書上,看到一段話: 一般來說,人類其實不太會預測未來,不管是什麼事情、有沒有資料數據佐證都一樣。世界上發生的事,發展方向都可能會跟你預期的不一樣。(愛德華.萊恩著、鍾榕芳譯《常識選股法》頁33)
Thumbnail
在很久以前,在一篇專題報導中提到,隨著醫學及科技的進步,未來長生不老或是永遠不死,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Thumbnail
每天我們都做無數決策,有些對未來影響深遠。根據《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指出,機率思考可以提升預測未來的能力。美國聯邦國家情報辦公室的研究發現,機率訓練能提升人們的預測準確度,讓人更客觀地評估決策後果。通過機率思考,人們能理性面對不確定性,避免因恐懼或偏見做出錯誤判斷。
Thumbnail
本週哲學思考課程的內容,老師對初上國中的孩子們提出了要預測自己未來的作業。雪莉是一個很認真好學的孩子,平常都會依照固定的計畫時間做家事、寫作業,所以她覺得自己應該能很好的完成這份功課。
Thumbnail
比起許願未來的日子都會很順遂,不如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
Thumbnail
文摘我試玩了一套由台灣創櫃板公司立軟(7505)所開發的AI軟體,可以預測台股的漲幅。這套軟體的準確度約為70%,如果投資人對標的很熟悉,準確度可達90%。雖然它的預測結果有一些參考價值,但是我並不完全依賴它的預測來進行買賣。未來的世界可能會由AI進行投資,這將是完全的被動投資,而非人類主動思考投資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人總是希望能夠預測未來,但有人真正能夠預測未來嗎?如果有了這種能力,是福?是禍? 我在一本股票書上,看到一段話: 一般來說,人類其實不太會預測未來,不管是什麼事情、有沒有資料數據佐證都一樣。世界上發生的事,發展方向都可能會跟你預期的不一樣。(愛德華.萊恩著、鍾榕芳譯《常識選股法》頁33)
Thumbnail
在很久以前,在一篇專題報導中提到,隨著醫學及科技的進步,未來長生不老或是永遠不死,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Thumbnail
每天我們都做無數決策,有些對未來影響深遠。根據《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指出,機率思考可以提升預測未來的能力。美國聯邦國家情報辦公室的研究發現,機率訓練能提升人們的預測準確度,讓人更客觀地評估決策後果。通過機率思考,人們能理性面對不確定性,避免因恐懼或偏見做出錯誤判斷。
Thumbnail
本週哲學思考課程的內容,老師對初上國中的孩子們提出了要預測自己未來的作業。雪莉是一個很認真好學的孩子,平常都會依照固定的計畫時間做家事、寫作業,所以她覺得自己應該能很好的完成這份功課。
Thumbnail
比起許願未來的日子都會很順遂,不如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
Thumbnail
文摘我試玩了一套由台灣創櫃板公司立軟(7505)所開發的AI軟體,可以預測台股的漲幅。這套軟體的準確度約為70%,如果投資人對標的很熟悉,準確度可達90%。雖然它的預測結果有一些參考價值,但是我並不完全依賴它的預測來進行買賣。未來的世界可能會由AI進行投資,這將是完全的被動投資,而非人類主動思考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