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2. 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第二座山》- Chen

2023/03/02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此為Podcast說書頻道【TOGETHER 一起讀】EP42《第二座山》文字稿,建議可以搭配音檔效果更佳:
大家好,歡迎回到Together,一起讀,我是Chen,又來到一次說完一本書的時間了,今天我們的活動是跟大家一起來爬山,我們將一起讀一本心靈成長類的書籍,其實我個人不太讀心靈成長類的書,可能是因為我腦中偶爾還是會冒出心靈成長的書籍,很多都是我不感興趣的雞湯類書籍的想法,但就像我之前說的,每次的嘗試閱讀不感興趣書籍的經驗,都會再次提醒了我要注意自己可能帶有的偏見,不要完全相信你眼睛所看到的,還要用心去觀察你看到的事物,而我認為,不管認為一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有沒有幫助,只要讀了,都還是可以從中看見一些新的發現,我當初並沒有想要看今天要跟大家一起讀的這本書,但因為這本書很常出現在我面前,於是就興起了想翻來看看的念頭,在閱讀之後,我認為這本書的作者大衛.布魯克斯寫的並不完全是雞湯類書籍,他在書中點出現代年輕人何以成為失落一代的洞見,解析了我們的社會何以演變為個人主義的文化搖籃,而在我們面對未來的不確定與階級不平等時,或許「躺平」不是對抗倦怠感的唯一方式,另一種的方法是找出生命的意義,我認為這本書很適合所有還找不到生命意義,或者已經在尋找路上的朋友跟我們一起閱讀。這本書的書名是《第二座山: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作者是大衛.布魯克斯,他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知名評論家,曾任教於耶魯大學,除了這本書外,他還寫過《成為更好的你》、《社會性動物:愛、性格與成就的來源》、《BOBO族:新社會精英的崛起》等書。這本書我設定了三個我比較有興趣的問題,試著回答這本書的一些內容,分別是:是什麼讓我們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如何找到人生意義?以及要如何打破個人主義文化,重建個人與社群間的連結?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做更全面了解的朋友歡迎再找來看看喔。
那麼首先要跟大家討論的問題是,是什麼讓我們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呢?我想最簡單的回答是失去目標,有些人可能原本擁有成功人生,但後來事業、家庭出了問題,有些人可能因為低薪、買不起房,無法達到社會認可的功成名就,不管如何,這些都會讓我們面臨目標危機,目標危機的意思是指缺乏人生目標,如果你目標明確,你可以面對過程中的所有挑戰,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那麼很可能一點挫敗就足以把你擊倒,作者指出,目標危機會以兩種形式呈現:繼續前行和自我催眠。繼續前行的人可能遭受某種打擊,或者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但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該如何改變,於是他繼續做原本的工作,過著同樣的人生,他的內心是消極無力的;而自我催眠的人則是認為他的人生失敗而且再也難以挽回,看著別人一步步成為成功人士時,自己卻在原地踏步,當差距越來越大時,他只看到未來一片茫然,他不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什麼,能做的可能是爬到床上追劇;另外關於目標危機我有另一個心得想跟大家分享,前陣子我看了一部電影叫《世界上最爛的人》,電影描述故事的女主角茱莉,聰明、自信、卻也對很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茱莉從學生時期就不斷地探索未來的可能,他在醫學系、心理學系、到攝影都很有天分,卻因此無法安於現狀,認為自己值得更好的選擇,時間流逝,即將滿30歲的茱莉人生還是一團亂,當茱莉在男友的新書發表會被問到職業時,他說:「我在書店工作。」,此時的茱莉已不再像20歲時有自信、勇於探索各種可能,茱莉在事業與愛情上處理得一片混亂,30歲的他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爛的人,當然後續還有一些自我價值的追尋與探討,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在看完這部電影後的感觸,我覺得對追尋自我、找到有價值的人生感到迷茫這塊是很多人的寫照,社會給予我們很大的自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什麼都可以追求,但有時候這樣的自由很容易扼殺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成為的另一面是你有許多時間去探索,但事實上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你不一定知道你要什麼,但你一定知道你不要什麼,我們不一定要表現得堅強,有時候適時地面對恐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主動向親友分享自己的害怕與不安更能讓我們在這樣的過程中有更多發現,也更能迎接生活的不確定性,很多時候,比起一個完美地似乎難以有情感連結的朋友,我們更容易感受並擁抱這些不完美的真實;而書中指出會出現目標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這個世代完全沒有繼承到任何有意義的道德價值觀」,正如作者所說,社群媒體如FB、IG的興起讓大家的粉飾功夫一流,我們很難以知道有多少人陷入目標危機,比如青年作家沙朗就指出他的觀察:「二十多歲的千禧世代普遍瀰漫著卡關感,而查覺到這種卡關感的人,往往會向外界傳達一種極度有安全感的形象」當我們陷入目標危機時,我們對人生的疑問終究回歸到幾千年來已經被無數人問過的問題:我是誰?我的歸屬在哪?我為什麼要活著?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讓我們再往前追溯,現代的道德觀跟以前的道德觀又有什麼不同,才會出現這些危機?在過去,我們的社群是以集體主義為主的社會型態,人類是需要團結合作才能生存的生物,因此我們的社會發展是以社群為單位,比如從狩獵、遊牧、到農耕社會都可以看出群體生活的影子,對社群來說,集體的利益大於個人利益,但在1960年代,隨著經濟型態及文化價值的轉變,美國開始擁抱個人主義以幫忙解決當時因經濟大蕭條及戰爭產生的社會問題,當時的年代開始追求自我價值、強調自我實現,而愛自己、忠於自己的口號也沿用自今,個人主義沒什麼大問題,但當個人主義逐漸演變成過度個人主義時,我們就會發現某種程度的匱乏,當人們開始用外在能力與成就定義自己,每個人都急著告訴大家自己有多忙,社會就會形成了一種崇尚忙碌以及個人成就的心態,而社會文化從以群體優先的集體主義轉變為以我為先的個人主義的代價是,強調個人責任的究責文化、人與人的關係也變得疏離,因為我們不再能從社群中得到緊密感,愛會給你扎根的感覺,但許多人得不到那種愛,即便是家人或戀人也可能得不到,過度的個人主義文化因此造就了失落一代,形成四個社會危機,分別是孤獨危機、不信任危機、意義危機、部落主義,接下來我將跟大家介紹四個社會危機產生的問題。
第一個是孤獨危機:作者是以美國舉例,但我想我們還是以比較熟悉的台灣作為例子,根據2020年台灣遠見雜誌做的「2020年孤寂大調查」,調查顯示有接近半數國人經常感到孤寂,而在近年來,自殺已成為台灣青少年前二大死因,僅次於意外,若分析居住狀態,獨居者感到孤寂比率最高;與配偶及其他家人同住而感到孤寂的比率最低,顯示社交孤獨已經是不分老少都正在面臨的問題,另外關於「與配偶及其他家人同住而感到孤寂的比率最低」這一點,或許可以顯示造成孤寂感的原因不只是情感疏遠,距離也會造成顯著影響,另外科學研也究指出,孤寂會嚴重損害健康,孤寂感並非憂鬱症,卻會減少壽命,提高得到中風、心臟病的機率,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更勝於肥胖、抽菸、酗酒等因素,在美國,因社交孤獨造成自殺、藥物濫用和酗酒的案例逐年增多,這樣的死亡也被稱為「絕望死」,而絕望是我們周遭無處不在的社交孤立所導致的,這樣的感覺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
第二個是信任危機,老一輩的人通常對於團體有很深的榮譽感,認為為團體做出犧牲是件很合理的事,因為當你服務你所屬的組織時,組織也會給你回報,這是基於互惠心理,比如我們很多人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會發現鄰里關係良好,在生活資源不便利的狀況下,許多人會交換物資,互通有無,比如送蔬菜水果,也會幫忙收信、照顧小孩等等,而在現代,因為社群產生的緊密感逐漸消失,人與人的不信任感也就逐漸擴大,我們容易懷疑別人的用心,不論原因為何,也常認為一切只能靠自己,就像英國作家,喬治.艾略特所說的:「有什麼孤獨會比不信任更讓人覺得孤寂呢?」。
第三個是意義危機,在過去,老一輩人多半以服務所屬的組織作為生活的意義及人生目標,但在現代,為團體服務已不是許多年輕人所信奉的,比如我們對國家的懷疑大於對國家的信任,當集體敘事不再存在,生命故事須由自己自由揮灑書寫時,許多人往往會很茫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因為我們多數人往往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與使命感來詮釋人生的意義。
第四個是部落主義,書中指出,當人因為激進的個人主義一再地感覺孤獨、無處可去時,他們就會回歸最古老的本能,藉此對威脅做出反應,也就是回歸部落,以反制因個人主義導致的孤立和缺乏意義的人生,部落透過共同的情感把人連結在一起,但這樣的情感卻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二分法,比如許多激進分子之所以加入伊斯蘭國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歸屬感,而IS給他們一個歸屬的地方,藉由集體敘事讓他們成為產生連結和認同感,他們也尋求戰爭以成為殉道者和英雄,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
在了解到是什麼讓我們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後,不知道大家心裡的想法是什麼,會不會跟我一樣好奇那又要如何找到人生意義?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是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作者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會有兩座山,第一座山是利己,追求社會文化設定的目標,比如我們會追求功成名就、環遊世界、擁有幸福人生,第二座山則是利他,要找到人生的意義在於從個人主義轉變為以關係主義為中心的第二座山思維,相比於第一座山的重點在於建立自我及定義自我,第二座山在於擺脫自我以及放下自我,第一座山讓我們想要獲取,第二座山讓我們願意貢獻,第一座山讓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第二座山讓我們「以他人為中心」,這兩座山並沒有分先後順序,有些人會先爬第二座山,有些人則先爬第一座山,而這兩座山也不相互排斥,我們在爬第二座山的同時,並不代表我們要放棄第一座山,那又為什麼要爬第二座山呢?因為第二座山是承諾,透過四個承諾的實踐,我們會找回生命的歸屬與關係的連結,發現生命的深度與喜樂,這四個承諾分別是志業、婚姻、人生觀與信仰,以及社群,說到這,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對四個承諾的想法,老實說我對其中的一些承諾並沒有太大的連結感,可能是因為我現在還沒爬到第二座山,加上作者的敘事對我來說很龐大,我還不能做一個很好的說明,我會從中挑提幾個承諾來跟大家一起讀,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再找書來閱讀。
第一個承諾是志業,作者提到,尋找職業跟尋找志業有很大的不同,當我們處於求職心態,我們會很理性地列出自己的才能,這些才能在哪些領域是最有價值的,並且設法投資時間還有精力以獲得最高的CP值,但如果我們追求的是志業,我們就不會活在自我意識層面,理性地思考哪些是高薪且舒適的工作,我們面對的會是生命的本質,比如當我們看到不公義的事情時,會喚起我們靈魂中對自由及公平的追求,引發我們加入或組織團體以做出積極的回應,每個人因性格或經驗的不同,很難知道志業在每個人生命中的樣貌會是怎樣,有可能我們遇到過,卻因其他事情讓我們阻礙或忽略了志業的招喚,另外志業也有考驗,當志業的成本高於獲利時,如果我們處於職業心態,那麼很可能就會因為回報不高而放棄,如果我們處於追求志業的心態,那麼你會認為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為放棄志業就等於違背自己的本性,當志業的召喚被聽見,有人做出允諾,承諾就成立了,關係主義者做出的承諾會定義它的人生,而他做出的承諾還有他實踐承諾的方式,定義他人生的品質與滿足感。
第二個承諾是婚姻,作者認為個人主義的婚姻有一個問題,就是它把人困在自我的牢籠裡,如果你進入婚姻後試圖想得到自我實現,那你會非常挫敗,因為婚姻會不斷地把你拉離自我的目標,美滿的婚姻必須是彼此臣服而不是一起擁有自主權才能辦到,自我要為了親密關係而被犧牲,人不會因為愛自己而變得更美好,他們因為愛別人、向別人許下誓言、承接他人的重擔,以及實踐誓言背起那樣的重擔而變得更美好,這邊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作者提到他一個朋友的妻子在生產過程中因為難產大量失血,醫生告訴他的朋友,他的妻子死亡的機率是五十%到八十%,即便活下來也很有可能有嚴重性的永久腦部損傷,他的朋友坐在休息室,慢慢接受這個事實:自己的下半輩子可能要照顧一個認不出他的女人。他的朋友說,「在那個時候你才意識到,你對你的結婚誓詞做出了什麼承諾。」,我們很常在電影情節或婚禮現場聽到這樣的結婚誓詞「...我願對你承諾,從今天開始,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將永遠愛你、珍惜你直到地老天長。我承諾我將對你永遠忠誠」這些話我們聽過無數次,卻很少有人把它聽入心底,做出珍重的承諾與實踐,因為婚姻往往要我們付出一切,如果雙方沒有犧牲自我的決心,就難以得到婚姻可以給你的一切
第三個承諾是價值觀跟信仰,這部分我還不能做很好的說明,如同剛剛所說的,如果有興趣想深讀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喔。
第四個承諾是社群,也是我們第三個問題,要如何打破個人主義文化,重建個人與社群間的連結,作者提到,健全的社群是緊密的關係系統,就像我們過去的鄰里關係,人際間的互動是緊密、沒有秘密的,比如我會知道小明考上台大、隔壁老王喝酒太晚回家被他老婆罰著跪了一晚,或者居民會互相幫忙照顧孩子,協助婚喪喜慶等等,在現代社會,許多人因為短期租屋的高流動特性,以及尊重隱私這一層面,很少去認識自己的鄰居,而科技的發展也讓我們習慣使用社群媒體來溝通,減少人際摩擦以及追求高效率,但是,人際關係在本質上其實是黏膩而且沒有效率的,另外社群也因為我們把照顧工作外包而受到傷害,比如《豐饒的社群》一書作者指出,以前由社群扮演的角色,現在由市場或國家包辦,心理健康是心理治療師的工作,身體健康是醫院的工作,教育是學校的工作,在這樣的體系下去除人性是必須的,因為體系內的組織大規模運作的前提必須是標準化、程序化,在上述的情況下,人們能求援或尋找歸屬感的地方減少了,關係的距離跟不信任感也就上升,那麼要如何重建個人與社群的連結呢?要由在第二座山的關係主義者來重建,因為他們關係的對象是其他人,而不是自己,以下簡單說明幾個做法,第一個作法是要以鄰里為變革單位,針對個人一一推動改變是缺乏效率的做法;第二個作法是說具有點火作用的故事,當有人先分享內心的傷痛,說一個故事時,很快地就會有一個接一個故事被帶動起來,因為我們在這樣的情境裡,會感受到有人陪著你一起走向心裡深處的脆弱;第三個做法是採取行動,使社群脫離孤立,建立居民守則,透過日常的關懷照顧行動,讓每個人、每個家庭成為社群的一份子;第四個做法是打造居民公約,公約可能包含入會儀式、共同歸屬儀式、重述社群故事、會員象徵符號,以及一個聚會場所;第五個做法是可能性對話,比如我們可以透過對話討論可以部署哪些資源,以打造一個大家互相照顧的社群?或者我們還有哪些自己沒察覺到的能力可以貢獻?第六個打造一個關係緊密的團體,關係緊密的團體具有共同的道德理念,他們不會將成員視為可剝削資源,而是一同承擔神聖使命的同伴,關係緊密的團體會讓你砍掉重練,要求你把集體的身分認同放在自己的身分認同身上,他們會指出一個遙遠的理想,而這個理想可能無法在此生實現,就像雕塑家摩爾曾說的:「生命的秘密是找到一個任務,某個你可以奉獻一生的目標、你願意為它傾盡全力的目標、你願意為它付出此生的每一分、每一秒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它必須是你永遠不可能達成的目標。」
以上就是我們這一本書,《第二座山: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的內容,我們試著用三個問題來詮釋這本書的內容,分別是:是什麼讓我們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如何找到人生意義?以及要如何打破個人主義文化,重建個人與社群間的連結?坦白說這本書的有些地方對我來說不是很好讀,書裡有些觀念我也沒有連結或認同感,比如我沒有宗教信仰,還有作者認為婚姻應該是盟約式婚姻,就是我為你生、也為你死這件事對我來說覺得有點太過了XD,但我覺得這些並不妨礙這本書為個人及社會提出的另一種思考的見解,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棒的發現,當我看完了書,有了察覺,我就可以觀察自身與周遭的流動狀態,並慢慢調整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這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我們或許都曾困惑社會訴諸的主流價值,也可能曾對社交關係感到無所適從,甚至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但或許我們可以用另一種角度出發,以利他的第二座山思維做為我們的人生目標,為生命做出四個承諾,就像愛因斯坦曾說的:「不要立志做一個成功的人, 但要極力做有價值的人」,下一集又將回到我們一起慢慢讀完一本書的時間了,會先由Lewis帶大家讀《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的前言,節目的最後想問大家的是,大家曾有過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的時候嗎?是因為什麼原因呢?喜歡這集內容的朋友也歡迎推薦並分享給你身邊的人,也歡迎留言寫下你對這集的想法與意見,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美好的一天,Together一起讀,與你下次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TOGETHER 一起讀
TOGETHER 一起讀
我們是一群熱愛閱讀的人,希望透過我們的選書,讓喜歡閱讀的朋友能接觸到不同領域的書籍,在這個強調速讀的時代裡,我們會以慢讀的方式跟大家一起停下腳步好好思考一本書的精華與觀點, 讓我們一起讀,一起找答案。👉ApplePodcast、Spotify搜尋:TOGETHER 一起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