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度專線週六分享會心得——家庭互動的艱難課題 by建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陳建豪(專線工作者)
家人互動關係真的是很艱難的課題,人往往會更易被牽動情緒,陪伴、理解更顯困難,但這也是避不掉的功課
專線從3月開始,每月舉辦一場主題分享會,至今已辦過:危機處理、照顧者(子女身份)經驗分享、照顧者(父母身份)經驗分享、醫院與社區工作者的對話、照顧者(手足身份)經驗分享、當事者減藥經驗分享、當事者(躁鬱症)經驗分享,我幾乎跟著參與了每一場,這每一場分享會都讓我獲益良多,趁著印象還深時,我想整理並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參加子女跟手足身份照顧者的經驗分享這兩場,因為她們雖然身份關係的不同以及家庭背景的差異,所以照顧經驗很不一樣,但是我看見殊途同歸的精神理念,就是所謂的陪伴與貼近、站在對方角度思考,究竟是什麼意思,以及該怎麼做?這兩場給出了很棒的實踐,我底下試著回憶她們的故事……
在「我和我欲望流浪的媽媽」這場分享會裡,育慧提到她從小因為媽媽的特別,而走上護理這個專業(甚至是心理這第二個專業),想知道發生什麼事、該如何理解媽媽、以及怎麼協助媽媽。但是護理專業的內涵並沒有讓媽媽變好,反而還讓育慧與媽媽很有距離,對於媽媽的不服藥、不遵從醫囑感到生氣,也不諒解。但是育慧跟風信子的接觸、實作,以及自己的「放逐於山野間」(育慧喜歡爬山),挪出了一些空間反思,育慧試著做回一個「媽媽的女兒」而不是「病人的護士」,看看是否應對的差別會有不同的結果,就是這樣的一個身份的轉換(護士變回女兒)以及視框挪移的嘗試,育慧開始認真的去聽媽媽介於清醒與隨口胡扯的語言,聽出了「客婆仔」、「黑毛仔」等的存在以及對媽媽的影響。然後這樣的理解出現後,媽媽以前看不懂的反應如今也就似乎有些看懂了。育慧舉了2個例子,第一個是說,某天育慧、媽媽和爸爸去朋友家裡作客,進入朋友家坐沒多久,媽媽突然就想逃離開,如果是以前,這會讓育慧感到錯愕、丟臉與生氣,但是育慧懂得跟媽媽聊了,媽媽也才會說出原因,因為媽媽突然看見自己的手變成毛茸茸的樣子,她感到害怕與丟臉,怕被別人發現,所以才想要逃離,育慧現在這樣的懂得,讓她對媽媽不會有錯愕、丟臉與生氣的情緒,也不會不解,反而能接納。第二個例子,是育慧提到媽媽有次下體有受傷出血,育慧希望帶媽媽去看醫生治療,但媽媽不肯,進入媽媽的故事脈絡後,知道媽媽說「這是客婆仔的事,不關她的事」,所以不想去看醫生,育慧就不再勸媽媽去看醫生,反而是請媽媽幫忙去說服「客婆仔」,最後媽媽就同意了找醫生接受治療。
在「從陪伴妹妹渡過生病經驗看見家族歷史的影響」這場分享會裡,十夜從了解自身開始。她發現自己對錢有莫名的擔憂、恐懼與堅持,在自我梳理後,理解了這是自己對生存焦慮的反應,細究自己的生存焦慮何來?為何如些強烈?則看見了媽媽做為東南亞移民嫁來台灣之前,在排華的原鄉印尼裡的生活,是活在恐懼之中的,這股恐懼是如此深的烙印在媽媽心中,因此即便已移居台灣,那種對生存的害怕與恐懼還是如影隨形,進而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十夜與其姐妹,只是妹妹最後以發病的形式發作,過度的節儉行為背後,是同樣的生存焦慮之反應。所以面對妹妹的病與行為,十夜會花很多很多的時間與妹妹對話,在妹妹說不出也說不清的時候,十夜不斷不斷的說「你是不是…你是不是…」來一一跟妹妹檢核,只為了幫妹妹說出那個心底的無法言說,隨著一次次妹妹「對對對,就是這樣!」的反應,某些情緒也愈見舒坦。
精神疾病照顧者在面對生病的家人時,要面對的煎熬就是看著自己熟悉的家人日漸陌生,彷彿變成另一個人,然後行為、思想、語言慢慢變得怪異無法理解,這時照顧者會想「掌控」以獲得安全感,但是這種掌控往往成效不彰,而這些不彰的成效會再成為自我苛責的內容,覺得自己失敗、無能、埋怨天地…,然後這樣的情緒又再轉化為對生病家人更強的掌控,如此不斷的負面循環著。與此同時,自己的情緒會一直被生病家人的起伏給深深影響著,有時被生病家人的話語所傷,有時被言行激怒,把這些收進心裡去了,然後自己的情緒、家裡的氣氛又反過來影響著生病家人的狀況起伏,如此堅實的綁定、互相共振。
當我們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時,會覺得自己失敗、無能、這些生病家人的反應都是因為我、是故意的…,就不太能注意到當事人的故事脈絡,也就無法聽懂,不知道怎麼陪伴,怎麼相處。但有時聽懂其實不需要聽懂邏輯,只要聽懂心情即可,聽出那些看似跳躍的話語中散逸出來的悠悠情緒,我們就靠近他們一些了。
在育慧的故事裡,一開始之所以無法理解媽媽、貼近媽媽,就是因為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她這樣讓「我」很丟臉、她不吃藥讓「我」很困擾,而不是看到媽媽;後來的轉折是育慧開始好奇嘗試了解媽媽她怎麼了,焦點放在媽媽身上而不是自己,所以能聽出媽媽的故事。在十夜的故事裡,十夜努力去理解妹妹,陪妹妹說話,當妹妹表達不出來時,十夜幫妹妹表達,努力去猜妹妹的意思,十夜的焦點也在妹妹的身上而不是自己,所以沒有掉入哀怨的陷阱裡。
家人互動關係真的是很艱難的課題,人往往會更易被牽動情緒,陪伴、理解更顯困難,但這也是避不掉的功課,願大家共勉之。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次分享會的主題是社區關懷訪視員(以下簡稱關訪員),邀請到曾任職關訪員四年餘的潘亭妤,與我們分享她在工作中的所見與反思。
在5/20的專線分享會之前,對於精神疾病當事人談感情,我一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像與疑問,像是當事人談感情時會不會有比較多阻礙呢?當事人又是如何看待與感受自身的情感以及與他人的感情關係呢?過程中不但觀看到許多人對於愛情有不同的詮釋與樣貌,也回頭聽見自己面對過去感情的矛盾聲音。
講者徐志雲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從自己的從業經驗來談談在醫療中看到的視野。
本次分享會的主題是社區關懷訪視員(以下簡稱關訪員),邀請到曾任職關訪員四年餘的潘亭妤,與我們分享她在工作中的所見與反思。
在5/20的專線分享會之前,對於精神疾病當事人談感情,我一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像與疑問,像是當事人談感情時會不會有比較多阻礙呢?當事人又是如何看待與感受自身的情感以及與他人的感情關係呢?過程中不但觀看到許多人對於愛情有不同的詮釋與樣貌,也回頭聽見自己面對過去感情的矛盾聲音。
講者徐志雲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從自己的從業經驗來談談在醫療中看到的視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第二章 我請了三個看護,二個跑掉,最後一個留下來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媽媽的朋友下午打了通電話給我,說她們一起幫媽媽寫了法會牌位, 因為在北部,所以用很家常的口氣跟我說,有空的話記得去拜拜。 掛完電話我坐在手機前爆哭。 因為能感受到媽媽朋友們用自己的方式想念她,記得她的習慣、愛好, 所以用同樣的方式延續下去,用她們能做到的關愛試著照顧我們。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瞭解自己的盲點並釋放心中的痛苦,幫助自己從受害者狀態解脫出來。通過改變自己,實現家庭的和諧與家人的幸福。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第二章 我請了三個看護,二個跑掉,最後一個留下來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媽媽的朋友下午打了通電話給我,說她們一起幫媽媽寫了法會牌位, 因為在北部,所以用很家常的口氣跟我說,有空的話記得去拜拜。 掛完電話我坐在手機前爆哭。 因為能感受到媽媽朋友們用自己的方式想念她,記得她的習慣、愛好, 所以用同樣的方式延續下去,用她們能做到的關愛試著照顧我們。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瞭解自己的盲點並釋放心中的痛苦,幫助自己從受害者狀態解脫出來。通過改變自己,實現家庭的和諧與家人的幸福。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