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圖說》不單單只是本歷史研究書

2020/08/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歷史圖說》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借來的,初版時間是1997年,手上這版是2004年二版十七刷的版本。關於這本書說來好笑,因為我前後總共借了兩次,兩次都是為了想回頭去理解台灣歷史的發展,但兩次我都沒把這本書也看完;這次借閱,我把握機會盡可能讀完它,但這也讓我發現了《台灣歷史圖說》並不單單只是一本台灣歷史的研究書刊。
在圖書館借來的二版書,書的內容還有部分缺損
嚴格來說,《台灣歷史圖說》並不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史事書籍。畢竟若要討論遠至史前近至近代1945如此巨大的歷史範圍,一一深究實在不可能僅有薄薄一冊小說的厚度。但如果要說它是,那它依然可以是。畢竟這本書還是有從史前冰河時期的台灣人種遷徙、原住民族與南島語系的分佈與推測,一路探到日本統治、國民黨戰敗來台的近代歷史,它依然提及了許多在不同時期所留下的歷史痕跡,與經歷過中華民國版本的歷史教育所不會去思考的「反問」──對我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是在於作者周婉窈針對這些「模糊不清的台灣史」所提出的質疑,而且幾乎整本書都在做相似的提問。
如果你是單純想要了解台灣近四百年的歷史完整演化程序,那你可能會對這本書感到失望,因為比例真的沒有那麼重。但就如我在上述所言,《台灣歷史圖說》的價值來自於每一章節段落不時穿插的反思式拋問。而這些拋問,通常都會是建立在一段歷史的概要闡述後來向讀者提出。甚至在第一章,周婉窈便直白的在標題直接提出了「誰的歷史」的質疑:
目前普遍看到的是,把清朝統治前的歷史時代氛圍「荷蘭時代」與「明鄭時代」。這樣的分期,是經不起質疑的。「明鄭時代」當然是站在漢人立場的歷史分期,對於鄭氏政權所統治不到的原住民而言,這樣的分期,不近真實。
「荷蘭時代」的說法,不能說是站在漢人的立場──因為在那個時候,漢人人口尚少,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統轄的絕大部分是原住民。那麼,「荷蘭時代」的分期,符合歷史實際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不論你是否認同這種以「人種立場」去劃分的歷史界線,還是你堅持只要曾發生在「台灣」那便是屬於「台灣歷史」,這都是小事。本書作者所拋出的質疑我之所以認為具有意義,在於我們對本土歷史的想像從未跳脫以成績致勝的傳統教育所導致的封閉思考;也就是說,我們為了追求課業成績,往往會忽視凝視歷史脈絡的重要,只聚焦在課本上所畫下考試會考的重點,而非正式將它看作是一個歷史,或者懷疑它是「有心之人刻意偽造的歷史」。
當然無法做出質疑的能力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單看課本,我們並沒有受到誘導去額外抱持那份懷疑的態度來看待歷史,更別說對於專注在考試制度取得「優良佳績」的學生而言,這種額外不過是沒有必要的負擔。
誰的歷史是非常有意思的懷疑。我們時常都能聽見人們總是在講「歷史是由勝利者所詮釋」但卻未曾試圖去了解,為何歷史的詮釋權掌握在這些勝利者手中,他們又是怎麼靠著或血腥、或暴力的手段,去爬上權力高位;更諷刺的是,這些人先是一面批評,另一面卻支持著勝利者口中的歷史並且堅信不疑。當你試圖拿出「真相」試圖讓他們理解歷史有可能是被編造的,他們還會反過來嘲笑你拿著不可考「軼事」說嘴,完全沒去思考:「所謂的不可考,究竟是誰營造的不可考?無法查證、難以相信,到底又是誰造就的?誰導致了這些「證據」活在無法驗證的時代下,只能在時代洪流的沖洗下漸漸隱沒?」
這些提問,也正是本書所試圖想要傳達的。
整體來說,《台灣歷史圖說》對於想要鉅細靡遺地研究歷史、深讀歷史的人可能不會是一本「完美」的教材。但是書中反覆試圖牽起的歷史質疑,我認為在經受單一求解式傳統教育摧殘的我們而言,它會是擊破對歷史的僵固思維很有引導性的史料研究書。即便這些帶有說教與省思意圖的提問,或許在它出版至今十六年間就已經產生了相應的答案。不過不管是現代還是將來,只要台灣人一時未曾好好認識這片土地所發生過的事,那麼類似這樣的質問,將會一世永遠存在。
如果你對這本書感興趣,《台灣歷史圖說》有聯經出版2016年的三版實體書,你可以透過以下讀冊連結購買,也能讓我得到行銷分紅:

想看我更多創作資訊,別忘記按右上角追蹤我的Vocus,以及追蹤我的社群連結:

拍手五下,輕鬆支持我繼續創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K會員
1.2K內容數
廢文、奇幻小說,以及我的主觀觀點大集合! 絲毫不在乎別人的想法,因為這是窩der地盤,才不是什麼深度交流積極討論的應許之地,I dot car! 這是我的歡樂鳥窩,我說的都是對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